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泱
看中小型期刊的轉型創新之路
摘 要: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普及,特別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傳播方式的變革,同時也給期刊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挑戰與機遇。面對期刊業的現狀,作為傳統期刊群體中的大多數,中小型期刊只有盡快適應新傳播環境,發揮自己的長處、實現轉型創新,走出一條有特色的破繭之路,才能不被市場所淘汰,進而發展壯大,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關鍵詞:中小型期刊 轉型創新 國際人才交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出版業是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精神食糧的使命,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期刊作為現代出版物的重要類別,因其連續出版、內容豐富、知識性強、視覺效果好、便于保存等一系列鮮明特點,長久以來保持著旺盛生命力。但信息時代的變革給傳統期刊業帶來了沖擊也帶來了挑戰,作為傳統期刊群體中大多數的中小型期刊應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直面挑戰、抓住機遇、破繭而出是每一個期刊人需要深思的問題。
一、現實催生期刊轉型創新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普及,特別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蓬勃發展,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公眾獲取信息、閱讀信息的習慣也隨之改變,這給包括期刊在內的傳統媒體客觀上造成了巨大的沖擊。2017年7月24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2016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報告指出:2016年,全國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實現營業收入23595.8億元,較2015年增加1939.9億元,增長9.0%。2016年全國共出版期刊10084種,較2015年增長0.7%;總印數27.0億冊,降低6.3%;總印張152.0億印張,降低9.4%;定價總金額232.4億元,降低4.3%。期刊出版實現營業收入193.7億元,降低3.6%;利潤總額25.7億元,降低2.2%。與2015年相比,新聞出版產業在各項綜合指數上均為正增長,而期刊業除了在期刊總數上實現增長,其他綜合數據皆是負數。《報告》同時指出,2016年共有《求是》、《時事報告》大學生版和中學生版、《讀者》等10種期刊平均期印數超過100萬冊。其中,《時事報告》平均期印數超過400萬冊。排名第10位期刊的平均期印數較2015年排名第10位期刊減少3萬冊;平均期印數超過100萬冊期刊減少3種;平均期印數和總印數整體繼續下降。
冷冰冰的數據之后,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期刊業已經出現整體下滑趨勢。近年來,“停刊”是期刊業最常出現的字眼,時時觸動著從業人員的神經。2016年1月1日,曾經熱銷大江南北,并且永遠擺在報刊亭醒目位置的《瑞麗時尚先鋒》雜志紙質版正式停刊,只保留電子刊;2016年12月6日,時尚雜志《伊周femina》總第411期出刊,而這一期是該刊絕唱。2016年12月7日,曾于2002年選入國家“期刊方陣”,被中宣部評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突出“雙效期刊”的老牌雜志《大眾軟件》宣布于2017年起無限期休刊。這本曾經月發行超過70萬冊,被無數的IT愛好者和游戲玩家奉為案頭寶書的金牌刊物,悄然淡出了讀者的視線。無論是什么原因,這些著名期刊的消失在令人扼腕的同時亦不禁讓人疑惑,難道期刊行業真的“凜冬將至”?名刊尚且如此,那些月發行量幾十萬冊甚至幾萬冊的中小型期刊該何去何從?于是,如何在轉型創新中破繭而出,成為了擺在所有期刊,特別是在期刊行業中作為大多數的中小型期刊面前的核心問題。
