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平 趙博
【摘要】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高,已經成為我國致死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西醫治療主要采用口服給藥、靜脈給藥、手術治療等方法,在慢性患者中,治愈率不甚理想,而中醫辯證治療對于慢性心腦血管疾病,反而顯示了較好的療效。這進一步說明了,在臨床,對于新心腦血管疾病,進行中西醫結合施治是可行的。
【關鍵詞】心腦血管疾??;中醫辯證;中西醫結合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6.17..02
我國馬上步入老年社會,而心腦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多發疾病,病死率高,致殘性大,這種疾病已嚴重的威脅了我國國民的健康,臨床治療通常為西醫治療,常見的高血壓、冠心病、通過西醫終生用藥,可以緩解癥狀,但是也難免會受到藥物不良反應的侵害。對于這些慢性心腦血管疾病,中醫卻顯示了很好的治療效果。因證施治,個性化治療,使得疾病癥狀控制良好,復發率降低。而對于腦出血,心力衰竭等急癥,西醫在急救階段,顯示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往往會產生很好的救治作用[1]。
中西醫結合運用是我國多年來提倡的療法,在心腦血管疾病中,它更顯示了不可多得的功效,所謂急癥用西醫救命,慢證用中醫辯證治療,不僅降低了該類疾病的死亡率,也提高了該病患者的生活質量,這可以大大提高我國老年人的幸福指數[2]。
1 心腦血管疾病的中醫辯證治療
1.1 冠心病及心絞痛
冠心病和心絞痛的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痙攣導致的心肌供血不足所引發的心臟疾病,臨床表現為血小板聚集、血液流動性差、微循環受阻、小血栓形成等。西醫通常采用擴冠藥、β受體阻斷藥、抗血小板藥等進行治療,對于心絞痛患者急救尚可,尤其是硝酸酯類藥物,但對于慢性的冠心病患者中醫辯證治療顯示了很好的效果[3]。
冠心病在中醫辯證中主要有血瘀、氣虛、氣滯、痰於、陰虛等癥。推薦藥方為血府去瘀湯、溫膽黃連湯、生脈散、速效救心丸、芪參益氣滴丸等中藥進行治療。臨床可以通過具體癥候進行藥物加減下方,不僅避免了西藥的不良反應,還可以進行個體化藥物治療,另外中藥湯劑的不良反應很小,安全可控。
1.2 高血壓
高血壓病已成為心腦血管疾病的最常見病,我國有3億以上的高血壓病患者,其臨床表現為血壓持續升高,并可引發腎臟、心臟病變??煽s短患者10年以上的生命,是現今社會的高危疾病。西醫通常以鈣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斷藥、血管緊張素系統藥物進行聯合給藥治療,通常需要終生服藥。這大大增加了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及危害。
在中醫史籍中,并沒有高血壓的疾病記載,但是依證進行辯證,無非為肝腎陰虛、痰濕內阻、肝陽上亢、陰虛陽亢等證。藥用方劑為鉤藤天麻湯、真武湯、地黃杞菊湯、龍膽瀉肝湯等,可隨證進行加減??傆行士蛇_90%以上[4-5]。
1.3 腦出血
腦出血是腦血管破裂出血,中醫稱之為腦卒中,該病即使治療后也會存在半身不遂等后遺癥,其臨床表現主要有嘔吐、語言障礙、意識不清、偏癱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西醫在進行腦出血治療時,通常采用手術并藥物治療、藥物主要有甘露醇、止血藥、抗凝藥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病死率明顯降低,預后較好。
中醫對于急癥向來不擅長,近年來,在手術過程中及手術后,采用了中藥緩解癥狀的療法,比如醒腦靜注射液的應用,以及針灸的應用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有效率高達90%以上,半身不遂發生率明顯下降,可見,對于腦出血,采用中西藥聯合應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3 總 結
文中討論了幾種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的中醫辯證療法,其中,在慢性病癥中,中醫療法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而對于急發病,比如心絞痛和腦出血等,西醫對于急救占有明顯的優勢,但是中醫不僅僅是方劑口服用藥,還有諸如針灸等方法,在急癥中及其后的治療過程中,也可發揮重要的作用。
所以,中醫作為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不應受到摒棄,對于現今的很多疾病,它仍然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也不能排斥西醫,對于急癥,西醫的手術和靜脈給藥治療,都是可以治病救人的好方法,故采用中西醫聯合的治療策略,是現今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最佳治療方案[6]。
參考文獻
[1] 王俊巧.中醫辨證施治法對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治療效果影響[J].臨床研究,2018,26(01):162-163.
[2] 丁園芳.中醫辨證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32):151.
[3] 王 階,姚魁武,邢雁偉,李 軍.冠心病病證結合臨床研究與實踐[J].中醫雜志,2015,56(24):2089-2092+2097.
[4] 衷敬柏.基于醫家經驗的高血壓病中醫病名、病因病機與證候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4(12):843-846.
[5] 謝 璞.中醫治療高血壓研究近況[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05):566-568.
[6] 宋水江,戴加勇,湯永國.腦出血相關治療指南與臨床現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3,33(08):612-614.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