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李唯睿 顧海凇
因地制宜,平塘縣大塘鎮將本地獨特的氣候資源和脫貧產業結合,將“高冷”的土地轉變成今日產業脫貧“熱土”。
“一日二日霧蒙蒙,不洗衣來不洗褲;三日四日霧蒙蒙,家中坐等暖陽出;五日六日霧蒙蒙,不上坡來不出工……”這是在平塘縣大塘鎮流傳的一句諺語。
高海拔、多云霧、濕冷涼、溫差大的地勢和特有氣候,大塘鎮因此也被稱為“云上大塘”,這里也是全省“掛得上號”的20個極貧鄉鎮之一。面對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大塘鎮干部群眾轉變觀念、大膽實踐,將“惡劣天氣”轉換成了產業脫貧的獨特優勢。
驅車從“天眼小鎮”平塘縣克度鎮出發,沿著盤山路行至蜿蜒的山頂來到大塘鎮平坡村。盡管是盛夏的正午時分,太陽下,遠山扯著薄薄的霧被,平坡村的體感溫度比山下低了3度。
一直以來,氣候環境是導致平坡村貧困的原因:落差大,雨霧多。對此,群眾只能種植玉米、馬鈴薯等傳統農作物,老百姓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外出打工。
面對貧困,當地干部群眾也曾嘗試過發展養殖業,種植核桃、薏仁米等,最后都因土質、氣候不適、技術跟不上等原因而告終。
“轉機出現在2017年6月,我們平坡村開始種植金絲皇菊。”平坡村第一書記陳國能說。
“菊花的適應性很強,喜涼,較耐寒,生長適溫18-21℃,大塘的夏季陽光充足、晝夜溫差大,這樣的條件能在提高菊花產量的同時,增加葉黃素、蛋白、纖維等元素的有效含量。”貴州廣源堂藥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忠和表示,選擇到大塘來發展正是看中了這里夏季的氣候資源。
廣源堂藥業有限公司提供優質種苗給村民,并且免費提供技術指導以及技術培訓,群眾在種植金絲皇菊的過程中遇見問題都可以隨時咨詢。當金絲皇菊成熟后,廣源堂以每公斤6元進行保底收購,每畝土地純收入在4000元左右。
“去年,平坡村種植金絲皇菊效益不錯,看著大伙都賺了錢,今年我也簽了2畝的種植合同。”大塘鎮平坡村貧困戶楊秀元說道。
種植金絲皇菊周期短、見效快、產量高、效益好,帶動了周邊不少村民增收。而且種植金絲皇菊比種植傳統農作物輕松,種一次苗能管五年。
今年以來,大塘鎮積極探索扶貧新模式,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成了金絲皇菊產業種植示范基地,通過產業化、市場化的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鄉村產業,進一步盤活土地和勞動力等資源,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目前,大塘鎮平坡村金絲皇菊種植面積達1000畝,全鎮種植總面積達5600畝,帶動了1866戶群眾參與種植。隨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持續提高,金絲皇菊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脫貧、小康的“金色希望”。
云霧山中出好茶。大塘鎮年均總云量7.6成,年均有霧日數240天以上,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造就了大塘茶葉的優良品質。
“換個角度看產業扶貧,大塘鎮云多霧濃的‘劣勢’悄然成為發展茶產業的‘優勢’。”大塘鎮黨委書記令狐昌洪說,現在針對制約茶產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大塘鎮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已經把提高質量安全、標準、品質、產品等核心競爭力擺在重要位置。
潤峰茶場位于大塘鎮的中心區域,遠近的村民閑時都會到這里來務工。

平塘縣大塘鎮平坡村的農戶正在種植金絲皇菊。(陳國能 / 攝)
春、夏、秋三季,村民在茶園采摘茶葉,茶場以30—60元/斤的價格收購茶青。據潤峰茶場負責人黃元鋒介紹,春茶采摘以來,茶場每天都有上百人來采摘茶青,最多的時候達到1000人左右,有的人一天最多可以采摘10多斤茶青,按照平均每斤40元的價格計算,每個農戶每天的收入最多時可以達到400多元。
而冬季是茶園的休整期,黃元鋒的茶場會聘請當地的貧困戶對茶園進行基地管護。每一年,茶場在當地農戶的工酬支出上大約投入200萬元以上。
近年來,平塘縣積極鼓勵和支持茶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發展支柱產業,努力培育“公司+基地+農戶”的扶貧產業發展機制。
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切實發揮好財政專項資金和扶貧貼息貸款的作用,加大對市場份額大、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與當地產業開發相銜、與貧困戶的種養業相對接,拉長產業鏈條,進而帶動貧困農民增收。
隨著大塘鎮茶產業的深入發展,累計發展茶園面積10.22萬畝,入駐茶葉企業15家。近年來產品先后在省、州各類斗茶大賽中,獲3金、2銀、5銅、6優質的優異成績,茶產業示范帶動效益明顯,涉茶人數已增至萬人,長期務工人數400余人,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
大塘鎮勝安村的羅國莉是最早報名參與長毛兔養殖培訓的貧困戶之一,長毛兔讓她看到了脫貧的希望。“一批兔子70來天出欄,平均一只能剪5次毛,每斤毛至少賣70塊錢。一年5斤打底,除去成本,一只就有200多元的純收入。”7月的暖陽灑在大塘鎮的溝溝壑壑,也曬暖了羅國莉的心。
沿著勝安村蜿蜒的通村水泥路,約10分鐘車程便來到長毛兔養殖示范基地,在綠樹叢蔭間,幾個藍色的大棚格外顯眼。
“家養三只兔,不愁油鹽醋;家養十只兔,不愁棉和布;家養百只兔,走上致富路。”貴州省云毫兔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勝克念起了這首養兔人廣為流傳的“致富經”。
兔子養殖有“寒冬易度,盛夏難養”之說,而大塘鎮年平均溫度在20.9℃,低氣溫會促使兔毛加速生長,增加細度、密度和剪毛次數,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為長毛兔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今年3月,大塘鎮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氣候資源,引進貴州省云毫兔業科技有限公司落戶發展長毛兔養殖,帶動群眾參與養殖增收致富。
“大塘是黔南唯一一個具備養殖長毛兔條件的地方,環境可以說是得天獨厚。貴州目前長毛兔養殖產業還比較少。而且我們和浙江的很多家服裝廠都簽訂了協議,完全不用擔心銷量。”談起產業前景,李勝克信心滿滿。
目前,投資1千萬建設占地面積15畝的長毛兔養殖基地已建設養殖廠房7個,養殖兔子3000只。下一步預計將再投資2800萬,建設長毛兔廠房達15個,配套繁育中心、兔用顆粒飼料加工、長毛兔技術培訓服務中心等,屆時預計建設籠位1.5萬個,年出欄商品兔3萬只,年產兔毛10萬斤,年產值可達1000多萬元。
因地制宜,大塘鎮將本地獨特的氣候資源和脫貧產業結合,將昔日“高冷”的土地轉變成今日產業脫貧“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