傳統期刊能夠長期保有生命力,必然有其優勢:明確的辦刊定位、專業的編輯隊伍、嚴格的編審校和出版制度,使期刊在稿件質量和針對性上有所保證;長期積累的豐富辦刊資源使期刊能夠聚集穩定的原創作者,這正是期刊生存的根本和發展的動力源泉;傳統期刊因其優勢形成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依舊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讀者的信息接受度。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但如何在鞏固優勢基礎上走好破繭之路,是關系到每一本中小型期刊生存發展的當務之急。諸如《讀者》《求是》《青年文摘》等平均印數過百萬的大型期刊所聚集的資源是中小型期刊無法比擬的,它們的轉型創新之路也必然與中小型期刊不同。因此,以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為根本,依托所在領域、盤活現有資源,充分發揮期刊的傳統優勢,生產具有鮮明特色的知識產品,同時借助各種渠道和方式不斷擴大期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期刊在細分市場的競爭力不斷加強才是中小型期刊應走的轉型創新之路。筆者所在的《國際人才交流》雜志,正是這樣一本以“訪天下英才,匯全球智慧”為宗旨的社科類小型期刊。作為原新聞出版總署評定的優秀“雙效”期刊之一,刊物在近年來的轉型創新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與心得。
二、明確三要義提高期刊市場競爭力
“精準定位、特色內容、服務讀者”是期刊提高市場競爭力的三項要義,早已被每個期刊從業者爛熟于心。精準定位是前提,特色內容是手段,服務讀者是最終目的,三者之間聯系緊密、相互影響。對于中小型期刊來講,只有真正理解并認真貫徹這三項要義,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生存發展的出路。
定位的目的在于明確指明辦刊方向,弄清“為什么辦刊、為誰辦刊”。只有明確方向、精準定位才能使刊物在內容組織、選題策劃上更加有的放矢,讀者針對性也更強。人才是個很寬泛的領域,國家智力引進工作和國際人才交流作為這個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加快對外開放、推進國際化進程等國家大政方針息息相關。由國家外國專家局主管、國家外國專家局國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辦的《國際人才交流》創刊于1989年,是我國智力引進工作和國際人才交流領域的重要期刊。多年來,刊物一直堅持服務國家智力引進和國際人才交流工作,致力于打造在華外國專家為主的外宣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辦刊方針。以國家人才引進政策、外國專家中國故事、國際合作項目、跨文化交流為主要內容,打造了講述外國專家、國際高端人物的中國故事的“人物”;觀察、解析聚才引才的典型案例的“紀實”;探討國際人才引進、交流等熱點話題的“觀點”;介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歷史、經濟、貿易的“一帶一路”;展示外教生活,傳播中外友誼的“我與外教”欄目;與外國青年專家、留學生交流國際、國內話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朋友說”;由外籍人士解讀中國現象,點評在華生活的“我的中國故事” 等一批深受讀者喜愛的金牌欄目。
內容是期刊競爭力的來源,但絕不能“人有,我也有”的人云亦云。立足所在領域,把內容做精、做出特色才是中小型期刊應該放在首位的要務。每年國慶前夕,國家外國專家局都會舉辦中國政府友誼獎頒獎儀式,由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獲獎專家頒獎,國務院總理還會會見獲獎專家并邀請他們參加國宴;春節前夕,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會與部分在華優秀外國專家座談。參加這些活動的專家來自各行各業,都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利用這些高端外國專家聚集的難得機會,集中力量大面積采訪并講述外國專家的感人故事一直是《國際人才交流》的保留項目。講述外國專家的故事不難,但要想講出新意卻并不容易,畢竟這些外國專家已經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成績,也大都被報道過多次,但借助外國專家參加中國政府友誼獎等活動心情激動之機進行采訪,往往會閃光點頻現、取得與日常采訪不同的效果,使他們的故事精彩不斷。多年來,對這些高端外國專家進行的人物專訪,已經成為刊物吸引讀者的特色內容之一,也為刊物積累下一筆寶貴財富。
