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榛
金融機構要落實好扶貧資金低利率的原則,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持續推進普惠金融及綠色金融建設。
金融扶貧是扶貧開發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實施金融精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發展普惠金融的客觀要求。“十三五”規劃綱要將金融扶貧列入八大脫貧攻堅重點工程。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鼓勵和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扶貧開發的金融支持?!薄吨泄操F州省委關于深入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發起總攻奪取全勝的決定》:“加大金融扶貧支持力度,持續推進普惠金融及綠色金融建設。”
經過30多年的金融改革,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一個業務多層次、產權結構和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扶貧體系。該體系包括了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金融,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大型國有控股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和由信用社改制而成的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等,以及農村小額貸款機構、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以及一些民間的借貸組織。農村金融機構覆蓋率持續擴大,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不斷創新,扶貧方式、扶貧信貸投放量不斷增多,各金融組織通過發揮各自經營特點和業務優勢,公開、公平競爭,逐步建立了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金融扶貧服務供給體系。其中,農村信用社、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農村金融扶貧服務供給的主要力量。
根據人行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末,貴州省精準扶貧貸款余額3931億元,新增1317億元,均位居全國第一,貴州省個人精準扶貧貸款余額301億元;全省扶貧再貸款限額244.2億元,余額240.6億元,均位居全國前列。
在扶貧資金投入上,我省在全國率先發行首批扶貧票據,注冊金額達114億元。貴州農信發放“特惠貸”144億元,自開辦以來累計發放350億元,貴州銀行、貴陽銀行向我省農村“組組通”項目投放資金98.4億元,支持89個縣(區)市共計9726個建設項目,建設規模達24861公里。目前,我省“政府主導、央行牽頭、各方參與”多頻共振的金融扶貧工作機制更趨完善,全省金融大扶貧格局初步形成。
強化金融扶貧管理機制制度建設。貴州省委、省政府主導頂層設計,2012年貴州省政府出臺《關于大力扶持微型企業發展的意見》,采取“3個15萬元”的扶持政策,分別從財政補助、稅收獎勵、融資和擔保、其他扶持政策來大力發展微型企業;2015年出臺《關于印發<貴州省創新發展扶貧小額信貸實施意見>的通知》,分別從扶貧小額信貸工作內容,扶貧對象及范圍、方式、標準和貼息資金來源,政策措施等方面構建扶貧、財政、銀行、保險、擔保相互協調配合的新型扶貧模式。制定了《關于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人民銀行貴陽中心支行牽頭出臺并配套包括金融扶貧在內的10個項扶貧工作政策舉措,形成了“1+10”的政策框架。

“特惠貸”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圖為天柱縣扶貧工作人員入戶宣傳“特惠貸”。(貴州圖片庫供圖)
創新金融扶貧模式,“特惠貸”助力脫貧攻堅。一是國開行貴州分行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和優勢,利用機制建設、產品創新,探索以一縣一特色,通過管理平臺、統貸平臺、擔保平臺和信用協會的模式向小企業客戶提供資金支持。普通農戶、農業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貸款額度分別最高可達30萬元、300萬元和500萬元,財政給予5%的貸款貼息,已發放貸款20.13億元。二是“金融+三變”模式?!百Y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貴州“三變”改革被納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金融促進貧困戶與扶貧主體利益聯結,加大對入股企業的支持,幫助農戶獲得穩定分紅和務工收入,已發放“三變”貸款50億元。三是設立脫貧攻堅投資基金。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設立貴州脫貧攻堅投資基金以來,貴州省已設立貴州脫貧攻堅投資基金4支子基金,總規模達2323億元。4支子基金分別為扶貧產業子基金、極貧鄉(鎮)子基金、高速公路交通子基金、城鄉供水鞏固提升子基金。貴州省銀行業在全省共設立各類扶貧基金達1598億元。四是貴州農信“特惠貸”助力脫貧攻堅。貴州農信在長期的扶貧實踐中,結合“特惠貸”、農村信用工程建設、“信合村村通”、“金融夜校”、“助農脫貧流動服務站”、農民工金融服務中心、普惠金融建設、貧困縣一對一攻堅脫貧等措施探索出一條搭載金融扶貧、社會扶貧“雙引擎”的扶貧之路。脫貧攻堅金融服務成效明顯。截止2017年12月末,全省農信66個貧困縣市貸款余額2531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59.3%。20個極貧鄉鎮貸款余額達到26億元。全年累計發放“特惠貸”144億元,自開辦以來累計發放350億元,惠及73萬建檔立卡貧困戶。
建立扶貧金融合作體系。一是大力開展信用工程建設,深入開展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創建,著力于打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二是貴州省還與開發銀行聯合實施新型扶貧金融合作項目。2014年,共向22個扶貧金融合作試點縣提供融資授信43.8億元,累計發放貸款17.1億元,支持十大扶貧產業發展,直接惠及農戶10822戶、合作社140家、中小企業122家,帶動貧困地區30萬農戶走上增收脫貧道路。三是開啟扶貧融資租賃合作業務。開展扶貧融資租賃合作,扶貧融資租賃合作利用財政扶貧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整合社會各方面的資金、技術、人力資源,破解我省扶貧龍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瓶頸。
金融扶貧應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金融機構參與金融扶貧,不但可以增加金融機構的利潤,而且可以提升社會形象,為金融機構創造更多的無形價值。因此,金融機構要落實好扶貧資金低利率的原則,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持續推進普惠金融及綠色金融建設。
提高扶貧信貸資金風險保障能力。加快風險補償基金后續制度建設。建議以財政資金為主導,引入民間資本參與的方式建立扶貧擔保公司,由省市縣級財政履行扶貧擔保職能和風險補償職能,解決金融機構貸款風險問題,引導其加大對扶貧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快金融扶貧產品、模式創新,不斷滿足扶貧對象多層次融資需求。要立足貧困地區產業特色,積極創新金融產品支持能吸收貧困人口就業、帶動貧困人口增收的綠色生態種養業、經濟林產業、休閑農業、傳統手工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特色產業發展。
建立金融人才交流機制,強化金融知識宣傳培訓。提升縣(市、區)政府金融扶貧工作能力和金融工具運用能力。加強農村普惠金融知識宣傳教育,讓金融助推脫貧的意識增強。
持續推進深度貧困地區信用體系建設。農村信用工程體系的建設對改善當地融資環境,增強投資信心發揮重要影響,嚴格按照“政府主導、信用社主抓、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的要求推進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為脫貧攻堅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