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摘要】目的 探討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方法 從本院選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0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按照隨機抽簽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手術方法,觀察組采用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進行治療。分析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情況和并發(fā)癥情況。結(jié)果 觀察組各項指標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fā)癥情況低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 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中應用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治療后,取得的臨床治療效果較好,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全胸腔鏡;肺葉切除;早期非小細胞肺癌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4..01
肺癌屬于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疾病死亡率較高。依照病理學將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臨床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遠多于小細胞肺癌患者[1]。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治療時,通常采用手術治療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了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用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的治療效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選取60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1~68歲,平均(52.42±1.32)歲;鱗癌16例,腺癌10例,腺鱗癌4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1歲到69歲,平均(52.52±1.36)歲;鱗癌17例,腺癌10例,腺鱗癌3例。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氣管插管全麻,并進行單肺通氣。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手術方法,讓患者保持側(cè)臥位,在胸外側(cè)開一個30 cm切口,逐層分離各層組織,將第6肋胸腔切斷,取出存在病灶的肺葉,清除淋巴結(jié),進行閉式胸腔引流,后逐層關閉切口觀察組采用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進行治療,切開患者腋中線第7到第8肋骨,放入胸腔鏡,進行胸腔檢查,在腋前線第4個到第5個肋骨之間開一個4 cm切口。采用胸腔鏡查探清楚病變肺葉后,將病變肺葉進行切除[2]。術后清理淋巴結(jié),并采用生理鹽水將胸腔進行清洗,確認不存在漏氣現(xiàn)象后,在胸腔內(nèi)置管。兩組患者在術后均給予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①各項指標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引流管放置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淋巴結(jié)清掃數(shù)量。②并發(fā)癥情況,包括肺不張、肺漏氣、支氣管黏膜瘺、皮下氣腫、慢性疼痛以及切口感染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研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 果
2.1 兩組各項指標情況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手術時間為(149.65±10.02),對照組手術時間為(163.65±12.06),t=4.891,P=0.000;觀察組術中失血量為(205.26±25.64),對照組手術時間為(292.31±6.45),t=17.953,P=0.000;觀察組住院時間為(6.54±1.01),對照組治療時間為(10.23±1.21),t=12.823,P=0.000;觀察組引流管放置時間為(6.37±3.46),對照組引流管放置時間為(11.21±2.14),t=6.516,P=0.000;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引流管放置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并發(fā)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出現(xiàn)肺不張1例,肺漏氣1例,皮下氣腫1例,慢性疼痛1例,總并發(fā)癥為3例(10%);對照組肺不張3例,支氣管黏膜瘺3例,肺漏氣3例,皮下氣腫1例,慢性疼痛2例,切口感染1例,總并發(fā)癥為14例(46.67%),x2=9.932,P=0.002,觀察組并發(fā)癥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肺癌對患者健康情況和生命安全帶來的危害較大。因此,在臨床上治療中須結(jié)合患者實際身體狀況以及腫瘤的病理等因素,制定出高效的治療方法,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并有效預防病情發(fā)展。有關研究顯示,應用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對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治療,對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積極作用。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采用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治療方法后,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引流管放置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fā)癥為10%,對照組并發(fā)癥為46.67%,觀察組并發(fā)癥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淋巴結(jié)清掃數(shù)量之間無明顯差異P>0.05,主要原因為:采用全胸腔鏡肺下葉切除術,手術切口較小,所用的手術時間較短,在手術中產(chǎn)生的出血量較少,止血較為徹底,操作方法比較簡單,且術后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比較少,該方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用該方法有助于患者病情早期康復,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3]。而傳統(tǒng)手術治療方法,術后產(chǎn)生的并發(fā)癥較多,不利于開展后續(xù)的治療。
綜上所述,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中應用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治療后,取得的臨床治療效果較好,安全性較高,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質(zhì)量,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殷 勇,張小康.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與傳統(tǒng)開胸手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6,31(7):1137-1139.
[2] 艾 成,陳有東,李 勇,等.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預后分析[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6,16(31): 6165-6168.
[3] 鄭鑫林,夏學陽,張金周,等.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與肺葉切除治療臨床Ⅰ期非小細胞肺癌療效對比的Meta分析[J].中國癌癥雜志,2016,26(10):854-860.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