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金仲夏
4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就4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介紹了相關情況,其中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等消息立即引起了業界高度關注。
據曾益新介紹,《意見》主要涉及3方面內容:健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從醫療、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藥品供應保障、醫保結算、醫學教育和科普、人工智能應用等方面推動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服務相融合,涵蓋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諸多方面。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支撐體系,從及時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加快實現醫療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標準體系,提高醫院管理和便民服務水平、提升醫療機構基礎設施保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有關舉措。加強行業監管和安全保障,對強化醫療質量監管和保障數據安全作出明確規定。
曾益新說,《意見》希望能夠做到堅持以人為本、便民惠民,以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醫療健康的需求作為工作導向,依托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提高醫療健康服務質量和可及性。堅持包容審慎、安全有序,營造包容發展的政策環境,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公平競爭、開放共享的局面。創新監管方式,切實防范風險。
據悉,文件起草過程中注重做到3個“結合”,即堅持中央總體要求和地方創新實踐相結合,對一些在地方的實踐中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提煉和總結;堅持“做優存量”與“做大增量”相結合,既運用“互聯網+”優化現有醫療服務,又豐富服務供給;堅持鼓勵創新與防范風險相結合。
據曾益新透露,《意見》對于“互聯網+醫療健康”釋放多項鼓勵信號,以推動其更好地發展。發展“互聯網+醫療服務”,允許依托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即可以依托這個實體醫院在使用互聯網醫院作為第二名稱。這對醫院來說,等于拓展了業務范圍和服務半徑。此外,支持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遠程醫療。
對于優化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也有相關鼓勵措施。可以促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網上開展簽約服務,在線開展健康咨詢、預約轉診、慢性病隨訪、健康管理和延伸處方等同家庭簽約服務相關的工作。
“互聯網+藥品”供應保障服務方面,文件明確了對線上開具的處方經藥師審核以后,醫療機構和藥品經營企業可以委托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進行配送。
此外,推進“互聯網+保險結算”方面逐步拓展在線結付功能,包括異地結算、一站式結算以方便病人。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方面,鼓勵推進研發應用,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
對于提高醫院運行管理和便民服務方面,文件明確要求到2020年,二級以上醫院普遍提供分時段的預約診療和智能導醫分診、候診提醒、檢驗結果的查詢、診間結算、移動支付等一些線上服務。
對于備受關注的互聯網醫院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亞輝透露,目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正在起草制定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在此文件中,將會明確互聯網診療的底線和邊界,在邊界范圍之內可以提供服務,包括遠程醫療服務、家庭醫生對其簽約的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和在線咨詢服務等。文件還規定了一部分常見病、慢性病的復診服務可以通過互聯網來提供,醫生在掌握這些病人的基本病例資料情況下,可以在線為這些復診患者開具處方。此外,文件還將明確互聯網醫院的申請資質、程序及審批單位。
對于互聯網醫院本身來說,文件規定可以有兩種發展模式:一種模式是以醫療機構為提供主體,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來拓展服務時間和空間,并且把互聯網醫院作為醫療機構的第二名稱。這一模式的互聯網醫院提供的服務要和批準的實體醫療機構相關診療科目一致。第二種是一些互聯網公司和企業已經申辦了互聯網醫院,可利用其具有的優質專家資源為患者提供服務。總之,互聯網醫院必須依托在實體醫療機構,線上線下要一致監管,進而通過互聯網平臺為患者提供遠程醫療服務。
對于“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監管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規劃與信息司司長于學軍表示,國家鼓勵創新和防范風險緊密結合,要加大油門往前走,同時要管好剎車,具體加強監管的手段主要有3個方面:明確行為的邊界,在按照深化“放管服”的要求降低準入的門檻的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的監管,確保健康醫療服務的安全和質量。
其次,要強化責任。防范風險最核心的是要各負其責,即“誰提供服務誰負責”。比如,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是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依托,責任的主體還是醫療機構本身。在監管方面,原則是按照屬地化管理,實行線上線下統一監管。此外,《意見》特別強調了第三方平臺的責任,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等第三方機構,應該確保提供服務人員的資質要符合有關規定,并且對所提供的服務承擔責任。同時,要建立醫療責任分擔機制,也就是推行在線的知情同意告知,防范化解醫療風險。
同時,要提高監管能力。互聯網醫療健康工作最大特點就是能夠全程留痕。一方面,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建立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監管端口,所有開展互聯網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和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需要及時將數據向區域的全面健康信息平臺進行推送、傳輸和備份,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將通過監管端口對互聯網醫療行為進行動態監管,保障互聯網醫療服務依法依規開展,確保醫療質量和安全。
另一方面,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推進互聯網可信的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全國統一標識的醫療衛生人員和醫療衛生機構的可信醫學數字身份、電子實名認證、數據訪問控制信息系統,同時完善醫師、護士、醫療機構電子注冊系統,方便百姓查詢。從而做到“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產生的數據全程留痕,可查詢、可追溯,保證訪問處理數據的行為可控、可管,確保患者的就醫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