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琦 李云,云南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1月2日,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7年12月2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間表——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 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
鄉村振興發展是我國2017提出的國家戰略,對于鄉村振興的發展研究,已經有了比較好的研究基礎。80年代,已經有大量學者開始研究鄉村振興。路光等(1984)在《發展蠶桑生產 振興鄉村經濟——珥陵鄉發展蠶桑生產的回顧》一文中,以珥陵鄉發展蠶桑生產為例,提出畝產繭已從當時的30斤左右提高到220斤;總產繭已由1 60余擔發展到目前的9千多擔,蠶桑收入達250萬元左右,人均產繭22.15斤,人均蠶桑收入達61元,提出了產業發展來振興鄉村發展的模式。王樹義(1989)提出,北陵鄉的鄉村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1988年鄉村工業總產值達3億元,是1978年的39倍,連續5年,始終處于全市同行業的領先地位,主要靠利用好國家現行的優惠政策,適應形勢發展,多方籌措資金發展新企業,并走向市場化運作。80年代學者的研究,主要從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出發,來初步探討如何有效的振興鄉村經濟,為后來的研究墊底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總體來說研究數量還比較少,還沒有形成對鄉村振興規律性、系統化的研究。9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相關研究數量繼續增加,也開始有了一些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研究。胡天才(1990)提出 狩獵生產是鄂倫春民族的傳統生產方式,但是從鄂倫春民族定居30多年的發展變化看,狩獵生產已不是唯一的生產方式,特別是近幾年,獵業經濟的收入只占總收入的8—10%。因此,人們普遍意識到從事農業及多種經營生產,是鄂倫春民族發展的根本出路。90年代的研究,延續了80年代的研究模式,可以看到,隨著我國鄉村經濟在90年代的蓬勃發展,各地都有了大量鄉村振興發展的經驗。但是,總體研究從深度上還是有所不足,更多的還是鄉村經濟發展的經驗總結,還是沒有形成系統化、體系化的研究。進入新世紀后,特別是10年以來,隨著國家對鄉村發展的重視和全國鄉村經濟的發展,有了大量相關研究來探索鄉村振興發展。趙承華(2007)提出鄉村旅游是我國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發展鄉村旅游對于優化農業經濟結構,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有重要作用,是振興農業經濟,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戰略步驟。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要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加強城鄉旅游交流合作,并注意在開發和經營鄉村旅游的過程中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農業經濟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王仁彧(2016)分析自我國以免費師范生教育為核心的教師教育改革政策實施以來,不僅幫助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教師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重視、推動了我國鄉村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和鄉村教育發展。然而,在新理念與舊現狀、高關注度與低現實性、高熱情與差環境、學生身份與教師角色之間的諸多矛盾不斷沖擊著教師專業精神的培育、影響著免費師范生教育政策的積極落實和鄉村教育的振興與騰飛。為此,積極開展學習期心理認知規劃、提升入職前心理調適教育、強化入職后職業認知調整、增強終身學習意識等,不僅有利于教師專業精神的塑造,而且將成為推進免費師范生教育可持續發展、促進鄉村教育振興的關鍵。 多位學者從多個角度,對鄉村振興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2017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以后,激發了大量學者研究鄉村振興的研究熱情,相關研究開始爆發,研究也越來越系統化、多元化、深入化,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了實現奠定了較好的研究基礎。王巨祿(2018)提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大決策。這一戰略構想,邏輯嚴謹、內容全面、路徑清昕、目標明確,完全符合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為建設新時代中國農村和農業現代化指明了方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廣大人民群眾倍受鼓舞。賈磊(2018)等提出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中國農業農村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如何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是推動該戰略取得進展的關鍵問題。鄰國日本于20世紀60年代實施了農村振興戰略,對日本農村振興的由來及具體方法進行系統分析將能為中國提供可借鑒的經驗。經分析可知,日本農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農產品品牌營銷、開發與活用地域資源、創新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六次產業化等,活躍了農村經濟并取得了農民增收與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的成效,但在增加農業勞動力供給和提高糧食自給率上還存在可改善的空間。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而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出站在了新時代歷史起點上,這是新的時代背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發軔于農村改革,改革開放39年以來,我國農業生產力獲得極大提高,但農業現代化卻落后于其他現代化,農村社會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了主要矛盾。因此, “振興”提出,既體現了長期以來黨和政府把“三農”工作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延續,不忘本來;又體現了新時代黨和國家對解決“三農”問題發出的新號召,面向未來。
鄉村振興戰略站在了新的空間維度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在充分統籌考慮農業農村農民之間新空間結構、鄉村與城市、農業農村現代化與其他“三化” (即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協調發展,充分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上基礎上提出的新型發展戰略。十九大指出,要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要不斷堅持和擴大對外開放,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一方面,鄉村振興是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是城鄉共生共榮的發展,是“四化”同步和“五位一體”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不能獨立于國際社會之外,農業發展、產品對外貿易、農村治理等問題,不僅僅是國內問題,一定程度上是全球性問題,我國鄉村振興是全球治理體系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實施這一戰略完全可以借鑒國際上許多國家鄉村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做法。