讀者是期刊的最終服務對象,讀者群的規模直接影響著期刊的效益,更影響著期刊的生存。中小型期刊讀者覆蓋面較窄是事實,因此中小型期刊必須在精準定位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質量上乘的知識產品服務現有的讀者群,并且策劃相應的內容,挖掘潛在讀者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曾說: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創業、工作、生活,對于《國際人才交流》來講,除了現有的國際人才交流領域的讀者之外,數量巨大的在華外國人群體是亟待開發的潛在客戶群,他們渴望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渴望了解外國人來華工作的各種政策,同時也渴望了解中國與自己國家的不同。因此,為了方便外國讀者閱讀,刊物在允許范圍內增加了英文版內容,除了刊載外國專家用英文撰寫的稿件外,還用英文解讀政策、講述外國專家的在華故事。2016年9月,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開始在全國10個省區市進行試點;2017年4月1日,正式在全國推行實施。借助本領域的優勢與便利,《國際人才交流》邀請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建國,從分類管理、外國高端人才(A類)的綠色通道等方面對許可制度進行了解讀;并在國家外國專家局政策法規司指導下,制作編發中英文版的《圖說許可制度,外國人如何在中國合法工作?》,簡明扼要地介紹了申辦來華工作許可的流程、所需材料、高端人才的綠色通道等重要內容。此舉既滿足了讀者對了解政策細節的需求,又通過本領域專家和權威人士對相應政策的解讀,在讀者心中樹立起了一定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為了滿足讀者對中國文化及跨文化交流的需求,刊物還定期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人士,圍繞所設置趣味性較強的文化、生活、社會熱點等話題進行交流,并以中英對照的形式,刊載在雙語欄目“國際朋友說”中,在中外讀者中引起了很大反響。
由此可見,對于中小型期刊來講,在明確的辦刊定位指導下,圍繞本領域的政、事、人精心策劃選題,用引人入勝的特色內容吸引且服務讀者是期刊提高競爭力、避免被市場淘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借活動擴大期刊知名度和影響力
俗語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信息爆炸、媒體競爭進入白熱化的時代,期刊手中的“酒”即使再香,也要依靠宣傳來吸引更多讀者關注、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只有如此才能實現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這點對于中小型期刊來講更為重要。在眾多提高期刊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方式中,借助所在領域或者主管部門舉辦的各種活動“搭車”宣傳是一種“物美價廉”的方式,這種方式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逐漸為期刊積累寶貴的作者資源、開發潛在讀者,絕對不可忽視。
國家外國專家局每年會舉辦各類國際人才交流活動,其中參加中國政府友誼獎頒獎活動、春節前國家領導人會見外國專家代表并座談活動的外國專家有近百位;出席每年4月舉辦的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的重量級中外嘉賓更是在500人以上;同時,亦有大量中外專家出席不定期舉辦的各類座談會、研討會、論壇。借助這些活動之機,向中外專家贈閱刊物,與他們建立聯系,將他們納入作者隊伍,形成穩定的約稿機制已經是《國際人才交流》的常態做法,這不但提升了刊物在高端專家群體中的知名度,更為構建高端專家作者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高端專家闡述自己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觀點、建議,以親身經歷講述的中國故事已經是“觀點”和“我的中國故事”兩個常設欄目的重頭戲。
《國際人才交流》面向全國大中小學開展的“我與外教”全國征文大賽和“外教看中國”攝影展評活動已經舉辦了6年。每年評獎前,編輯部都能收到幾千篇由學生所寫的中文或英文稿件,講述他們與外教間的感人故事;同時還會收到近千張由外籍教師拍攝的反映他們在華生活、工作的圖片,經過嚴格評選,獲獎的稿件和圖片會分期刊載在 “我與外教”欄目和刊物的微信公眾號上。如今,這一活動已形成品牌,不但在大中小學的學生群體和外籍教師群體中形成了讀者群,同時也為刊物壯大了作者隊伍。
四、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服務期刊發展
新媒體、新技術的蓬勃發展給期刊業帶來了沖擊,適應新傳播環境,掌握并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加快轉型創新,從而提升競爭力已經是期刊業的共識。但客觀地講,人力、物力、財力上的不足,導致中小型期刊無法像實力雄厚的大型期刊一樣用大量的投入推動轉型創新,因此中小型期刊承受的競爭壓力更為巨大。但小投入并不等于轉型創新難,轉變思路、利用好現成技術和現有平臺,加快推動傳統紙刊和新媒體從相“加”到相“融”是中小型期刊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刊物的發展之路上,《國際人才交流》一直十分重視利用新媒體、新技術輔助刊物的編輯出版。網站、微信公眾號、讀者微信群、作者微信群等平臺和數字化編輯手段已經成為刊物發展的重要助力。
