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桃桃
【摘要】目的 旨在探究遵循中醫辯證理論治療糖尿病的臨床治療價值。方法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4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均57例,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西醫方案進行干預治療,觀察組患者實用中醫辨證論治方法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及血糖變化。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55例)96.4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3例)75.44%,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在血糖穩定方面顯著由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獲得患者及家屬一致認可。結論 采取中醫辨證論治理念干預治療糖尿病具有突出的臨床療效,不僅能使血糖有效降低并維持在良好水平,而且一定程度上減少并發癥發生情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安全可靠,值得臨床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中醫;辯證;糖尿??;臨床效果;總有效率;血糖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6.17..02
隨著我國物質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們飲食結構和不健康生活結構也發生了潛移默化的轉變[1],糖尿病作為臨床內分泌科普遍存在的疾病,又名又名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在多重因素的聯合作用下誘發血液中葡萄糖升高,肥胖及感染因素更能促進糖尿病的發生,臨床多表現為血糖、血脂及黏傾向上升,出現“三多一少”等臨床癥狀[2],而多半患者常易合并高血壓同時發生。其發病機制高度懷疑與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缺陷失調誘導產生的。西醫臨床多采取胰島素和常規降糖治療,治療效果不顯著,且長時間使用嚴重影響患者其他臟器功能。本研究在使用中醫辯證理論觀念聯合干預糖尿病過程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4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均57例,其中男72例,女42例,年齡為48~82歲,平均年齡為66.9±7.21歲,病程均在5個月以上。全部患者均被確診為糖尿病,符合第八版《內科學》中關于糖尿病的相關診斷標準,并附有查體記錄及相關生化檢測結果支持。所有患者伴隨不同程度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視力下降等臨床癥狀,其依從性良好,并簽署醫院倫理知情同意書,排除其他臟腑功能衰竭,甲狀腺疾病史、繼發性高血壓、胰島素治療患者、重度心衰、高滲性昏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精神疾患者及吸毒酗酒患者。兩組患者的病程長短、性別、年齡、身體素質等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值大于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治療:二甲雙胍,每次口服兩次,初始劑量0.25 g每天,此后依據病例病情酌情增加口服劑量(每日最大劑量≤2 g),病情嚴重者或病程在四年以上者,聯用胰島素。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根據中醫辨證理念治療:主要包含以下幾種證型:①肺熱津傷證,證候為:患者口干舌燥、舌淡紅少津、尿量多、口渴引飲、脈洪數、苔薄黃。治法,清熱潤燥、生津止渴。組方:葛根25克、枸杞子22克、石斛15克、天花粉25克、生地黃20克、山藥15克、酸棗仁10克、黃芩15克、麥冬10克。加水煎服,如舌苔黃燥而煩渴引飲,兼有脈洪大,可加石膏25克與天冬15克;②胃熱熾盛證,證候為:患者多食易饑、口渴、尿多、大便干燥、形體消瘦、舌苔黃干、脈滑實有力。治法:清胃瀉火,養陰生津止渴。組方:麥冬15克g、牛膝12克、茯苓15克、熟地黃20克、石膏15克、知母15克、梔子10克、山藥10克、天花粉10克。加水煎服,如能食與便溏并見,可加用七味白術散;③腎陰虧虛:證候為:患者尿頻量、渾濁如脂膏、尿甜、腰腿酸痛、頭暈耳鳴、皮膚干燥、瘙癢、舌紅苔少、脈細數。治法:滋陰固腎。組方:山藥30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22克、酸棗仁15克、生地黃18克、菟絲子15克。加水煎服,如有陰虛火旺者,加用知柏地黃丸。每日一劑,連續治療30天。
1.3 評價標準[3]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及血糖變化,主要包括:顯效:患者臨床癥狀皆有巨大改善,并且空腹與餐后2 h血糖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均有所好轉,并且空腹與餐后2 h血糖接近正常;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見變化,或呈進行性加重,且空腹與餐后2 h血糖水平無變化??傆行蕿轱@效率與有效率相加之和除以總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組建組間對比使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55例)96.4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43例)75.44%,見表1,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在血糖穩定方面顯著由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獲得患者及家屬一致認可。
3 討 論
中醫領域中糖尿病又名為“消渴”,我國以II型糖尿病分布為主,約占糖尿病人數的94.93%左右,臨床癥狀較為隱匿,其病情纏綿,易反復,好發于45~60歲之間,且易合并其他疾病,隨著病情不斷深入,容易合并糖尿病并發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給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損害[4]。所謂消渴,主要是源于情志過極、恣食肥甘厚味、亦或房事不節等引起內蘊濕熱、氣化失常,以致精液耗損殆盡,無法完成輸布下泄,產生肝腎陰虛、陰虛燥熱而成,臨床上多表現為口渴引飲、尿多、食多、消瘦、尿甜等現象。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多種草藥均有降糖功效,保護胰島功能。例如:熟地黃性微溫味甘,入肝腎經,能夠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為補腎陰治要藥;五味子、天花粉及山藥中藥材都能穩定血糖,枸杞子亦入肝腎經,能夠益精明目、滋補肝腎,有研究顯示,枸杞中內含多糖可發揮保護β細胞、維護紅細胞脆性正常的效果;菟絲子甘溫入肝腎脾經,不滯不燥,為平補三經之要藥;茯苓且能夠淡滲利濕,善祛邪扶正;澤瀉入膀胱、腎經,善于泄腎于膀胱之熱。通過中醫辨證論治思想再結合以上各種中藥材的聯合應用,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并發揮中藥材對癥下藥的特性,并能較好地保護病患體內胰島β細胞[5],因此在效果上比傳統西藥治療更勝一籌,它從根本上幫助刺激機體本身的胰島素分泌。
綜上所述,采取中醫辨證論治理念干預治療糖尿病具有突出的臨床療效,不僅能使血糖有效降低并維持在良好水平,而且一定程度上減少并發癥發生情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安全可靠,值得臨床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陳奎銘,王小平,蔡惠群.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臨床研究近況[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4):454-456.
[2] 郭園園,楊辰華,張社峰.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腎病研究概況[J].中醫研究,2016,29(10):76-78.
[3] 彭貽燕,陳勇飛,彭進軍,等.中醫辯證法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應用及效果研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7,36(3):10-11.
[4] 曲玉梅,劉柏巖,董福華,等.中醫辨證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5,(6):757-758.
[5] 李秋萍.中醫辨證治療糖尿病足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5,15(1):19-20,27.
本文編輯: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