華璠
摘要: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同時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方式方法,在這其中艾思奇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做出卓越的貢獻。他通過翻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編寫教材、從事馬列教學工作、籌建延安新哲學會等形式,將馬列主義變成人民大眾的思想武器,有力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為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作出巨大貢獻。
關鍵詞:延安時期;艾思奇;哲學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的真理,要將它變成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就必須被千萬人民群眾所接受、所掌握。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革命面臨新形勢和新情況,這就更加需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引,就像毛澤東所說的“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艾思奇通過翻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著、編寫教材、從事馬列教學工作、籌建研究學會等形式,將馬列主義變成人民大眾的思想武器,搭建起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橋梁,在這個過程當中,形成了一套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途徑方法,這些基本方法和基本經驗,對于當今新時代背景下,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艾思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集中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主體是人民群眾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亦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因此,艾思奇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工作中,始終將人民群眾作為大眾化的主體,把哲學和群眾結合起來。他說:“一個理論工作者,如果脫離群眾,就是失去了自己的立足地;群眾離開了哲學,就失去了自身解放的頭腦,只有把哲學和人民群眾結合起來,為人民大眾寫哲學著作,才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正確道理。”[1]他還指出,哲學要站在群眾的立場上,充分反映大多數人民群眾的要求,努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關心的問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他的這種人民立場從他所寫的一系列文章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國內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書籍多是外國人所著,并沒有聯系中國實際,而且內容過于高深,對于沒有哲學功底的人來說很難讀懂。艾思奇大膽創新,纂寫了一批通俗易懂的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章。1934年至1935年他的多篇文章在《讀書生活》上連載,1936年這些文章集結成書出版,題為《哲學講話》,后來改為《大眾哲學》的書名再版。該書用講故事的方法來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什么是哲學、唯心論和唯物論,哲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等,逐一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和闡明,內容通俗易懂。到了延安之后,艾思奇被分到抗大當教員,一開始主講的課程就是《大眾哲學》,他的哲學課總是場場爆滿,掌聲不斷。在延安期間他還講過許多哲學課,并且親自編寫講課教材,比如《哲學“研究提綱”》、《哲學講座》。這些教材,全部是從群眾的立場出發,用群眾能聽懂的話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很好地普及了馬克思主義,培養了的一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忠實愛好者,將馬克思主義變成人民群眾革命的思想武器。據曾任蔣介石高級顧問的馬壁說,蔣介石在潰退到臺灣后,不止一次地提到《大眾哲學》。他對下屬說:“一本《大眾哲學》,沖垮了三民主義的思想防線?!薄拔覀兒凸伯a黨的較量不僅是軍事力量的失敗,也是人心的上的失敗。比如,共產黨又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你們怎么就拿不出來?!盵2]
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
延安時期,艾思奇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過程中,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做到理論與實踐、知與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在整風運動剛開始不久,很多人對于怎樣從實際對象出發,怎樣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相聯系產生了疑惑。艾思奇說,拿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的放矢”。用“失”與“的”作為理論與實踐的比喻,以理論原則為指南,來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他在《“有的放矢”及其他》指出:“理論的作用在于解決實際問題,一旦離開實際,就轉化為死教條,成為主觀的空調頭,不再是真正活的理論?!盵3]
1938年,在毛澤東的倡議下,由艾思奇、何思敬主持,在延安成立了新哲學會,新哲學會將在延安的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作者聚集到一起共同研究馬克思主義,并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來研究抗戰規律、總結經驗教訓,使他們各自的研究都能得到哲學思想和哲學方法的滋養。
三、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
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真正被大眾所接受,就要力求語言的通俗化、大眾化。列寧曾提出一個著名論斷“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一最高限度的通俗易懂”,艾思奇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通俗化,深入淺出地使哲學被更多的人懂得和理解并運用于生活。
延安時期大量出版并發行的《大眾哲學》就是通俗化的典型代表作。在書中艾思奇運用通俗的生活實例打破了哲學高深、晦澀的外殼,例如,他把卓別林和希特勒作分別,進而引入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在講質量互變規律時,他從雷鋒塔倒塌的原因出發,分析了量變與質變;在講現象與本質的原理時,他采用了家喻戶曉的名著人物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做比喻,生動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將哲學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大眾面前。這樣的方式無疑是歷史性的創舉,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和普及,至今仍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四、運用多樣化的宣傳方式
延安時期,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闡述道:“什么是大眾化呢?就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4]所以要用大眾所能理解的、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對他們進行思想啟蒙,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艾思奇指出要宜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得考慮不同階層人的特點,針對受眾的不同情況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使之主動并樂于接受教育。根據民眾的喜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融入到藝術創作中,通過小品、詩歌、電影、話劇等多種方式來宜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終,打破理論家與接受者之間的隔閡,既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又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水平,凝聚了革命力量,增強了革命的戰斗力,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艾思奇.艾思奇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3頁.
[2]謝本書.戰士學者艾思奇[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3]艾思奇.艾思奇全書(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12頁.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