鄉村振興戰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集中表現。其一,提出優先發展。該戰略延續黨和政府在“三農”問題“重中之重”定位,而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再次重申“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而且首次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優先”體現的是重點支持,著力縮小城鄉差距,保證農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體現的是新發展共享理念。其二,提出融合發展。近年來,城鄉差距縮小,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這近幾年我國貫徹協調新理念的結果。鄉村振興戰略由統籌城鄉到城鄉融合發展,這進一步體現了協調的發展新理念。其三,鄉村振興戰略有別于過去許多針對某一具體農業或者農村、農民的發展對策。“振興”追求鄉村全面振興,這既包括了農村,也包括了鄉鎮,體現的是村、鄉鎮和城市發展格局,追求的是城鄉融合發展,體現城鄉互動、城鄉協調、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發展理念。
表1反映了麗江的產業結構,可以明顯的看到,麗江三大產業有了極大的發展,第一產業從1995年的7.69億元發展到了2014年的4 4.21億元,第二產業從1995年的4.89億元發展到了2014年的112.74,工業從1995年的4.22億元發展到了2014年的69.49億元,第三產業從1995年的5.81億元發展到了2014年的104.89億元。但是,由于基礎薄弱,麗江三大產業與省內發達地區、與省外發達地區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從2014年三大產業比值來看,比值為16.88∶43.06∶4 0.06,產業結構比逐步在進步。2014年第一、三產業比重分別比上年提高0.35和1.8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比上年下降2.23個百分點。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得到加強,生態產業基地建設成效明顯,瑪咖、螺旋藻、中藥材、經濟林果等特色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受煤炭產業停產整頓政策性因素和水電產業因市場、輸送通道制約產能未能充分釋放影響,工業化率有所下降,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6.54%,比上年下降2.85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繼續發展,比重略有下降。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140.23億元,比上年增長4.1%,占GDP的比重為53.6%,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2016年,農業生態產業建設成效明顯,烤煙、瑪咖、螺旋藻、中藥材、花卉、以雪桃、芒果、花椒為主的經濟林果等特色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受水電行業因市場價格下滑、棄水窩電現象嚴重的影響,工業化率有所下降,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1.42%,比上年下降1.18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穩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168.84億元,比上年增長7.6%,占GDP的比重為54.4%,與上年持平,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9.6%。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麗江的農業經濟在快速發展,為麗江整體經濟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麗江第二產業相對比較薄弱,而第三產業比較發達。麗江鄉村振興計劃的實施,要結合麗江的產業結構,如何通過第二產業的發展,如何把農業與第三產業結合,是麗江市實施鄉村振興計劃的關鍵所在,也需要政府和企業去創新發展,建設麗江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
2013年麗江市首批了226家家庭農場,至2014年底已發展為129 4戶家庭農場,其中866戶種植業經營戶,270戶養殖業經營戶,113戶種養結合經營戶,以及45戶其他經營戶。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到麗江市家庭農場的發展勢頭較好,特別是在種植業方面,多以種植玉米、土豆、煙草、瑪咖這些糧食和中藥材等經濟作物為主,為全市農民增收明顯,大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初步實現麗江市農業發展的產業化和信息化。
2016年,麗江市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869299萬元,比上年增長5.9%,增速比上年回落0.1個百分點。完成農業增加值488309萬元,比上年增長5.8%。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8.91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6%。糧食播種面積13.49公頃,比上年增長0.9%。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總產量達到52.4萬噸,比上年增加1.25萬噸,增長2.4%。全年肉類總產量15.5萬噸,比上年增長9.1%。其中:豬肉產量1 2.16萬噸,增長10.8%。禽蛋產量5682噸,增長4.7%。牛奶產量874 0噸,下降10.8%。年末大牲畜存欄63.6萬頭,比上年增長1.4%;生豬出欄142.4萬頭,比上年增長0.5%。

表1 麗江市產業結構發展狀況分析(資料來源:麗江市統計年鑒)
堅定不移抓產業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在發展壯大文化旅游產業的基礎上,確定并大力培育清潔載能產業、高原特色農產業、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接待游客從1599萬人次增加到40 69萬人次,年均增長20.5%;旅游總收入從211億元增加到821.9億元,年均增長31.3%。文化旅游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出《麗江千古情》等文化旅游演藝品牌,麗江被列為首批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金融、物流、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全力推進38844人水電移民工作,金沙江中游六級水電站建成投產,麗江成為國內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之一。華坪工業園區被列為云南省清潔載能產業示范園區、培育和打造成為全國首批105個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之一,西安隆基股份年產5GW高效單晶硅棒項目落戶華坪工業園區,上海斐訊大數據產業園落戶金山高新技術產業經濟區。建成生態產業基地473.4萬畝,全市5個縣(區)被認定為“云藥之鄉”,“程海螺旋藻”“華坪芒果”等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堅定不移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美麗麗江建設取得新成效。城鎮化率從31.4%提高到38.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3.1%、綠地率23%。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成功。華坪創建為省級園林縣城。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84.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6.7%。建成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3100套,實施棚戶區改造15500戶、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72139戶,建設美麗宜居鄉村250個。深入開展七彩云南保護麗江行動、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和“森林麗江”建設,重要生態系統和主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覆蓋率達68.48%。
