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特邀撰稿 米宗幾

科技評論家 Ben Thompson 曾提出一個觀點:“IT時代”和“移動互聯網變革”有巨大的區別。他認為,傳統行業用上技術手段只是“IT 時代”來臨,而真正的“移動互聯網變革”是這種數字化信息處理成為商業和社會架構后,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全新業態。
就好比用手機app打車本身只算是“IT 時代”,但真正的“移動互聯網變革”是這種打車服務已經成為社會基礎后,生發出來的數字化改變——拼車服務車輛空駛率很低、減少碳排放、停車場建設小型化等等一系列變化。
這不只是個類比,我們身邊已經有這樣的情況——身邊便捷的移動支付工具,在短短幾年間讓人們的支付行為跨過“IT 時代”,我們的國家的商業、金融生態走進了“移動互聯網變革”。
這些變化,我們從新上線的紀錄片《二維碼上的中國商業變革》略見一二:四名背景、閱歷各有不同的人,通過移動支付,切實改變了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活。
它大致給我們描述了這么一件事:要做引領時代走向的科技,引發真正的“互聯網變革”,到底需要為他人和社會提供什么價值,扮演怎樣的角色。
小微商家數量眾多且分散,像城市的毛細血管,是中國經濟活力的重要部分。北京大學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黃嵩也曾指出,這是一個長期被忽略和缺乏關注的群體。目前,這個群體在中國有超過 7000 萬人。
因為自身并沒有強大的技術能力,管理收銀和現金流對這些小微商戶來說一直是難點。而 PC 和互聯網時代本有機會帶來改變,可惜操作依然繁瑣,成本也昂貴,小微商戶未必能抓住互聯網帶來的商業機遇,也很難用新技術構建自己的數字化管理系統。
調研數據里顯示的“逾四成小微商戶選擇獨自創業,80% 的商戶曾收到過假鈔”可能就是對小微商戶處境的最好注腳。對利潤微薄的他們來說,假鈔可能意味著一天的利潤沒了。
但在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浪潮中,例如微信支付等技術的幫助下,我們看到新的可能正在發生——小微商戶,跳過了 PC 互聯網時代,直接躍進了新的數字金融和信息商業世界。
紀錄片中 69 歲的阿婆潘艷卿就是個好例子。她多年來到果園里摘水果上街售賣,收入一直微薄,而且由于年紀和身體狀況,零錢和假鈔以及清點問題是她最大的困擾。
但自從她在水果攤的箱子上貼了微信支付的收款二維碼,移動支付對她來說就是整個生意的飛躍:不需要再背著一個大的零錢包出門,也不用擔心收到假鈔;微信支付里的“收款小賬本”功能,讓那些像阿婆不懂技術甚至連智能手機也不太懂的小微商戶,也能用上簡便的收銀管理系統——收款有語音提示,有收款收入簡報、提現免費等功能,每天可以知道自己賺了多少錢,可以靈活調整工作的時間和節奏。
掀起移動支付浪潮的技術提供方,最重要的作用莫過于給商業門檻打破年齡、性別和學歷的牢籠,讓更多阿婆那樣的普通小微商戶,有更公平的機會用上新技術改變事業和生活,這也許才是提升效率和解放生產力最重要的初衷。
智能手機普及后,消費者的行為模式也圍繞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轉變。根據英敏特的數據,2017年,國內有 87% 一至三線的城市消費者使用手機支付,這個數據 2016年還是 69%。
“消費者將越來越能接受通過手機處理一切事情……如果品牌不能提供手機服務選項,消費者很可能會質疑其能力。”英敏特的消費者報告中分析道。
這種變化,對中國的餐飲、零售、制造等各個傳統行業品牌都提出了全新的服務要求。當用戶體驗被放在了需求的第一位,能夠幫助商家和用戶雙方都提升體驗的工具,例如微信支付,才能自然而然地流行起來。

