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靜
她是紅堿淖。
傳說中,她是昭君出塞時下馬回望故土流下的惆悵之淚。
現實中,作為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
從她的形成豐盈到有可能演變成第二個消失的羅布泊,
這顆“大漠明珠”,潤澤著湖水兩岸的陜蒙兩地人,
從未間歇地奉獻著她的所有。
紅堿淖,是陜西北部毛烏素沙漠內的一個淡水內流湖,也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它位于陜西省神木縣爾林兔鎮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新街鎮刀勞窯村陜蒙交界處。紅堿淖的“淖”是蒙古族語,意指水泊、湖泊的意思。陜北人把它稱作“海子”。一眼望去天地俱凈,水光粼粼,煙波浩淼,水草豐盛。這宜人的環境,壯觀的景色,融草原風光與江南澤國景象于一體,是人放松心情、開闊胸懷的一個絕佳場所。
事實上,在晚更新世早期,這里還是神木境內禿尾河上游一個正常的河谷盆地,來自上游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過宮泊海子(位于神木市瑤鎮境內)向東南外泄。到晚更新世晚期,由于風沙堆積物沿木獨兔梁(爾林兔境內)北麓向東移動,逐漸將宮泊海子一帶的古河道堵塞。隨著風沙不斷堆積,低洼的河谷被掩埋,地面逐漸抬高到與西部梁崗北麓一致,形成了地表分水嶺。
據《神木縣志》記載:20世紀20年代,湖址仍為蔥郁豐茂的天然牧場,一條大道貫穿南北,是蒙漢交往的重要通道。由于該地含大量的紅堿和水分,地面呈鐵銹色,故原稱“紅堿濕地”,后積水逐年增加,遂成水潭,改稱“紅堿淖”。
紅堿淖真正形成的時間是在1929年,之前大約就是2000畝水面,20年代至40年代由于陸續降水,加之此地地勢低洼,形成大約3萬多畝的湖面。20世紀50年代周邊群眾大搞以疏通排水渠為主的改造下濕灘地工程,木獨石犁河、壕頰河、柒卜素河、營盤河、拖河、蟒蓋兔河、爾林兔河7條季節性內陸小河水流入紅堿淖,積水一年比一年多,再加上地下的泉涌以及1961年、1967年兩次大澇,水面逐漸達到10萬畝之廣,一躍成為陜西省最大的內陸湖泊。至此,這個從一片洼地蛻變為“淖”的神湖便出現在了鄂爾多斯草原與毛烏素沙漠的交會處。
對于生活在紅堿淖兩岸的陜西人和內蒙古人來說,這片湖水不僅僅潤澤著包括陜西神木市爾林兔鎮、中雞鎮和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新街鎮和臺格蘇木4個鎮鎮民的繁衍生息,也讓遷徙于此的世界瀕危鳥類遺鷗找到了落足之地。
遺鷗是一種中型的水禽,體長為40厘米左右。嘴和腳都是暗紅色,前額扁平,夏季頭部純黑。眼睛后緣的上、下方各具一個星月型的白斑。背部、肩部為淡灰色,腰部、尾羽和下體為白色。飛翔時翅膀的尖端呈黑色,而且具有白色的斑。冬季頭部變為白色,只是在耳區有一個暗色的斑,甚為醒目。可以說,夏季的成年遺鷗是頭上裹著黑色頭巾的黑騎士,而到了冬季就會扔掉頭巾,變身白色紳士。
經過多年的生態治理,紅堿淖水位逐年回升,來這里棲息的遺鷗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每年夏天,全球約90%甚至更多的遺鷗會光臨紅堿淖,大面積孵化,數量增加到8000多只。遺鷗對棲息地非常挑剔,由于紅堿淖周邊環境的持續改善和當地人的愛護,漸漸吸引了全球各地的遺鷗來這里繁殖。每當黃昏,外出覓食的遺鷗紛紛歸來,在島嶼及附近水面上嬉戲、歡娛,十分壯觀。
上世紀60年代,紅堿淖連片的水域面積達到105000畝,為它歷史上最大的水域面積。一直到90年代初,紅堿淖的來水量和蒸發量還基本上是均衡的,水位變化基本上不大。遠遠望去,一片澤國,浩浩蕩蕩,橫無際涯。陜北大地上明凈而亮藍的天空,還有那潔白的云都映入水里,真的讓人在一片水光天色中,凈化了靈魂,掃清了陰霾。
可是,到了90年代至本世紀初,紅堿淖的水位卻每年下降大約10—15厘米,到2002年以后,水位下降速度加快,每年大約20—30厘米,有時候可能達到40厘米。而近十年來,水位降得十分明顯,眼看這面水域就要成為旱地,而且可能到最后就是一片鹽堿地。紅堿淖的水源補給來自7條季節性河流,現今有2條已經干涸,較大的3條河流有2條就在內蒙古。在內蒙古境內的營盤河,流域面積占到紅堿淖流域面積的三分之一還多,但2006年當地在營盤河上修筑了攔河大壩,徹底攔截了河水。2012年又在境內的蟒蓋兔河上建造地下水庫,直接影響了紅堿淖的水源補給。曾經在紅堿淖上游的多家焦化廠,廢棄物經雨水沖刷,有害物質不斷流入紅堿淖,即便后來老的焦化廠逐漸關閉,但新的焦化廠又開始建設,且大型煤礦的建設也讓紅堿淖的水質岌岌可危。
