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不斷加強醫療服務管理,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感受,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在一個“精”字上下足了功夫。在《醫院“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醫院做強做精,建設特色品牌綜合醫院”是重要的戰略規劃。把醫院醫療質量管理做“精”,把學科建設做“精”,把醫療服務做“精”,把人文關懷做“精”。“精品”定位的確立,讓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這艘百年大船航行的更穩、更準、更遠、更快。
結合醫院的實際情況及周邊醫療衛生行業發展狀況,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提出了“精品”發展定位。醫院愿景明確提出“打造病人信賴、員工滿意、特色鮮明的精品醫院”的目標。醫療質量是一家醫院的重中之重,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通過精細化管理,建立醫院質量和安全管理體系,不斷提升醫院醫療質量水平。
在完善醫院質量和安全管理體系方面,醫院建立了質量與安全管理三級體系,從決策、管理、執行環環相扣,規范了醫療質量,有效保障了醫療安全。建立醫療質量考核數據庫,開展醫療質量考核,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與挖掘,為全院醫療質量管理的目標與計劃提供決策性支持,將質量與安全工作貫穿到日常工作中;建立移動醫療信息系統,提高了工作準確率和效率。
為提升優質護理內涵,醫院全面開展優質護理工作,制定優質護理服務工作規劃,開展親情化護理服務活動,深入推進護士護理患者責任制,提高各科室專科護理服務水平,開設多個護理門診,建立患者微信群,為患者提供專業護理咨詢,得到了廣大患者的好評。
醫院對各學科進行精準式開發,針對各個學科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發展路徑。在最新廣東省醫院最強專科評比中,醫院燒傷整形科、骨科、心血管內科、普外科、皮膚科、內分泌科、重癥醫學科均榜上有名。
發展優勢學科,提速學科建設。成立廣州市首個代謝性疾病臨床營養研究院士工作站——“陳香美院士工作站”,為臨床病態營養研究所、腎內科、營養科、內分泌科的發展提供了動力。與醫院特聘教授陳孝平院士共同組建“廣東肝膽胰腫瘤個體化診療聯盟”,使普外科發展有了質的飛躍。聘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韓雅玲院士為醫院特聘教授,籌建院士工作站,推動心血管內科醫療與科研再上新臺階。擴大優勢專科的規模,加大亞專科建設力度,以品牌專科的發展帶動其他專科共同進步。建立創口與瘢痕治療中心,強化燒傷亞專科建設,成為廣東省首家中國創面修復專科建設單位。建立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通過資源整合,建立診療綠色通道,實現多學科無縫合作,提高重癥患者的治療速度與質量。
發揮創傷燒傷實力,建立應急品牌。建有廣州市創傷燒傷緊急醫學救援隊,是廣東省紅十字會醫療應急救援隊,是廣州市紅十字會醫學救援志愿者服務隊隊長單位,多年來參加突發公共事件緊急醫學救援10余起,2017年醫院開展空中醫療救援項目,進一步樹立了醫院“應急”品牌。
醫院以“五星級酒店”標準優化醫院服務內容、流程,打造精品服務品牌,不斷擴寬醫院服務的寬度、深度、精度。
了解患者需求,優化就診流程。定期開展第三方滿意度、內部滿意度調查和結果分析,醫院綜合滿意度近3年穩步提升。設有專門的患者隨訪中心,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診療護理服務提示。目前,醫院開放了自助服務機、微信、支付寶、網站等就診服務渠道,醫院門診排隊叫號系統將掛號、報到、排隊功能結合在一起,方便患者安排時間、合理就診。醫院客服中心為患者配置老花鏡、直飲水機、雨傘套等便民服務設施。
創新醫聯體服務模式。積極開展專家下沉坐診,服務社區,2017年上半年共派出專家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坐診20人次。積極探索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組建家庭醫生團隊,為簽約居民提供醫療服務。建立醫聯體平臺系統,實現了雙向轉診、門診掛號、床位預約、檢查預約、異地標本采集功能。建立醫聯體心電診斷中心,使患者在社區醫院就能享受到三甲醫院的心電圖檢查就醫服務。
創新健康教育體系。醫院整合了有線電視資源、多媒體機資源,搭建院內電視宣教平臺,播放醫院服務信息、健康科普信息。在全院病房內派發多媒體機,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宣教。醫院還被評為“中央補助地方素養促進行動項目”單位、廣東省健康促進示范醫院、廣州市首批健康醫院,健康教育項目多次獲得省內外表彰及項目立項。
做好醫院人文關懷工作,既是醫院醫學人文理念的體現,更是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有效潤滑劑。
為此,醫院首創廣州市醫務社工項目。2013年,醫院成為廣州市首家實施醫務社工常態化工作單位,醫務社工項目做出了特色、做出了亮點。常駐醫務社工12人,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由單個社會組織承接駐點醫院服務的醫務社工服務專項,服務覆蓋全院,首次在國內建立“醫院——社區——家庭間連續性和一體化”的醫務社會工作服務體系框架。項目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表彰,得到患者及家屬的一致好評。
醫院還開展了系列愛心公益項目,先后與多家公益團體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廣州市紅會醫院大病救助基金、重癥貧困青少年救助基金,為困難患者提供幫助。積極與社會公益團體合作,共營公益愛心項目:與中國兒童希望基金合作“希望之家”項目,為貧困患兒家庭提供過渡住房;與北京輕松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展流動書屋項目,并開設住院患兒夢想眾籌平臺,為住院患兒實現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