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劉悅
如何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注重公平,突出效率?六盤水在土地確權、土地經營權“兩權”抵押方面進行了探索。
2017年9月,六盤水被確立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這是繼1987年、1988年湄潭、畢節進入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30年后,貴州省又一個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
“六盤水成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十分不易!要以此為重大機遇,在既有改革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拓展,進一步總結提升,進一步突出實效,讓‘三變’改革之花結出更加豐碩之果。”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的批示鼓舞人心。
2014年,六盤水市率先在全省開展了農村“三變”改革探索,通過集體資源調動政府資源、政府資源撬動社會資源的“雙輪驅動”,有效活化了要素資源,實現“產業連體”“股權連心”。
如何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中注重公平,突出效率?六盤水在土地確權、土地經營權“兩權”抵押方面進行了探索。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辦證,是農村土地改革體現公平的第一步。
2017年12月,六盤水市首家鄉鎮產權交易中心落戶鐘山區大河鎮周家寨村,這一舉措對于一直走在農村土地改革前列的大河鎮而言,在激活當地房屋、土地、勞動力等農村閑置資源方面,將極大地保障農民的財產權益。
“產權交易中心的建立,通過建立公開公正、規則統一、風險可控的農村產權交易的機制,有利于維護農村產權交易的陽光操作,最大限度地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大河鎮黨委副書記何雁說。
大河鎮特色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全鎮特色農業產業16753.5畝土地分別種植著櫻花、茶葉、梨樹、板栗、紅豆杉等近10余種經濟觀賞類植物。
在特色農業發展中,大河鎮通過定家底、定成員、定股權、定方向的改革試點,探索了一條讓村級集體經濟管理、運行、發展與農民的利益直接掛鉤的“三變”改革新路徑。
經過清產核資,大河鎮共清理并納入確股的集體資金6483萬元,固定資產房屋48棟共15790平方米、占地面積26767平方米,資源性資產土地88宗3350畝、林地8200畝。
核實資產后,大河鎮以“戶籍在村”作為“總開關”、以“是否以本集體經濟組織生產資料為基本生活保障”為核心標準、采取“法定+民主討論、宜寬不宜嚴、合乎情理”的界定原則,確立了“七取得”“七保留”“七喪失”“八步四榜”等操作方法,切實劃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與村民的權益與義務邊界。
“土地確權以后,我放心了很多,家里多少地,證上寫得清清楚楚,過去在外打工,總覺得把地流轉出去不踏實。如今,一證在手,心里有數。”大河鎮周家寨村民周強說。
去年,鐘山區完成房地一體外業測繪10835宗,發放林權證1749本,小型水利工程確權頒證688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39宗504483畝)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42宗229.8畝)確權頒證已完成,成為六盤水市第一家頒證縣區。
“做好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就可以把農戶承包土地的權屬、權益固定明確下來,讓農民吃上定心丸。”鐘山區委常委、大河鎮黨委書記孫昌盛說。
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落實到戶,為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加快農區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路徑,為發展現代農業、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奠定基礎。
2016年,水城縣《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交易規則》出臺,規則總章第二條明確指出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交易,應當遵循依法、自愿、有償、公開、公平、公正、協商、規范有序等原則。
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既讓經營主體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又讓入股農戶通過以承包地入股成為參與者,促進農戶與經營主體“聯產聯業”“聯股聯心”。
“地是我的,股份我也有,每天還能掙100塊錢,以前想都不敢想。”水城縣米籮鄉俄戛村營上組的村民唐仕芬樂開了懷。當了半輩子農民的唐仕芬,現在有了兩個新身份——“新股民”和“職業農民”。
6年前,她把家里的3畝土地入股到企業種植獼猴桃,除每年固定領到1800多元的紅利,獼猴桃達產后還可以拿到分紅。
“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每年每畝有保底分紅,掛果后還有利潤分成。在此基礎上,公司將基地集中分片劃包給懂技術、有勞動能力的入股農戶進行管理,每畝地塊給予承包村民30%股權。”水城縣米籮鎮獼猴桃基地負責人胡君說。
近年來,六盤水圍繞農民土地入股后農民去哪里的問題,積極引導經營主體吸納農民就近就業;引導農民將資產、資金、技術、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入股經營主體成為股東,突破分散農戶難以對接市場的瓶頸,讓農民直接成為農村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資金鏈上的投資者和受益人。
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伴隨著放活土地經營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讓“集體所有、農戶承包經營”的雙層經營逐步向“集體所有、農戶承包、多元經營”轉變。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程度,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注入了更加持久的活力。

六盤水市鐘山區大河鎮特色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全鎮特色農業產業16753.5畝,分別種植著櫻花、茶葉、梨樹、板栗、紅豆杉等近10余種經濟觀賞類植物。圖為大河鎮大河堡花海。(六盤水市委宣傳部供圖)
除了經營權流轉,經營權入股、抵押等也是放活經營權的重要方式。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而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簡稱“兩權”)是農民兩項主要的資產,也是農村目前仍在“沉睡”的資產。
通過“兩權”抵押貸款,農戶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了生產經營規模,加快了貴州農業現代化進程和農村經濟結構轉型。
“要不是貸款的成功發放,合作社的發展是不會有這么順利的。”回憶起去年農業銀行六盤水分行首批470萬元“兩權”抵押貸款的發放,盤州市丹霞鎮山寨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陸克義感慨地說,“這為我們村47名合作社社員解決了股金資金難的問題。”
離丹霞鎮不遠的大山鎮,55歲的貧困戶陳晶在村里的養牛場工作,“我前些年也嘗試過去城里打工,做些栽樹之類的活兒。后來城里園藝技術先進了,自己能力跟不上,只能回來了。現在,合作社的養牛場發展不錯,讓我又有了固定的工作。”
同樣,養牛場的快速發展得益于農業銀行“兩權抵押”貸款提供的340萬元,“34家農戶每家先將土地流轉至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向當地政府部門提出申請,經政府有關部門審核調查確認符合條件后,由合作社社員與銀行簽訂貸款,每戶貸得10萬元。其中,17戶貧困戶對應的3年期貸款部分,中國農業銀行只收取基準利率。”大山鎮大地頭合作社理事長徐文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