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 健
從政策支持層面來看,真正促進產業發展的是一組產業政策集,而不是單一產業政策。
隨著健康中國的實施,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在2020年將達到8萬億元,2030年達到16萬億元,這意味著健康產業未來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健康服務業由于所涵蓋的行業廣泛,導致其不但具有普通產業經濟的一般屬性,還具有較強的社會外部性和部分公共服務業的特性,這些特點對于相關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國外經驗看,健康產業發展完善的國家和地區都有一些成長較好的產業集群。一個成功的健康產業集群,不僅有利于促進上下游企業和各類科研機構實現地理空間上的集聚和整合,還可以進一步帶動其他產業集群的發展。自國家大力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以來,部分經濟基礎較好的城市已經拉開了建設健康產業集群的序幕。但是,國內健康產業集群普遍缺乏完善的產業體系設置,研發體系力量薄弱,對產業內研發活動缺乏持續的支持。而且,產業集聚多由政府主導,導致各企業間缺乏自然的聯系,產業集群的內在優勢沒有較好發揮。
此外,我國的健康服務業還面臨多方機會。比如,在慢病防控方面,我國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中國經驗,可以向其他中低收入國家推介。另外,社會辦醫作為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公立醫院無法滿足居民對健康的多元需求狀況下,吸引社會力量提供多種形式健康服務的需求日益迫切。社會辦醫不僅可以擴大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和患者選擇范圍,還能滿足居民個性化、高層次醫療服務需求,形成公私醫療機構間的相互協作、相互競爭、互為補充的辦醫格局。
在推進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應樹立全球一體的新型健康觀,遏制危害人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全民健康覆蓋的質量和公平性,創新生物制藥和傳統醫藥產業,改革對外衛生發展援助,主動應對氣候變化所導致的健康后果,加緊構建吸引聚集醫療衛生人才的制度,從而有效應對全球衛生挑戰。
應推動健康服務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健康產業的相關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其天然的必要性:健康產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關系消費者的身心健康安全,消費者及政府對于企業都有著更高的要求;消費群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在覺醒;企業表現出來的自發責任,以及我國倡導的新發展理念,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目前,我國健康產業中的企業普遍社會責任意識較弱;企業社會責任活動形式較為單一,且活動多缺乏社會影響力;中小型企業以承擔部分公益活動形式代替社會責任表現;健康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以上市公司為主,其中醫藥生物類上市公司發布數量最多,占比約90%;生物制藥類企業中大多數對于過期藥品回收、銷毀等基本性社會責任履行不力;保健品企業誠信問題仍然凸顯,未盡到基本的企業社會責任;醫療服務業尤其是民營醫療機構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營利性導向較為明顯。
為了更好地發展我國健康服務業,必須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建設:應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將履行社會責任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中,并作為一項重要戰略給予關注。認真履行社會責任應當凸顯大健康產業的特點,并緊扣新時代的特點,設立健康關懷項目來提升低收入人群的健康水平,將履行社會責任完全融入到健康中國與美麗中國建設中來。此外,大健康企業的社會責任還應更多地關注人文關懷和環境社區等方面。同時,大健康企業未來需加強投入和增強重視對于供應鏈責任。在環境保護責任方面,大健康企業不太重視與全球各類環保非正式組織合作,對企業的環保數據披露欠全面、客觀。在社區責任理念方面,大健康企業的理解有待進一步增強,不應拘泥于捐贈財務資源,而應向建立項目或基金的方式發展,擴大收益群體范圍。

從政策支持層面看,真正促進產業發展的是一組產業政策集,而不是單一產業政策。有學者將產業政策集界定為:政府為彌補市場失靈,順應產業發展規律變化,干預產業經濟活動的一套獨立系統的、相互協調的政策組合。因為不同政策之間需要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形成合力,所以產業政策集的功能在于促進市場發展,彌補市場失靈,更好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
具體到健康產業的發展,其產業政策集應當包括:產業政策、競爭政策、創新政策和開放政策。由于醫療衛生的特殊性,導致產業政策在健康服務業領域更是重中之重。產業政策又涵蓋產業組織、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和產業技術等4個方面。產業政策首先需要創建和維持市場的有效競爭;優化產業結構;對健康服務業的各類業態分布進行科學引導、合理規劃;對于產業技術實施科學指導、鼓勵創新、有效促進與適度控制。各項產業政策只有通過形成產業政策集的合力,才能夠有效推動健康服務業的發展。
目前,推動健康服務業發展還需要繼續降低政策壁壘,落實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政策,放寬社會力量進入健康服務業的審批制度,推進醫生自由執業,落實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有效控制公立醫院盲目擴張,對于規模超大的公立醫院進行拆分。此外,還應進一步完善財政稅收、銀行信貸、醫保定點審批等相關配套政策。最后,發揮市場在健康服務業中的作用,減少政府干預,轉變政府職能,使其充分履行規范和監管職能,強化對地方政府政策執行的督導和考核評估,落實“放管服”的各項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