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原
是什么想法,驅動一家因電源和元器件而全球著名的企業在綠色建筑的道路上走了這么遠?
青海省的日月山,坐落在西寧市湟源縣西南,長90公里,屬祁連山脈,是青海湖東部的天然水壩。山腳下是日月鄉,這是漢藏交界之處,也是農牧結合區,歷史上文成公主就曾由此入藏,作為旅游觀光的景點,這里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開發過度也會對脆弱的環境造成壓力——這要求建筑設計要兼顧實用、美觀與環保。
不久前,日月鄉上隆起了24個形式各異、各具特色的農牧民定居住宅,這些住宅的設計兼顧了周邊的自然條件,進行了環境評估,建材使用當地的夯土和土磚,運用傳統的工法,但在設計上卻很現代化,比如參考當地光照充足的特點,達到了溫室采光效果,并有著出色的美學設計。
而這些設計的由來,卻和寶島臺灣的一家以電子元器件而著稱的企業分不開。在2006年,臺達獨家冠名了國際太陽能建筑設計競賽,之后“臺達杯國際太陽能建筑設計競賽”每兩年進行一次,從最初只是幾十個團隊,在設計圖紙評分上的對抗,到后來青海省旅游局的主動邀約,以“陽光與美麗鄉村”為題,并承擔建設資金,將競賽中24個優秀的設計作品從圖紙拉入現實。
臺達發言人周志宏介紹,目前累計有超過90個國家或地區1600余隊伍參加過“臺達杯”競賽,而其中四屆的主題已經建成,“我自己就去青海的民居住了一晚,感覺很不錯”。今年的8月下旬,“2019臺達杯國際太陽能建筑設計競賽”在北京召開啟動會,河北興隆暗夜公園星空驛站項目和浙江鳳溪玫瑰教育研學基地項目被選作為賽題,面向全球征集作品,周志宏說:“在啟動會的時候,這么多事情都已經有譜了,幾乎可以預測到項目落地的效果。”
但比之建筑的設計,另一個有趣的話題是,是什么想法,驅動一家因電源和元器件而全球著名的企業在綠色建筑的道路上走了這么遠?
臺達創辦人鄭崇華的童年在福建北部的建甌度過,他還記得外祖父家的大廳天花板很高,墻壁不但很厚,由黃泥和稻草制成的磚頭中間,還保留有一層空隙。多年后他在德國參觀綠建筑時,見到了德國人用報紙和破布裹蠟,放在墻壁中隔熱,才知道小時候見到的那一層空隙,到底是為了什么。
時過境遷,后來的鄭崇華逐漸成為臺灣的知名企業家,他也見證了臺灣企業環保事業的興起和發展。六十年代時,他在精密電子(TRW)臺灣分公司的樹林工廠工作,發現工廠為了節約成本,而且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將可能致命的廢水排入到附近的田地。第二天,徹夜難眠的他和外籍總經理嚴肅的談了這個問題,然后找到水電公司將廢水處理系統建構起來。
七八十年代時,臺灣地區制造業和電子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居民購入電器的增多,讓用電量大增,時常會出現供電不足或停電的現象,而兩次“石油危機”,也讓全世界開始思考能源的議題。2002年時,鄭崇華看到了羅文斯夫婦的《綠色資本主義》一書,書中“綠建筑”的概念讓他印象深刻,2004~2005年,他多次走訪泰國、德國參觀綠建筑,并決定將以后所有的新廠辦都打造成綠建筑。
“他說節能50%是可以的,我們都說怎么可能。”周志宏回憶起來那時候,鄭崇華一遍遍和他們說要想辦法節能,并沒什么科學依據地提出了50%的目標來,大家在覺得好笑的同時,也在想,最起碼可以先統計一下電費單,找出些節能方案。2005年他們將數據整理完畢,并作為基準年,然后所有人不斷地提出方案,從機床到生產線,從員工到管理層集思廣益,到2010年時,他們發現真的節能了50%,而此時提出的方案已經有1170多個。
