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文
摘要:我國近年的霧霾天氣日趨表現為污染濃度高、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污染成分復雜、造成立體災難等特點。而霾的組成成分非常復雜,包括數百種大氣化學穎粒物質。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徑小于10微米的氣溶膠粒子,如礦物顆粒物、海鹽、硫酸鹽、硝酸鹽、有機氣溶膠粒子、燃料和汽車廢氣等,對人體和生態環境都有很嚴重的影響。對此,本文對霧霾成因和其成分分析及防治問題進行研究,從而建立解決此類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霧霾;成因;防治
我國近年的霧霾天氣日趨表現為污染濃度高、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污染成分復雜、造成立體災難等特點。從根本上治理霧霾天氣,一方面需要借鑒一系列的國際成功經驗,另一方面,需要摸清源頭上的問題,從政府職責、國家立法、管理機制、管理體系和公眾防范意識及媒體輿論等層面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一、什么是灰霾
灰霾又稱大氣棕色云,在中國氣象局的《地面氣象觀測規范》中,灰霾天氣被這樣定義:“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氣普遍有混濁現象,使遠處光亮物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微帶藍色。”目前,在我國的部分區域存在著4個灰霾嚴重地區:黃淮海地區、長江河谷、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二、霧和灰霾的區別
霧是氣溶膠系統,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能見度降低到1千米以內的自然現象。一般來講,霧和霾的區別主要在于水分含量的大小:水分含量達到90%以上的叫霧,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80%~90%之間的,是霧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就能見度來區分:如果目標物的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千米以內,就是霧;水平能見度在1千米~10千米的,稱為輕霧或靄;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且是灰塵顆粒造成的,就是霾或灰霾。另外,霾和霧還有一些肉眼看得見的“不一樣”:霧的厚度只有幾十米至200米,霸則有1千米~3千米;霧的顏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則是黃色、橙灰色:霧的邊界很清晰,過了“霧區”可能就是晴空萬里,但是霾則與周圍環境邊界不明顯。
三、如何應對灰霾
首先,應建立灰霾指數預報和灰霾天氣的預警機制。完善國家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和國家氣象災害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國家和地方環境污染、極端天氣和健康災害監測預警、專業響應、媒體溝通、社會救助網絡和信息平臺,完善上下聯動、分工協作的應急管理機制,并與聯合國相關組織網絡有效對接。要把環境、氣候變化對公眾健康影響與防治作為重要管理職責和工作任務,建立和完善環境、氣象與健康的信息報送、統計分析和分享制度。同時,加強有關部門合作,共同建立環境與健康、氣候變化與健康監測預警和傳媒溝通機制,組建國家應急救援機構和專業隊伍,努力將災難降低和控制到最低水平。在城市設立地基光學觀測點,與衛星遙感資料相匹配,開展氣溶膠光學厚度的監測;同時在城市周邊地區布設水平能見度觀測站和垂直能見度觀測站,開展水平能見度和垂直能見度的觀測并直接進行灰霾天氣公眾服務;開展大氣邊界層探測,定時掌握逆溫等邊界層特征與灰霾天氣的關系,認識工業化、城市化對大氣邊界層結構的影響,提高灰霾天氣預測的準確性,提高監測、預防灰霾天氣的能力;加強對太陽輻射的監測,評估大氣灰霾對農業生產和氣候變化的影響等。建立灰霾天氣預測預報系統與建立動態控制排污系統、控制污染源排放的決策系統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對付灰霾。從現在掌握的情況來看,城市化和工業化是灰霾產生的主要因素,而灰霾天氣出現的一個氣象特征是其區域有一個氣流停滯區。國外有些發達國家利用不同氣象條件對社會生產進行動態調控的方法來盡量解決灰霾的危害,其實質是對污染源進行總量調節。如在美國,一旦監測到某區域有氣流停滯區時,該地區的工業氣體排放都將受到控制,而當大氣條件好、空氣擴散能力強時,則可充分排放。
其次,應采取嚴厲措施限制機動車尾氣排放和工業氣體排放,以消除或減輕灰霾對城市的危害。同時城市群之間應統籌考慮灰霾的防治工作。作為地區性的氣候災害現象,治理時也要地區聯手,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理效果。最后,在城市規劃中,要注意研究城區上升氣流到郊區下沉的距離,將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布局在下沉距離之外,避免這些工廠排出的污染物從近地面流向城區;還應將衛星城建在城市熱島環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要充分考慮大氣的擴散條件,預留空氣通道。增加城市綠地,讓城市綠地發揮吸煙除塵、過濾空氣及美化環境等環境效益,從而凈化城市大氣,改善城市大氣質量。在這種灰霾天氣下鍛煉身體就要有講究了:灰霾天氣易對人體呼吸循環系統造成刺激,尤其是在早晨人體的血濃度較高,身體舒展機能較差,此時進行鍛煉容易扭傷身體及誘發心梗、肺心病等。通常來說,不受冷空氣、臺風、鋒面、切變線等特別天氣系統影響,一天當中以傍晚17時~19時的空氣質量為最好,能見度也最高,因此每天鍛煉身體的時間應定為傍晚17~19時。此外,灰霾天氣時應適度減少運動量與運動強度,樹多草多的地方是較好的選擇。一般來說,能見度少于10公里的就屬于灰霾現象,5至8公里屬于中度灰霾現象,3至5公里屬于重度灰霾現象,少于3公里則是嚴重的灰霾現象。
第三,樹立以保護公眾健康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要在全社會樹立環境、氣象和健康全球化的理念,堅決擯棄“先污染、后治理”的陳舊觀念。加快將傳統資源依賴污染型經濟,轉型為健康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嚴格控制特大城市發展規模,大力推進中小城鎮化、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老年友好城市發展等。應建立環境、氣象與健康傳媒基地,推進信息公開與透明,及時向社會公眾提供科學權威的信息,不斷提高企業和社會公眾相關知識、防護意識和技能。
參考文獻:
[1]羅勇.城市霧霾問題的再認識[J].中國國情國力,2017(4):23-25.
[2]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氣象出版社,2005.
[3]段再明.解析山西霧霾天氣的成因[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11,42(5):539-541.
[4]黃仲濤,耿建銘.工業催化.(第2版)[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