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四中學 房 晨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處于不同認知發展階段的兒童,其認識和解釋事物的方式有別于成人,應根據兒童的認知方式設計教學。教學中表面上的“快”其實暗含隱患,不遵循教育的規律,盲目的“揠苗助長”會使學生產生壓力和挫折,失去學習的興趣。
第一,高效課堂極端化:部分教師追求所謂的高效課堂,強求教學過程流暢,一切必須要與預設相符,遇到課堂中不同的聲音則無視或打壓,這樣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沒有來得及吸收就繼續學習新的內容,基礎知識無法消化和鞏固,缺少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體驗。
第二,自主探究形式化:在課堂觀察中,經常會發現教師設置的自主環節常常是“偽探究”,一到探究就匆匆走個過場草草了事,最終的結論生成仍是由教師來完成。此外,學生課堂學習主體意識不強,容易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沒有自己的思考過程。
首先,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要依據學情,分析學生的認知結構,本課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設計教學目標、重難點以及教學過程,幫助學生選準學習新知識的切入點,同時要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出多個預設,教師要提高教學機智,在遇到課堂中與預設不同的聲音時要立即轉換教學策略,將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
其次,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力量,使小組討論高效化。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自主先學,在課前對課程內容有事先的了解和思考,這樣才能提出和發現有深度和針對性的問題,同時鼓勵學生盡可能作相關的拓展閱讀,利用網絡資源搜集相關信息,拓寬思維,這會使討論更加豐富,思考角度更新穎。
【片段一】解決問題的策略
(出示練習題)一個小組的4個同學兩兩比賽掰手腕,一共要比賽多少次?(用你喜歡的方式列舉出所有可能性)
師:這樣的問題如何解決?
生1:試一試就知道了。
師:好,那你們就來試試,各個小組賽一賽,記住比賽的過程中要記錄各種情況,待會兒匯報,開始吧!
生1:(實物投影展示)我們組將每一次比賽的選手姓名都記錄下來,一共6次。(見圖1)
師:其他同學還有不同的列舉方法嗎?
生2:(實物投影出示)我們采用的是連線法,將姓名分別寫出來,每比賽一次就將這兩個選手的名字連起來,這樣每條線表示一場比賽,有幾條線就有幾場比賽。(見圖2)一共有16次比賽。
師:用一條線表示一場比賽,這種方法可行嗎?
生3:應該是可行的。
師:如此簡便可行的辦法在使用的時候出現了什么問題呢?
生5:自己不能跟自己比賽啊!
師:(面向生2)他提出意見了,怎么辦?
生2:那就把同樣名字之間的線擦掉。(見圖3)
師:這樣是不是就萬事大吉啦?
生6:我覺得還不行,這里面有些比賽重復了。
師:怎樣優化避免這樣的問題出現?小組同學之間互相說一說。(小組討論)
生6:(走向實物展臺)可以像這樣只列4個名字,每兩個名字間連線,這樣就既不重復也不遺漏了。(見圖4)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思考:此環節體現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數學學習方式,從游戲體驗到自主列舉,再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沒有急于指出對錯,“慢”了一步,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對比、探討,再根據學生的匯報不斷進行點撥、提煉、歸納、總結,最終得出結論。本節課注重給孩子創設思維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積極體驗,自己產生問題意識,自己去探究、嘗試、總結,從而獲取知識,相信這樣的探究過程一定會讓孩子們印象深刻!
【片段二】圓的直徑就是兩個半徑?對稱軸是直徑嗎
師:什么是直徑?小組同學之間互相說一說。
生1:直徑就是兩個半徑。
師:有問題嗎?
生2:我認為他說得不夠妥當,兩個半徑如果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就不是直徑。
師:還有其他的觀點嗎?
生3:圓的對稱軸就是它的直徑。
生4:他的說法有問題,對稱軸是一條直線,而直徑是一條線段,不能對等。
師:如何準確地描述直徑呢?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并歸納結論。
生5:我們小組認為直徑是圓里面最中間的一條線段。
師:如何描述最中間?
生6:經過圓心的肯定就是中間的啦!師:補充得不錯,還有需要補充的嗎?生7:我感覺他(生5)只講明了線段,但沒有說清楚線段的端點,應該是線段的兩端都在圓上。
師:現在嘗試著把剛才的補充加進原來的觀點中,小組內再互相說一說。(小組討論)
生6: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就是直徑。
思考:教師在講解直徑的概念時“慢”了一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什么是直徑,沒有忙于指出問題、給出答案,而是讓其他同學加以補充,“慢一步”挑明,最終達成共識。在交流中生成,這樣的設計相比直接出示直徑的定義,更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和感受直徑的概念,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討論,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夸美紐斯說:“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進。”鳥兒不會把它的卵放在火上,去使它快些孵化出來,而是讓它們在自然溫度的影響下慢慢地發展。小學數學教學更是如此,慢一步,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把知識有效地“學進去”,把思考的過程充分地“講出來”,讓課堂自然生成,師生共享“呼吸一般自然”的生態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