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萍 王運登 鞏治華
【摘要】目的 分析藥品生產過程中出現質量風險的原因,探討有效控制質量風險的措施,以期提高要求生產質量。方法 通過對國內外相關參考文獻整理、分析、歸納和總結,分析目前我國藥品生產過程存在的質量風險原因。結果 國內藥品生產質量風險產生原因主要包括生產管理漏洞、控制技術水平相對落后、藥品自身的特殊性等方面。結論 現階段,我國我國藥品生產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質量風險,其需要制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針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提高警惕,通過開展相應的控制措施,降低藥品質量風險事件的發生,確保藥品的生產質量。
【關鍵詞】藥品生產;質量風向;原因;控制
【中圖分類號】R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0..02
藥品是在用于預防、質量和診斷疾病,有目的的控制和調節機體生理機能,且有著明確的適應癥和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質,隨著近年來藥害事件的評分發生,社會各界對于藥品質量的關注也日益增加。藥品質量的保證,其不僅需要有完善的檢驗方法和儲運條件,還要依托完善的生產過程,故而藥品生產過程對于確保藥品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1]。本次研究通過將藥品質量風險管理理念帶入到藥品生產過程中,對于可能導致藥品質量出現問題的質
量風險進行分析,探討合理的控制措施,以確保藥品質量。
1 藥品質量風險管理簡介
1.1 藥品質量風險管理的分類和目的
藥品質量風險是指在藥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對其所開展的質量評估、控制以及溝通與審核等一系列的過程,其作為用于降低其在風險環境中肯定存在風險的一種有效過程或者措施,目的是能夠以最大A的可能,在較低的成本前提下,能夠及早的發現活預防目前已知或者是潛在的危險。通過這種管理,及時發現藥品生命周期中潛在的危險信號,并根據這些威脅信號開展相應的干預措施,以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將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危害降至最低。藥品的質量風險干預是一項貫穿于藥品整個生命周期的關鍵,可將其細分為多個步驟的管理,包括藥品的研發、生產、流通以及使用等。而以上市時間作為劃分界限時,藥品
質量風險管理又被分為上市前和上市后風險管理兩個方面。
1.2 質量風險管理在藥品生產過程中的意義
目前國內常用藥品的生存過程較為復雜,故而決定了質量風險管理在藥品生產過程中有著重要應用意義。首先藥品是由工業化生產所完成,其是在規范意義上,將藥品質量賦性充分表達的一個重要過程中,其也是藥品在成功研發后所進行的延續過程。在這個階段中應用藥品質量風險管理,能夠及時、準確和規模的實現藥品質量賦性。同時通過在整個生產過程中進行規范的質量風險管理,進行整個藥品的生存過程進行科學的質量控制,并根據質控計劃的相應要求,參考我國目前現行以及國際藥品質量管理標準和技術規范,對整個藥品生產中可能存在活著潛在一些可能對藥品質量造成影響的風險進行監控,將可能出現的返現和偏差消滅的正常過程中,通過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確保藥品質量合理[2]。
2 藥品生產過程中質量風險存在的原因
2.1 藥品生產管理漏洞
隨著近年來我國多起重大藥品不良事件的相繼發生,社會各界對于藥品質量問題的關注也日益增加。通過近年來我國發生的幾起重大藥品不良反應事件進行回顧分析,我們能夠發現,這些不良反應事件中,均存在著質量風險管理意識淡薄等問題,而由于管理風險意識不足,進而導致了藥品在生產過程中,存在諸多管理漏洞,從而導致了藥品生產過程中不良事件的發生。而這種管理漏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3]:①質量管理和GMP脫節:GMP應用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幫助藥品生產企業數量藥品質量管理風險理念,提高其風險意識。但是部分企業在GMP實施過程中,質量風險意識較為淡薄,進注重對表面文件的定制,而不注重對實施過程的監管工作,導致實際生產過程并未按照相關文件要求進行操作,或者僅是照搬標準進行操作,未分析他人做法是否符合自身生產需求,從而導致形式符合與實際內容脫節情況的出現。②工藝流程執行隨意化:在目前藥品生產過程中,仍有部分部分企業風險管理意識不足,未能夠按照嚴格、標準化的生產工藝流程進行藥品的生產操作,擅自更改操作規程,導致了不良事件的發生。③成本控制錯誤:企業作為一個以營利為最終目的的單位,其生產管理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控制成本,確保藥企利潤的最大化。但有部分藥企由于風險意識較為淡薄,盲目的最求高高利益,置生產過程中以及存在或潛在的風險于不顧,導致藥品不良事件發生。