可以看到,麗江市近年來,在鄉村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麗江地處中國偏遠山區,貧困面較重,經濟基礎比較薄弱,麗江市鄉村經濟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麗江的鄉村振興還有較遠的路要走。
習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這一重大決策意味著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從第一輪承包開始保持穩定長達75年,彰顯了中央堅定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的決心。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時間節點與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相契合,既可以穩定農民預期,又為屆時進一步完善政策留下空間。實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重大創新,實現了土地承包“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回應了社會關切,滿足了土地流轉需要。要按時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三權分置”多種實現形式,真正讓農戶的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體制機制是社會發展活力的總開關,體制順了機制活了,鄉村社會才會涌現活力。首先,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給農民吃下一顆“定心丸”,為農業經營的各類主體提供穩定預期。其次,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再次,要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產業是農村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實施鄉村振興必須發展和壯大鄉村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優勢特色產業。我國各地農村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狀況、農村產業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發展鄉村產業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特點選擇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良性循環的農村產業結構的新格局。特別是貧困農村地區,要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村產業融合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新型城鎮化為依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鄉村振興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農業發展質量效益不高,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弱,城鄉差距依然較大,是制約我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最大短板。“三農”問題的體制性根源在于城鄉二元結構。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來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把城鄉融合發展作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糾正了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制度和政策偏差,是對中國城鄉關系、城鄉變化趨勢、城鄉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必須將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中。要從根本上改變鄉村長期從屬于城市的現狀,明確鄉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中的突出地位和在城鄉關系中的平等地位;從根本上改變以工統農、以城統鄉、以擴張城市減少農村減少農民的發展路徑,明確城鄉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效途徑。進一步理順工農城鄉關系,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以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平衡充分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有鮮明的目標導向,又有鮮明的問題導向。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一方面,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高,農民增收后勁不足;另一方面,農村自我發展能力較弱,城鄉差距依然較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在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上想辦法、求突破,進一步調整理順工農城鄉關系,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源條件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顯著縮小城鄉差距,真正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既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還要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優化農業農村發展環境。此外,提高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效能,也是重要著力點所在。近年來,我國在推動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等方面出臺了不少政策,取得了不少成效。未來,要繼續瞄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大引導支持力度,促進農業降成本、提效率。
要帶動麗江鄉村地區的發展,必須培養一批服務鄉村的龍頭企業,由龍頭企業帶動整個地區的發展。走市場化道路,而不是政府包辦,這是鄉村振興發展必由之路,而市場化的發展,由龍頭企業帶動是比較理想的模式。麗江政府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制度建設,政策扶植,智力支持來更好的促進鄉村龍頭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