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羅亮亮
湄潭縣結合實際探索出了“四確五定”改革新模式,明晰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歸屬,完善集體產權權能,實現“家家有資本,戶戶成股東,人人能就業,月月有分紅”。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大舉措。在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歸屬不清晰、權責不明確、保護不嚴格等問題日益突出的歷史階段,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勢在必行。
茶山變景區,茶農當老板,不用外出務工年收入就有數十萬……在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驗中,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湄潭縣結合實際探索出了一條“四確五定”改革新模式,實現“家家有資本,戶戶成股東,人人能就業,月月有分紅”。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深化改革,是興農之要。1980年,實行包產到戶、包干到戶以后,我國農業生產獲得了創紀錄的豐收,農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
隨著時代發展,農村集體組織內部,面臨著人口增減要求調地的壓力,成為影響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大難題。1984年,敢想敢干的湄潭人,率先提出“承包耕地二十年不變”,實行“增不補、減不退”,有效維護了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
1987年,國家確定湄潭縣作為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從那時起,湄潭縣勇于探索,不斷推進農村改革試驗,用改革促進“三農”工作,探索出了新的經驗、新的成績。
作為“老牌”農村改革試驗區,湄潭縣在2014年11月承擔起了“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等7項農村綜合改革試驗任務。
“在改革試驗中,我們發現農村普遍存在集體成員對象不明、資產權屬不清、收益難以分配、產權交易不公等問題。”據遵義市政協副主席、湄潭縣委書記魏在平介紹,為了解決改革中遇到的難題,湄潭縣探索出“確員、確權、確股、確管,建產權交易平臺”的“四確一建”改革路徑,形成了“確員定股東、確權定資產、確股定歸屬、確管定經營、平臺定市場”的“四確五定”改革成果。
改革過程中,不僅制定出臺了《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指導意見》等改革方案,還制定了“兩劃定、五取得、五保留、五喪失”的界定標準,對復雜問題的解決做到了精準、民主、簡便。
“集體產權在改革之前是模糊的,所以資源的有效性沒有充分發揮。將農村集體的土地、山林,通過確權頒證、折股量化,入股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民可以按入股分紅,實現了農民對集體資產的占有和收益的權利。”湄潭縣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主任陶通艾說。
目前,湄潭縣120個行政村全部完成了“確員”和“確權”,并成立了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
“我們這里搞深化農村改革,我們的村寨變美了,我看到游客越來越多,就回來開奶茶店。一年的收入,保守點說可能也有一二十萬元。”在湄潭縣首批改革的湄江鎮金花村,村民徐學書的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2015年,金花村山地、林地等集體資產股份量化到人以后,村民們將其入股到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又與旅游公司合作,打造了“七彩部落”景區。
徐學書此前一直在外打工,在看到村里的“七彩部落”景區旅游井噴后,返鄉創業開了奶茶店。除了經營奶茶店,徐學書每個月還可以按股從合作社得到旅游收益分紅。
“每個月的旅游收入拿來平攤,確權人員分紅是10%。土地流轉二次分紅,比如說種果樹種蔬菜之類的流轉費付給他之后,盈利后再進行二次分紅,還有一個村集體分紅是5%。”金花村村支書馮燕青介紹,實施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來,金花村的集體經濟2017年積累達到300萬元,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2015年8200余元增至2017年的21000元。
現在,金花村村民基本上都實現了返鄉創業,幾乎每個人都當上了“老板”和股東。
不光是金花村,在湄潭縣,大多數農民實現了“老板夢”。
到2017年8月,全縣120個村全面完成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工作,44萬農民全部變為股東。原來“人人抽象所有”的村集體資產變為了“集體真正所有,成員按份擁有”。
在湄潭,隨處可見一句廣告詞:到湄潭當農民去。由此可見,湄潭農民的幸福感很高。
盛夏,在湄潭縣湄江街道新街居,居民張斌經營的旅游度假村50個床位已經住滿,張斌告訴記者,“這里原本就是個普通的農家樂,去年年初搞改革以后,新街發展起來了,我的農家樂也發展成規模更大的‘度假村’了”。
新街居,一個并不富裕且長久以來集體經濟為零的空殼村,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7800元。
在湄潭縣整縣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新街居搶抓機遇,完成資產清理、成員界定工作,并于2017年2月成立了新街居股份經濟合作社,將全居2724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全部過渡變為合作社股東。
通過股份經濟合作社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街居解決群眾就業200余人,201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5000元。
返鄉農民工張斌覺得自己回來對了,依托合作社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在未來必將使他的度假村更有發展空間。

“到湄潭當農民去”成為當地流行語,體現出湄潭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驗的示范作用和可推廣性。圖為湄潭縣復興鎮美麗鄉村。(李江春 / 攝)
“到湄潭當農民去”成為當地流行語,反映出“老板夢”對湄潭農民的重要性,更體現出湄潭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經驗的示范作用和可推廣性。
2016年9月,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農村改革工作動態》第18期轉發了《四確五定探新路 農民也能做股東——貴州湄潭試驗區積極推進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并作為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有14處整體或部分吸收了湄潭試驗成果。截至目前,全國共有300多個縣(市、區)到湄潭農村改革試驗區考察“四確五定”改革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