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彭博社9月11日文章,原題:廣州的30年歷程 我已經30多年沒去過廣州,我想看看我還能記起什么。答案:基本為零。時間回到1988年7月,當時的廣州到處都是自行車和摩托車,汽車寥寥無幾。我所在的旅游團乘坐一輛大巴,無法自如地在騎自行車的人群中穿行。如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地鐵系統——就是我所在的城市華盛頓非常希望擁有的那種地鐵——是主要的交通方式。當地居民使用相當于中國版優步的App打車,自行車重新出現在廣州——只是以App驅動的自行車租用服務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
鮮有地方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生如此徹底的轉變。變化并不僅限于經濟領域。如今,廣州的情侶當眾親吻、擁抱或牽手的舉動就像許多西方城市那樣隨處可見。但在我上次來此期間,當地人的舉止遠比現在更拘謹,且大部分人都身著一種黑白“制服”,與如今極具多樣化的時尚風格形成鮮明對比。此外,普通話在取代廣東話方面也已走出很遠。30年前,我對某幼兒園的參觀引發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盯著西方游客并想要拉拽我胳膊上的汗毛。如今,似乎壓根兒沒人注意到我的到來。
1988年,當時仍對尼克松訪華記憶猶新的我認為,一次廣州之行簡直是異想天開。直到抵達香港并看到有關旅游廣告后我才預訂了4天旅游行程。如今,我每年都去中國并在選擇酒店、餐館以及如何與出租車司機交流等方面形成一種完整的“中國方案”。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青睞的熟悉目的地而非奇異之地。
香港與廣州之間的鐵路行程如何?1988年,我在途中看到形單影只的農民在趕牛耕地。如今該行程穿越整個深圳——在作為經濟活力的源泉方面已令廣州黯然失色的中國科技之都。廣州在最近30年出現了眾多引人注目的建筑。
有些城市和國家在很長時期內都會陷入停滯,而中國近來的爆炸式增長絕對非同尋常。其實,從中國的生活水平上看,1740年(清朝)的生活水平僅為980年(北宋)的70%,這可實在算不上進步的跡象。因此,可以說我的這兩次廣州之行之間恰好是廣州歷史上發生了最具革命性變化的30年。
30年前,作為一名剛出道的經濟學家,我的首次廣州之行讓我對中國的未來感到相當樂觀。然而,在如今已經變為現實的諸多積極變化中,當時的我甚至連一半都未曾想象到。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對于今天,還有哪些依然令我懵懂無知的驚喜?▲
(作者為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泰勒·柯文,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