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郭曉薇 通訊員 童 萱

“器官捐獻和移植關系患者健康和生命挽救,是一個國家醫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3月3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王賀勝在2018全國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暨宣傳普及活動中說道。王賀勝表示,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已初步建立了捐獻、獲取與分配、移植、移植后登記、監管5大工作體系,開通了器官轉運的綠色通道,實現了器官科學公正分配。
“讓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器官捐獻工作中發揚光大。”在由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主辦,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協辦的本次活動中,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在明信片上寫道。
本次活動主題為“新生·心聲”,主要內容是緬懷紀念平凡而高尚的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者、宣傳普及器官捐獻理念。眾多參會者在明信片上寫下了自己對生命的感悟,對器官捐獻者的感恩,并將其投入郵箱中。這些明信片將化身為愛的漂流瓶,隨機寄送給器官捐獻者的家屬。
“雖然失去了自己的兒子,但這也是生命的延續。”器官捐獻者何賽軍的母親說,一想到兒子的器官能夠幫助其他人活下來,讓幾個家庭得到幸福,就讓她感到幾許欣慰。2016年,患腦膠質瘤的何賽軍請媽媽在捐獻的表格上簽名時,何媽媽既生氣又難過。但她還是尊重兒子“人死了還能救人是好事”的質樸想法。后來,除了因病無法捐獻眼角膜,何賽軍其他的器官全部捐獻出來,遺體則捐獻給浙江大學。
早在2010年3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原衛生部就啟動了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倡導公民在生命不可挽救時,自愿、無償捐獻能用的器官,讓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工作啟動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公眾的積極響應,器官捐獻已成為我國人體器官來源的主要渠道。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五家渠市的哈薩克族大姐喬麗帕·木巴熱阿克告訴記者,她的愛人沙布拉江是一名尿毒癥患者。經過2190天的等待,終于配型成功,并完成了腎移植手術。喬麗帕把捐獻者看作是“不曾謀面的親人”,她自己也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網站上做了登記,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愿者。
“我的孩子知道,在這個世界的某個地方還有她從未謀面的再生父母。”在活動現場,器官受捐者家屬嚴荷花說,她女兒在出生不久就被查出患有膽道閉鎖,通過肝臟移植,恢復了健康,今年9月1日即將成為一名“活蹦亂跳”的一年級小學生。
來自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柏凌告訴記者,“我愿意窮盡全力,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做好生命禮物的快遞員,幫助挽回盡可能多的生命,架起生命的橋梁。
截至2018年3月28日,我國共實現捐獻16523例,捐獻器官46505個,報名登記422052人,4萬多個生命得到延續。不過,相對于需求,我國的器官移植工作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各地發展尚不平衡,急需更多的政策保障和公眾的支持。
王賀勝說,下一步,我國將不斷加強機構、隊伍建設,以及建章立制工作,逐步構建我國“陽光、公正、高效”的人體器官捐獻體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醫院外科學系主任陳孝平則表示,將借助院士工作站平臺,努力為各地的器官衰竭病人提供診療服務,分享國內外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理念。“器官捐獻不僅觀念需要宣傳普及,還需要更多人的參與和奉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