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文鑫 張雪飛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文葉飛 陳剛
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以“三變”改革為基礎,將村級集體經營性資產進行清算核資量化,做好群眾股權分配,探索利益聯結,形成小康田園綜合體改革模式。
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土壤貧瘠、水源缺乏,是典型的喀斯特石山村。近年來,該村黨支部帶領全村干部群眾積極探索“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農村綜合改革模式,以黨建為引領,突破環境制約,率先在銅仁市實現“全民持股”,成為全市入選全省“三變”改革創新成果的兩個案例之一。
青杠壩村以“三變”改革為基礎,將村級集體經營性資產進行清算核資量化,做好群眾股權分配,探索利益聯結,形成的小康田園綜合體改革模式,歸納起來就是“四創四聚四提升”。即:創新民心黨建,凝聚組織力量,提升認可度;創新發展模式,凝聚市場力量,提升內動力;創新反哺機制,凝聚社會力量,提升參與面;創新利益聯接機制,凝聚群眾力量,提升獲得感。
組建一個好班子。村支“兩委”班子堅持抓好自身學習的同時,每周定期集中學習,討論解決村里改革發展有關問題。挑選村里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的年輕人和致富帶頭人,參與村級組織協會的經營管理,并把他們吸納到入黨積極分子隊伍中來。以道德講堂、黨員活動日等為載體,對村民進行“分段式”“集中式”教育培訓及跟蹤服務,灌輸改革發展新理念。分批次組織黨員干部和年輕農民外出參觀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
構建一套好制度。建立民主決策機制,做到遵守制度不含糊、執行規定不走樣。建立雙向承諾機制,每年由村委向村民公開承諾年度完成事項;村黨員干部向村民公開書面承諾廉潔自律和年度任務,全體村民與村委簽訂《文明誠信村民承諾書》,并在村務公開欄公開。建立綜合監督機制,制定《村干部年度考核辦法》等,針對重大事項,村干部與村干部、村干部與村民、村民與村民之間相互監督、相互提醒告知。成立“村務監管委”,對項目發展資金等重大工作進行監督。
打造一支好隊伍。村支“兩委”干部每月定期在黨員會、村民組長會和群眾會上,向群眾宣傳黨的各種政策。采取支部帶領幫助理清思路、能人帶頭幫助發展產業、協會帶動幫助增收致富的“三帶三幫”措施,以及村支“兩委”干部每人幫兩戶、兩名黨員幫一戶、一個產業大戶幫一戶、十名小康村民幫一戶的幫扶模式,讓黨員干部和致富能人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領路人。建立村級便民利民服務中心和自然寨便民利民服務點,由4名村干部輪流坐班、2名大學生集中接訪,20名黨員組建志愿服務隊,對村民之間產生的矛盾進行調解,確保“小事不過夜,大事不出村,難事不上交”。
“三社”融合促“三變”。全村土地全部入股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在縣農商行以村集體有效資產作抵押貸款300萬元,作為村級產業發展基金;村民用宅基地、林地、房屋作為抵押,在信用社貸款300萬元入股。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先后組建了四個協會和青杠壩村福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推行會費管理制度,收入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利潤按股分紅。建立了以村黨支部引領、合作社運作管理的產業發展模式,實行統一采購、統一培訓、統一銷售,降低發展風險,增加農民收入。

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確立了“一產為主,接二連三”的產業融合發展格局,修建了年生產30噸甜大蒜和120噸糟辣椒的加工廠。圖為青杠壩村村支書冷朝剛(左一)在加工廠查看糟辣椒腌制缸密封情況。(思南縣委宣傳部供圖)
“三生”同步促“三產”融合。圍繞打造青杠壩農村綜合改革升級版的總體規劃,對原《青杠壩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進行修編,把生產、生活與生態融為一體,確立了“一產為主,接二連三”的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和服務業。流轉芭蕉壩區和本村土地發展了1700畝“村校結合”蔬菜種植基地;新建四季精品水果采摘園50畝;建成10萬羽蛋雞養殖場一個,正在新建規模200頭的黃牛養殖場;年生產30噸甜大蒜和120噸糟辣椒的加工廠已投產;掛牌成立了游客接待中心,投資1200萬元新建了集休閑娛樂、農耕體驗、度假養生等于一體的森林山莊公園。
建載體。借助“春暉行動”品牌,建“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陳列館,以豐富的鄉愁文化喚醒在外鄉友的赤子情懷。利用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號召在外工作和發展的鄉友回鄉共吃團圓飯,共謀發展。成立春暉社負責制定春暉活動計劃,為鄉友服務家鄉搭建平臺。
建渠道。建立春暉社產業指導部,將在外發展較好的鄉友組織起來,利用其資源與優勢,服務本村建設與發展。建立網絡交流平臺,鼓勵在外鄉友為家鄉發展找路子、出新招。啟動“春暉”公益服務計劃,動員春暉使者參與鄉村治理。成立愛心服務行動小組,開展關愛留守兒童、關心孤寡老人等活動。
建機制。建立宣傳引導機制,利用重大節假日開展文藝匯演,影響和感召在外鄉友積極參與春暉行動,支持村里的建設和發展。建立管理激勵機制,對貢獻大的“春暉使者”推薦到上級機關進行表彰。建立協調機制,由春暉社對在外鄉友捐贈的資金物資進行分配,同時定期向社會公布使用情況。
抓產權改革,做好利益聯結機制。采取“資源分類、資產清算、簽訂協議、建立臺賬”四個步驟,成立專門工作組,對村級集體資產進行分類并建立臺賬,請專業評估公司對經營性資產進行清算核資。對農民土地承包地和農村集體土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村林地、農民宅基地、農民房屋等進行精準丈量、確權頒證。對集體自然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以及農戶各類資產、人力資源進行統籌登記、建檔備案、收儲管理,推動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資源入股和抵押提供依據。
做好股權分配。將村集體資產清算核資后,通過折價入股、抵押貸款,將農戶資產變成資金入股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核資量化、股權分配,讓村民成為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的股東。
通過將青杠壩村農家樂、糟辣椒甜大蒜加工廠、蛋雞養雞場、森林山莊等集體經營性資產進行清算,核資價值3221.5萬元,通過折價入股,按照人頭每股2萬元量化分配給全村1058名農民,入股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剩余的股權預留為村級集體公益金。村集體經濟產生的利潤按照6∶2∶1∶1比例進行分紅,即60%用于“股東”分紅,20%用作村級集體經濟再發展資金,10%用于村干部、臨聘人員和村集體經濟管理人員的報酬,10%用于對本村困難群眾的臨時救助。
通過深入推進“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改革實踐,青杠壩村已呈現出生產、生活、生態“三同步”,一二三產業“三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小康田園綜合體發展態勢,走出了一條既符合時代要求,又有特色的農村改革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