在《二維碼上的中國商業變革》中,我們也看到了這樣的例子。來自連鎖飲品店CoCo都可的督導劉家睿,在所轄店鋪用上了微信支付的智慧餐飲系統。通過自助點餐,人們可預約點餐、現場點餐免排隊,無論人在不在門店里都可以使用,通過小程序點餐還有“猜你喜歡”功能,根據歷史消費推薦。
其實早在這套系統出現之前,劉家睿就一直在想象消費者通過互聯網點餐,不需要排隊的場景——“但沒想到在一兩年內就實現了,而且比起原來的到柜臺點餐的傳統系統,時間節省了 50% 以上”。
更多超市、傳統行業品牌,也在看到了消費者和自己的體驗同時優化之后,主動自己數字化了起來。今年 3 月,沃爾瑪已經試水智慧門店,通過合作小程序“掃碼購”,幫助顧客自助付款,年內會逐步覆蓋到沃爾瑪全國 400 多家門店。
最近幾年,更多新的獨立創意品牌、創新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起,光是北京一個城市,去年創意產業收入就達到了 1.36 萬億元。創新和創意的崛起,跟移動支付的普及不無關系,在技術底層解放了支付、連接能力之后,創業者可以解放了一部分勞苦重復的工作,把更多心思放在了模式和品牌創新上。
《二維碼上的中國商業變革》里采訪到的王牧牧,就是做商業創新的其中一個案例。
2016 年底亞馬遜的無人商店概念開始傳到中國,幾乎同時微信發布了小程序,看到契機的她,離開媒體行業創業,利用微信支付和小程序開發出一套無人便利店的解決方案 EasyGo——用戶掃碼進門,選取商品,到支付離店,都不需要有人值守。
過去,開一家便利店至少需要二三十萬,而且還有六七個人的人力成本,現在無人零售店只要四分之一的成本。
“所以我們用 4 個運營,加上2 個實習生,6 個人就管理了廣佛70 多家門店。”王牧牧說。但節省成本只是表面,移動支付提供“連接力”讓她有了進一步創新的可能:她能更直接地與本地區消費者溝通,用戶購物偏好、消費水平等都能夠統一變成可控的數據管理起來,為不同地理位置的小區,靈活地配置不同商品。
無獨有偶,“花點時間”最近也借助微信支付智慧零售能力,做了一個線下的鮮花精品快閃店。消費者可以用小程序掃碼驗證進店、在商品區選購完,進入清單通道,通過出口完成自動付款。他們還用了“禮品卡”功能,將他們本來的線上的消費者,引流到線下。
據了解,目前微信支付的“智慧行業解決方案”覆蓋了全國 30多個行業的數百萬家門店。
上面這么多的商業案例,其實最終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重新調配社會資源。
舉個例子,停車難一直都是困擾現代城市的老大難問題。截至2017 年 6 月底,中國汽車保有量達到2.05億輛,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而根據國際領先的經驗來看,每一輛車應該配比 1 個固定車位和 0.3 個公共車位,北京停車行業協會理事長柳昌江曾對比分析:“而我們實際配備是 0.5……停車位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雖然看上去是傳統社會民生的問題,但在移動互聯網趨勢下,移動支付普及也幫了大忙。紀錄片中,PP 停車創始人李劍,就是通過使用微信“無感支付”能力,設計了一個更高效的停車場模式:用攝像頭拍攝并且識別車牌,并且開通免密支付之后,車主出入停車場,根本不需要長時間停下來。


“每人節省 40 多秒,每天平臺產生 200 萬筆支付,相當于為整個社會每天節省了約2萬小時。”停車難的問題的背后,其實是交通運轉效率慢、人們出行需求增長比較快的更大問題。
按照交通運輸部統計,每天約有 2.5 億人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全國公共交通年完成客運量超過 900億人次,公交運輸的壓力巨大。而類似于微信支付“乘車碼”這樣的產品,只是一個簡單的二維碼,就能整體加速了公共交通系統的效率。
就像馬化騰去年在乘車碼的發布會上說,“乘車碼所覆蓋的公共交通系統,是一個高頻、高粘度、低額度的交易場景”,每一種公共壓力背后,其實更是對商業公司、大眾和城市未來走向“三贏”機會點。
移動支付在中國出現五年之后,“出門不帶錢包”成為中國領先于全球的生活方式。
或者可以這么理解,《二維碼上的中國商業變革》并非只是 4 個不同的創業者的故事,而是中國各行各業數字化的進程的縮影——它跟消費者的體驗升級、商業創新和社會資源配置的交織一起,滲透并改變了 90% 以上的移動互聯網使用者的生活。
而以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技術,在這個階段,已經從一個簡單的二維碼支付工具,跨越成為了中國各行業數字化進程里重要的推動力量。
不僅如此,我們還看到了更大的潛力。2018 年 7 月,全球知名市場研究公司 Ipsos China 經過調查推算,中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約為 8.9億。其中,一線、二線、三線城市的用戶滲透率分別為90.4%、93.5%、92.4%,也就是說,在移動支付的普及上,經濟相對落后地區并未顯示出存在更高門檻……一百多年來,科技一直被當作是拉大認知和經濟差距的東西,而現在,在移動支付技術的幫助下,我們有可能往完全相反的方向走去。
一定程度上,這也驗證了《城市》作者羅伯特·E·帕克的觀點——“現代人的心智既建立在機器之上,也依賴于將科學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也讓人對科技將世界拉平、支付方式創建生活方式等趨勢更加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