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鳴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8)05-040-01
摘要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報告中特別提出要辦好特殊教育,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夠享有公平且高質量的教育。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在國家政策的正確導向下,特殊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對于特殊教育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挑戰。高校特殊體育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對于殘疾大學生身體健康的促進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生命關懷 殘疾大學生 體育安全教育
一、前言
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推算,目前我國殘疾在校大學生人數約為30萬人,占到了我國在校大學生群體的1.2%。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這個數字必定會不斷上升。高校特殊體育肩負的責任也會越發重大。從生命關懷的角度出發,真正面向殘疾大學生的需求,明確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的目的和意義,合理設置高校特殊體育課程,提高殘疾大學生身體活動水平的同時,增強體育意識,是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的重要使命。體育安全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二、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目的及意義
高校體育課程仍然應堅持“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通過體育活動的參與和體育知識的傳授,提高學生的身體活動水平,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殘疾大學生是高校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由于身體上存在不同的缺陷,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都會產生一定的特殊需求。受教育對象的特殊性以及體育教育的綜合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特殊體育教育目標的多維性。就個體維度來講,殘疾學生體育教育首要目標是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增進學生體質水平,培養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此外,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品格,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也是殘疾學生體育教育的重要使命;從社會角度出發,關愛每一個生命,促進社會和諧,推進社會文明進步是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作用的重要體現。
三、我國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
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融入社會具有重大意義,但是相關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在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我國高校特殊體育課程設置的不規范、特殊體育教育支持保障系統不健全等。這些都是影響我國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的重要環境因素;另一方面,從殘疾大學生本身來講,他們的特殊需求和身心特點更應該成為高校特殊體育教育改革的出發點。由于殘疾學生的特殊性,在進行體育課程學習時,會呈現出不同于健全學生的心理特點。自卑、厭倦、懼怕和逆反是其主要表現,由于殘疾學生存在的缺陷,以及社會環境中對他們的標簽化,使他們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對自身水平和能力過低評價的一種消極心理,會導致個體輕視或者看不起自己,從而擔心和害怕失去他人的尊重;對某項學習受挫或者動機不強會纏上厭倦心理;自卑、厭倦等消極心理,使殘疾體弱學生懼怕上體育課,怕落后,怕出丑。
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過程中,環境建設固然重要,但是從人本身的角度出發,切實考慮學生特點和需要,為其提供適當的教育是高校特殊領域中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內容。
四、生命關懷視野下殘疾大學生體育安全教育的重要意義
生命關懷,意味著對人類及人的生存狀況和生存意義最深層次的關注和熱愛,從生命的實際需要出發,走進生命的生活世界,貼近生命的心靈,讓生命在自然、自由的狀態下感悟和體驗生活的意義并創造出新的資源,以更好促進生命的全面發展。
(一)運動安全教育
運動安全教育是通過向學生介紹運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并目相應的教授學生運動損傷的防治、身體狀況的評估等基本知識和機能,來使學生更加了解運動,更加明確自身情況,從而合理選擇適合自身的運動。學生對于運動的風險有所了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運動損傷防治知識和技能,同時結合對自身的深入認識,在從事體育運動過程中就會減少恐懼,增加自信心,增加對運動的興趣。
(二)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時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的結合,生命教育即全人教育理念,囊括學生認識、欣賞、敬重且愛惜生命,掌握生存技能和提高生命質量,培養和諧發展的人,實現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安全教育涵蓋交通、人身傷害、飲食、公共設施、教學行為和心理健康安全等方面。對于大多數的殘疾大學生來講,高校生活是其進入社會的最后一站。對于殘疾大學生來講,理解生命,珍愛生命,學會欣賞愛護自己,掌握各項生命安全知識,是其成功踏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前提。
五、結語
生命關懷的視角下,殘疾大學生體育教育應當給予學生生存狀況和生存意義最深層次的關注和熱愛。教授運動技能,提升身體活動水平的同時應當加強體育安全教育。使殘疾大學生在學校時喜歡運動、勇于展現、善于選擇。將來踏入社會,能夠適應社會發展、提高生活質量,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