2008年汶川地震爆發后,臺達緊急聯系了競賽組委會,提出將主題替換成為災區重建一所學校,鄭崇華表示,愿意出重建的資金。另一方面,他們拜托了相關機構聯系四川政府,尋找合適的重建項目。最終,在多方合力下,新的主題在一個月內重新發布,山東建筑大學參賽設計作品“蜀光”獲獎后,又由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國家住宅工程中心進一步完善,然后在綿陽市楊家鎮,臺達出資1000萬,政府也部分出資,將原本受損嚴重的小學重建。
2011年4月,可容納800人學習,300人住宿的“楊家鎮臺達陽光小學”正式啟用,抗震規劃提高到7.5級,并考慮了當地夏季悶熱、冬季潮濕的氣候特點,加入“被動式”的節能設計,頂層設置北向天窗,屋頂加入緩沖層,采用復合墻體,底層使用了架空設計,讓建筑夏季通風、遮陽,冬季保溫、隔潮。另外大量使用自然采光的設計、太陽能系統和生態污水處理技術,讓建筑更加節能環保。
這個故事還有后續,后來楊家鎮小學成為了示范重點中學,建筑使用效果良好。雅安地震發生后,類似的情況讓當初的圖紙再次發揮作用,在四川省蘆山縣龍門鄉,他們又建了一所臺達陽光初級中學,在云南省巧家縣大寨中學,還有一座臺達陽光教學綜合樓在建中。“第二次去雅安相對容易很多,再去大寨中學又更容易了。”在周志宏看來,這甚至已經好過他們最初的理想,“正向的力量在不斷循環”。
第一屆比賽只是給設計圖紙打分,第二屆時要求做出模型,第三屆的作品最終落地建成,再之后,甚至有如青海旅游局等組織主動來尋求項目合作,這也刺激越來越多的參賽者參與,并投入更多心血到比賽中,也讓作品的水平不斷提高。周志宏說,以前可能隊伍少,設計出來就能得獎;而現在,一些有多次參加比賽經驗的帶隊老師,都會提前告訴參賽的學生要做到最好。
在臺達的誕生地臺灣,“綠建筑”的風潮方興未艾,而這也成為企業社會責任(CSR)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建筑消耗的能源約占能源總消耗的1/4~1/3,占電力消耗的一半以上,節能環保已經成為對建筑的普遍要求,在去年年中發布的《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要求“到2020年,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到50%”。
而在臺灣產業界,臺達幾乎是CSR的標桿性企業。在《眼見》CRS調查舉辦12屆以來,臺達累計獲得了14座獎牌,10年前臺灣第一座9項指標全部通過的黃金級綠建筑標章認證的廠辦就由臺達建造(臺南廠),隨后又晉升為鉆石級綠建筑,在過去10年,臺達累計建造了26棟綠建筑。
“全球變暖的議題,政府政策的出臺,我覺得這都是在顯示,環保節能是大家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周志宏說,臺達的經營使命就是“環保 節能 愛地球”,臺達是靠電源供應器起家,能源轉換效率是臺達技術的核心,因此節能成為臺達的企業使命是順理成章的。“我們統計過,從2010年到現在,我們的產品幫助客戶省下了250億度電,相當于中型發電廠的發電量。”
全球變暖的危機,在臺達看來同樣是商機,從節能到環保,到愛地球,臺達的核心技術研發實際是在對抗人類共同的災難,而這作為企業的永續社會責任來說,是再適合不過了。從臺式機時代到筆記本時代再到平板時代,臺達最初的電子電源業務在萎縮,但通過節能衍生的新業務卻在不斷擴張,他們最初通過自身節能積累的方案,已經成為成型的企業解決方案,并通過收購進一步豐富樓宇節能等場景。在計算機領域之外,他們將節能技術用于數據機房,“全球知名的云計算或多或少的都會用到我們的技術”。
周志宏說,CSR正與臺達的經營相融合,提供更多的業務可能性和發展空間,但又不至于此。“伴隨而來的企業形象和品牌認同,會具備極大的杠桿效應,人們會覺得你所做的事情,還有很大一部分的目的和價值,是對整個環境的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