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育才中學校 張 羽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是否優質離不開良好的新課導入,導入的好壞對教學質量起著關鍵性作用。導入得好,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起學生求知欲,點燃學生學習火花,促使學生展開思考,深入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目標。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我教學素養,善于創設各種教學導入情景,從而推動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可見到數學的身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導入應當立足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從生活出發,選取學生感興趣的且能夠積極參與其中的生活事物,據此來展開教學設計。例如:二次函數在實際生活中經常被運用到,教師講解這部分知識時,便可從生活情境中來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思考與探究,借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汲取知識,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處。如:甲商城促銷夏裝,其中,每件短袖T恤的進價為25元,銷售過程中發現短T每天銷售量y與其售價x元滿足關系式y=120-x。問:甲商城每天所賣短T獲得的利潤S與售價x間的關系。此道例題在生活中時常可見,許多學生在接觸到該題型時可能難以理解,所以教師應遵循疏導性原則,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題目分析解答,學生聯系自我生活經驗,能夠逐漸得出:每件短T的利潤為(x-25)元,而每天賣出y件的利潤則為y(x-25),那么S=(120-x)(x-25)。通過這樣生活情景的導入,讓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再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思考,分步解答問題,將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二次方程知識的運用。
較之枯燥無味的數學教材內容,生動有趣的故事更易引起學生的學習注意,讓學生投入到數學課堂學習中。因此,教師可從故事導入入手,通過對學生學習發展規律與心理特質的分析,立足教材文本內容,搜集一些富有趣味的數學故事或軼聞,在擴展學生數學知識眼界的同時,更能讓學生從故事內容中進行思考,促進學生學習能動性的發揮。例如,教學“中位數與眾數”時,教師可引入這一趣味小故事:科吉特先生是一家食品公司的老板。管理人員有6個親戚、自家姐姐和自己,工作人員則由5個領班、10個流水線工人組成。工資情況如下表,因工廠發展極好,科吉特先生決定多招一個新工人,此時科吉特先生與新員工哈萊正在洽談:“我們工廠待遇不錯,每周平均薪資300元,學徒每周薪資是75元,但很快能轉正漲薪資。”哈萊工作幾天后,求見科吉特,并向其控訴:“根本沒有你說的那種待遇,我找其他工人詢問過了,沒有人的每周薪資是超出100元的,你說的一周平均工資為300元根本是騙人的!”借此小故事,拋出問題:“同學們,請你們思考一下誰對誰錯呢?兩個人所得結論的關注點又分別是什么?”
員工/人 科吉特先生 科吉特姐姐 6個親戚 5個領班 10個工人周工資/元 2400 1000 每人250 每人200 每人100
學生在此故事情境的導入下,顯然興致勃勃,并與其他同學積極展開討論,旨在尋求其中緣由。這樣一來,學生既能認識到數據分析的重要性,更能加深對中位數、眾數、平均數等知識的認知,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實驗”二字看似是為物理、化學教學量身定做的,但實際上,數學教學中也離不開實驗教學,所謂數學實驗,實際上是輔助數學教學開展的一種方式,并非是像驗證物理、化學的某一疑難現象而展開的。例如,教學“有理數乘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呈現“拉面”制作過程,即拉面師傅將一個細長的拉面重復性對折,最終形成了一條條均勻面條,抑或是教師讓學生事先準備好一根細繩,正式上課時,讓學生動手操作,來對折這根繩子,直至難以繼續對折為止,然后要求學生說出自己對折后的繩子有幾段,并將最終結果表示出來。此后,教師再引入有理數乘方的概念,學生有了前面的動手實踐,對于該知識點也較易理解。
古語有云:“溫故而知新。”教師教授新知時,部分學生因對數學帶有畏難情緒,不可避免地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帶有焦慮心態,害怕新知難度大,自己難以接受等。此時,教師若能在新課導入時將學生所學的舊知巧妙融入其中,既能幫助學生回憶鞏固舊知,又能幫助學生做好新知學習的鋪墊,使新舊知識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對于舊知一般較為熟練,因此教師復習到時需要科學分析新舊知識的特點,選取最恰當的知識點來融入新課程,借以舊知的復習來妥當提出新知的相關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對于新知學習的熱情。例如,在學習“切割定理”時,可先導入圓的相交弦定理舊知,并要求畫圖證明,接著再要求學生移動圓的兩條弦,探討其交點在圓外的三種情況。如此一來,學生在推理證明之下,也較易掌握圓的切割線定理,然后教師再誘導學生總結定理,從而促使學生有效地把握線段積相等的證明方法。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導入雖有法,但卻無定法。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理當立足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結合教材內容、教學目標來科學選取和設計課程導入方法,借以良好的課程導入,喚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共鳴,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碰撞,從而自覺地投入到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活動中,積極主動地汲取數學知識養分,實現自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