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1/4的國家和地區實施了全科醫生制度。那些全科醫生制度建設起步早、發展好的國家,有哪些思路和做法,可供我國借鑒?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的醫學院校對醫學生要進行5年~6年的本科教育和1年的公立醫院實習教育,之后醫學生向澳大利亞皇家全科醫師協會提出申請,獲取全科醫生培訓培訓資格,最后注冊為全科醫生。澳大利亞的全科醫生培訓內容主要包括3個方面:知識,包括基本醫療臨床知識和公共衛生服務相關知識;技能,包括臨床研究與管理、醫療信息化、多學科治療、醫療技術操作、醫療質量、謹慎用藥、臨床知識的教學能力;認知,全科醫學的發展動態和方向。
英國醫學教育、規范化的全科醫生培訓和畢業后繼續教育是英國全科醫生必須經歷的3個教育階段,英國的入門教育類似于中國醫學院校的基礎臨床教育,5年內完成與全科醫學有關的選修課和必修課;臨床培訓分為兩年基礎培訓和3年專科培訓。兩年基礎培訓面向所有醫學畢業生、以醫院為培訓基地,醫學生選擇6個科室輪轉學習,其中包括全科醫學專業。兩年基礎培訓合格后,可申請3年全科專業培訓,其中醫院和全科診所各18個月,第1年在醫院,第3年在社區,中間1年可以交替進行;第三個階段是在職教育。每年參加在職教育的全科醫生約占九成。在職教育形式主要為大學組織的集中訓練、學術講座和皇家全科醫生學院定期開展的暑期學院。
英國的全科醫生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基本醫療服務、人文關懷及公共衛生和慢性病防控等。
法國法國全科醫生培養共經歷9年3段,分別為2+4年醫學教育和3年全科教育。2+4課程包括:基礎醫學、臨床基礎醫學、護理見習、臨床見習和臨床實習。只有接受兩年醫學教育且考試合格才可進入四年醫學教育。6年學業完成后,參加國家統一醫學會考。為住院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是3年全科教育的主要內容。9年教育結束后,進行論文答辯,從而取得國家醫學全科醫生證書。繼續教育的方式多樣,包括醫學雜志,電視教育,學術論壇、醫療研究、病例討論、聽課等方式。在此階段,接受全科醫生培訓的醫學教育畢業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醫學院的學生,同時又是臨床醫學從業者(接受職業培訓的從業者,需經過政府主管部門的注冊),因此可以從政府和醫院獲得相應的薪金。
美國家庭醫學課程已作為美國各醫科院校開展課程的組成部分,繼4年醫學教育之后,考試合格并取得全科醫學生資格的比例約60%。醫學生畢業后接受為期3年的實踐教育。教學醫療機構、私立醫院和社區診所成為實踐教育的基地。此外,全科醫生證書的獲得必須經過美國家庭醫療專科委員會組織的6年一次的考核,不合格者不頒發證書。繼續教育維持在每年50小時以上。美國醫學生學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都有政府籌集資金予以支持,借助社會資源保障醫學生獲得終身醫學教育。
美國全科醫生基礎培訓內容如下:人群保健,保健人群范圍主要為新生兒、兒童、青少年、成人、老年人各個年齡段人群;病患服務,包括門診、住院、家庭等各類病患的保健;預防保健,包括健康咨詢、產前保健、計劃生育、疾病篩查和預防接種;常見急性病的治療;常見慢性病的持續性治療:包括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和胃腸道疾病等;常見行為性疾病:憂郁癥、壓力、吸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