在選題策劃階段,編輯會利用新媒體信息來源渠道廣、內容豐富的特點,及時發現社會熱點、事件、觀點中與國際人才交流領域相關的選題線索,并對這些線索的社會熱度高低、讀者關注度變化趨勢等進行分析,從而抓準選題策劃切入點;搜索引擎等工具的使用,拓展了收集與選題相關信息的范圍,編輯會通過分析這些信息內容和觀點,以及讀者對信息的閱讀和轉載情況,有針對性地搭建選題結構、篩選選題素材;借助新媒體交互性強的優勢,編輯能夠在與讀者的交流中更快摸清讀者的關注點變化,及時收集讀者意見和建議,對選題做出修正、完善選題,提高選題的針對性和吸引力;利用新媒體傳播范圍廣泛的特點,刊物可對即將實施的選題進行更大范圍的預熱,增強讀者的期待感,提高稿件傳播效果。
在選題實施階段,借助新媒體信息匯集的便利,刊物不但可以發現潛在作者,還會根據選題策劃有針對性地篩選作者,并且通過使用即時通訊工具等新技術加強與作者的溝通,協助作者按照選題內容和要求完成稿件的撰寫和修改;利用功能強大且簡單易用的數字化編輯工具,編輯可以根據不同載體特點對稿件進行加工,方便讀者通過不同載體了解稿件內容,實現“一魚多吃”,提高稿件的傳播效果。
在內容推廣和擴大刊物影響力方面,刊物可通過新媒體平臺,將稿件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地推送給目標用戶,提高稿件的傳播范圍;可利用新媒體平臺搭建過往稿件的數據庫,方便讀者從中查詢、使用可用信息,提高稿件的利用率;可在新媒體平臺上,結合社會關注熱點和讀者反饋,有針對性地設置議題,引導讀者參與討論,形成輿論場,從而擴大期刊覆蓋范圍,提高社會影響力。
新媒體、新技術帶來變革也帶來了便利,這就要求期刊及從業的編輯要多聽、多看、多想、多用,盡快適應新變革,利用新便利,讓新媒體、新技術在期刊的轉型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五、結 語
不轉型創新,只有消亡一途。在新傳播環境帶來的競爭壓力下,中小型期刊必須轉型創新、也只有轉型創新,才能破繭而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2月19日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所強調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這段表述不僅是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出的要求,更為中小型期刊的轉型創新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型期刊的破繭之路必須建立在直面挑戰的基礎上,整合利用現有資源,借助新媒體、新技術的便利,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生產更多更好的知識產品服務讀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2016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N/OL].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2017-07-25.http://www.chinaxwcb.com/2017-07/25/content_358665.htm.
3.2016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N/OL].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2017-07-25.http://www.chinaxwcb.com/2017-07/25/content_358665.htm.
4.《瑞麗時尚先鋒》要停刊了[N/OL].新浪時尚,2015-11-10.http://fashion.sina.com.cn/s/2015-11-10/1012/doc-ifxknius9790615.shtml.
5.蔣子文,劉璨.《伊周femina》正式停刊,母公司稱團隊員工已陸續離職[N/OL].澎湃新聞,2016-12-19.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83085.
6.岑舟. 創刊21載的《大眾軟件》休刊 一本雜志的掙扎之路[N/OL].搜狐傳媒,2016-12-27. http://media.sohu.com/20161227/n477080672.shtml.
7.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OL].新華社,2016-02-19.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作者單位系《國際人才交流》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