2.2 生產過程控制技術水平落后
我國工業現代化起步較晚,從而導致藥品生產工藝水平和生產過程中控制技術水平較發達國家來講相對落后,導致大部分藥企藥品生產過程以基于終點時間來判斷的方式進行生產。制藥技術和設備水腫也相對較為落后,導致制藥單元缺乏客觀的條件控制和治療檢驗,使得目前我國藥品在生產過程中,多采用批抽檢的實驗室檢驗來進行質量評估。這樣一來,問題出現了,采用終點時間來判斷時,缺乏對原理理化性質變化的評估,而批抽樣等實驗室檢驗僅為事后檢驗,無法在生產過程中或者產前發現質量偏差問題,雖然通過參考《中國藥典》相關規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管理,但是由于藥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導致其在生產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導致了生產難度增加,藥品質量難以控制。國內藥企生產過程控制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導致生產自動化程度不足,加之缺乏對生產過程參數的有效控制,極易
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批次間質量存在差異等情況的發生。
2.3 藥品自身特殊性
不同種類藥物的生存工藝過程各不相同,尤其是中藥、生物制藥等存在著與一般化學藥品不同的特殊性,導致其生產過程中質量風險更高:①中藥:中藥作為我國傳統寶貴財富,其中一部分時候安全、無毒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中藥原料主要包括原藥材和生產用輔料等,而藥材的生長和分布又極易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使其質量極易受到品質、產地、生長環境、采收操作、儲運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差異,加之輔料質量標準的差異,極易影響產品質量的穩定。而中藥在生產過程中,受到原料特殊性的影響,導致其極易被細菌所污染,使其生產工藝過程變得更加復雜;②生物藥品:相對于其他種類藥品而言,生物藥品具有生產和制備特殊性和檢驗特殊
性兩方面,而這兩方面對于生產過程中的要求均極高[4]。
3 質量風險控制措施
3.1 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體系
在確保產品質量和適宜的工業性能基礎上,建立和完善控制系統的生產風險管理系統,推行質量授權人制度,確保每批上市銷售的產品均能夠符合上市許可法規和GMP規定。明確專業技術人員在生產質量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將最終責任落實到授權人,促進企業建立明確、清晰的管理框架。通過建立切實可行的生存過程質量風險控制體系,健全企業內控質量標準,晚上物料管理制度,制定詳盡的生存過程執行標準化文書,規范產品審核放行管理制度文件,建立健全
質量管理系統。同時通過相關培訓,提高員工質量風險意識。
3.2 提高過程分析技術
隨著過程分析技術在制藥領域應用日益廣泛,越來越多的醫藥企業對其進行的深入的研究和利用。過程分析技術能夠通過對藥品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的質量、性能參數等進行實時測量,設計和分析以及控制生產過程。故而其應用不僅能夠改變依靠經驗和事后檢驗來評估生產質量的現狀,
還能夠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從而提高藥品生產質量。
4 結 論
藥品生產作為一項特殊的生存活動,其關系到人類的健康與發展,故而對其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開展展相應的質量管理控制措施,盡可能降低藥品生產過程中質量風險事件的發生,確保藥品的生產質量。
參考文獻
[1] RONGXY,LIANGY.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PAT in GMP management[J].Mechanic ElectricInf(機電信息),2010(05):24-26.
[2] 吳 曄,程魯榕,郭曉昕,任經天,劉 佳,曹立亞.美國強化藥品風險管理對我國藥品再評價工作的啟示[J].中國藥物警戒,2006(1):152-155.
[3] 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2012年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年會暨"十二五"醫藥科學發展學生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2012(4).
[4] 楊曉宇.藥品生產過程質量風險產生的原因及控制[J].科技論壇,2016,2:15.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