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省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試驗試點辦公室
目前,貴州共有湄潭、畢節、六盤水3個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居全國之首。每個試驗區都產生了推動農村發展的典型改革經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農村改革采取試點先行、蹄疾步穩、推動改革的辦法,共布局農村改革試驗區3個、試點縣38個,分布在全省9個市(州)1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涉及人口3000余萬,承擔著土地制度建設、統籌城鄉、現代山地特色農業建設、創新支農資金管理等50多個試驗項目。
按照“發展出題、改革求解、試驗探路”和“近期作示范,長遠探路子”的要求,穩定“一個基石”(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七大任務”(集體產權制度、土地制度、經營制度、保護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社會治理、集體經濟運營改革),貴州農村改革試驗試點取得了明顯成效。
目前,全省共有湄潭、畢節、六盤水3個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居全國之首。每個試驗區都產生了推動農村發展的典型改革經驗。
湄潭試驗區在過去“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基礎上,再創“確員定股東、確權定資產、確股定歸屬、確管定經營、平臺定市場”的“四確五定”改革經驗,試點村實現“家家有資本,戶戶成股東,人人能就業,月月有分紅”,改革經驗14處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文件。
畢節試驗區創新支農資金管理體制機制試驗,強化資金整合的集聚效應,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各炒一盤菜,共做一桌席”,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創造出的“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經驗,寫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意見》文件。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3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推動畢節試驗區發生了巨大變化,成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一個生動典型。
六盤水試驗區“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經驗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三次被寫入中央文件。經過艱苦努力,六盤水于2017年9月12日進入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這是湄潭、畢節進入國家級試驗區30年來又一個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具有新的里程碑意義。
2011年以來,貴州省啟動了第五輪農村改革試驗試點工作,各試點縣亮點頻出,探索出了一些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做法,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活力。
安順市平壩區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權”字上做文章。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七權”同確,加快土地“確權”“賦權”“易權”工作,讓分散的資源聚集化、模糊的產權清晰化、集體的資產市場化,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
銅仁市碧江區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活”字上做文章。“確四權、活三資、享三金”。對農村“四權”,即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房屋產權、林權進行明晰,做活“三資”即資源、資產、資金,把死資源盤成活資本,激活了農村經濟,分享了“三金”即租金、薪金、利金。

湄潭是貴州省第一個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圖為茶城湄潭新貌。 (李江春 / 攝)
岑鞏縣農村水利設施管護改革,在“管”字上做文章。按水源區域和供水片區劃分,成立用水協會,推選“敢管、會管、能管”的“三管”管水員,管活了小農水,形成了“多把鋤頭搶水為一把鋤頭管水”的經驗,獲水利部認可并向全國推介。
息烽縣統籌城鄉發展改革,在“統”字上做文章。建立了多規融合的統籌體制機制,以規劃促進城鄉區域、空間結構和產業布局優化,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
仁懷市茅臺鎮小城鎮改革,在“新”字上做文章。緊緊圍繞著力打造貴州第一、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示范小城鎮的新要求,從規劃破題,創新小城鎮“四化”同步建設新范式,推進農民市民化邁出新步伐。
播州區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在“擇”字上做文章。從附著在戶籍上的權益破題,讓“農轉非”的居民在政策待遇方面“騎雙頭馬”,自主“選擇”相關權益,實現“自主擇益”的“一元管理縮差距、固化利益促遷徙”。
普定縣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制度建設改革,在“調”字上做文章。通過土地流轉、金融服務、科技支撐等體制機制創新,不斷“調優”農業產業結構,調出了茶葉、水果、蔬菜、中藥材、花卉“五朵金花”。
晴隆縣石漠化地區生態農業建設改革,在“草”字上做文章。通過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有效治理石漠化的同時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守住了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德江縣探索支農資金和農村金融改革,在“信”字上做文章。創新推出了集“人品、產品、抵押品,水表、電表、財務報表”為一體的“三品三表”融資信貸“誠信”新機制,有效破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試驗試點縣(市、區)圍繞深化農村改革的關鍵領域和重大舉措開展改革,取得了可喜成效。
2017年試驗試點縣減少貧困人口40余萬人,占全省減貧人口120萬的40%;貧困發生率降到7.2%,比全省貧困發生率少0.8個百分點;
試驗試點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369元,比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9元增加1500元,同比增長10.3%,比全省9.6%高出0.7個百分點;
試驗試點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比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5%高出1.5個百分點,比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0%高出2個百分點;
試驗試點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26元,增速11%,比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86元,增速10.6%,高出0.4個百分點;
試驗試點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個百分點,增速高出全省同類增速0.3個百分點。
全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792萬畝,超出預計調減目標58.4%,減少了低效、無效供給,推進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2017年全省完成退耕還林477.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08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積1116平方公里,“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累計營造林192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5.3%。
完成危房改造20萬戶,農戶房屋得到亮化、庭院得到硬化、環境得到美化。鄉村旅游完成投資120億元,接待游客3億人次,占全省接待游客的41.62%,實現總收入1500億元,占全省旅游收入的24.25%,旅游發展帶動29.9萬貧困人口受益脫貧。
鄉村文化得到深入挖掘和創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6萬人。培養了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懂兩愛”干部和一大批農改“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