降水量減少,蒸發量增加是直接導致紅堿淖“縮水”的兩個自然原因,而人為原因也不可小覷。據目前的科學研究,紅堿淖是區域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匯集中心,區內年蒸發強度平均達2000毫米。雖然補給湖水均為水質簡單的低礦化水,但在這種強烈的蒸發濃縮作用下,鹽分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逐漸積累,而使湖水水質逐步變差,慢慢就成了一片咸水湖。
紅堿淖屬于西北地區國家級的重要濕地,可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注水河流遭到攔截,嚴重影響了湖水的補充,影響了湖泊的自凈能力。陜西境內有五條河流,其中四條河流較短小,補水量不大。內蒙古境內的兩條主要注水河,卻被筑壩攔截,這等于是直接切斷了紅堿淖最主要的補充水源。這就加快整個流域的荒漠化進程,并會給將來造成生態災難。有專家曾說,隨著氣候變化與人為因素的嚴重干擾,這個位于黃河流域的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有可能在未來幾十年內逐漸干涸,完全沙化為中國的“第二個羅布泊”。
所幸,目前的形勢有了好轉。近幾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的努力之下,紅堿淖,水位有了明顯上升。四條干涸了近20年的補給支流全部重新上崗,內蒙古境內的兩條主要補給河流也每年放水100萬立方米,紅堿淖迎來了水位最大幅度的上漲。
在國家的重視下,陜蒙兩省區的有關部門對紅堿淖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使得紅堿淖面臨的保護困局有所緩解。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設立自然保護區。加大濕地保護力度,提高紅堿淖保護級別。2003年,成為神木縣(現神木市)濕地保護區;2005年,成為榆林市自然保護區;2013年,水利部批復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14年,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5年開始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已通過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環保部的評審,等待批復。
加強環境保護措施。嚴把環境準入和項目審批關,從源頭上控制污染。加大環境執法力度,重點對紅堿淖潛在的環境風險、景區餐飲及旅游項目進行嚴格的環境監管,確保實現核心保護區零污染。目前,紅堿淖保護區內及陜西境內無工業項目。
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工作。開展了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新建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實現重點保護區域零污染事故的目標;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進行生態修復;實施了環湖綠化、湖濱保護帶修復、湖蕩濕地治理等環境保護工程,周邊的林草覆蓋率從20%提升到45%。
實施生態補水工作。2013年12月,按照國家發改委要求,陜西省牽頭在北京召開了紅堿淖濕地保護省際合作第一次會商會議,建立了紅堿淖濕地保護省際會商制度;2016年10月19日至11月11日,內蒙古札薩克水庫放水100萬立方米,紅堿淖湖面上升3厘米。
通過諸多舉措,以及各方面人士的呼吁和努力,紅堿淖湖面水位有所上升,水質惡化趨勢得到緩解,周圍濕地生態持續改善,濕地區域范圍內未發生過任何污染事故。
雖然實施的措施很多,但是對于紅堿淖而言,真正的危機尚未解除,根據神木方面的一份資料顯示,生態水缺乏、補給缺乏、煤礦開采依然是懸在這汪沙漠神湖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除通過協商,札薩克水庫2016年放水100萬立方米外,其余時間,紅堿淖僅靠神木市境內的七卜素河補給,致使紅堿淖地表補水每年減少60%以上,形成目前湖面蒸發量大于補水量的局面,水面持續下降。
因此,對于紅堿淖保護任重道遠,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統一規劃、生態保護和科學管理,從法律上為紅堿淖保護提供依據,進一步規范、約束在紅堿淖濕地周邊的開發,共同著眼于紅堿淖長久保護才是最終的出路。
正如當地不少干部所言,希望這座圣潔的湖泊不要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盡一分力,為后代留下一片翠綠、留下一汪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