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民
作為學校行政管理團隊的一員,筆者每年要和許多學生談話,或表揚或批評,或談心或活動。筆者為眾多學生健康成長而欣喜,更為部分學生“改邪歸正”而興奮,在轉化后進生的許多例子中,小朱的成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以后,我更加體會到,要做好學生的工作,關鍵是要和學生的心弦對準音調。
那是三年前的一天,甲班主任怒氣沖沖地把一位男生帶進筆者的辦公室,連連數說他的“罪狀”:“他平時上課經常趴在課桌上睡覺,老師提醒他也置之不理;別說家庭作業了,就是課堂作業也難得動筆;頭發留得老長,就像街上的小痞子。平時跟他說了不知多少遍,他就是不聽。今天課上,我叫他專心聽講,他理都不理,推他到辦公室,他竟然敢跟我動手。反正我是管不了他了,你們去處理吧!”一邊聽著甲班主任的訴說,一邊看著留著長發、低頭不語、一臉滿不在乎的“他”,預感到他們之間存在著對立的甚至是對抗的師生關系,兩人同時在場很難解決問題。我先讓甲班主任消消氣、回教室繼續上課,然后便請“他”坐下,想聽聽“他”的另一面之詞?!八苯行≈?,成績在班級處于中等水平,他也認為今天的事情是自己不對,但是“我看不慣他對我的態度,他對我有歧視,在他的班里,上課特別沒意思,還不如不上”。
隨后,筆者對小朱的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他父親是位清潔工,也沒有多少文化,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屬于地方上的特困戶,住的是當地最簡陋的房子。小朱比較內向,學習上得過且過,成績還不算很差??紤]到小朱與甲班主任之間不可調和的關系,筆者建議給小朱調班,放在乙班主任的班級。我和乙班主任一起到小朱家家訪,與他談心,在學習上給予他幫助。不久,小朱在各方面都有了進步;半年后,他光榮地加入了共青團;在初三中考時,他發揮出色,考入了四星級高中。小朱之所以能夠從“不思進取”到考入較好的高中,是因為乙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對準了小朱的心弦。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說的話發出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弊鳛榻處?,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更應該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對準了學生心弦的音調,說的話就會在學生心中引起共鳴,師生的思想感情就會得到很好的溝通和交流,教師話語的感染力也會大大增強。
要“對準音調”,就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小朱的長發及其上課睡覺、不做作業等舉動,都是他內心活動在行為上的表現,甲班主任沒能去了解他內心的想法,只是強制要求他在行為上該這樣、不該那樣,所以他沒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
要“對準音調”,還要在溝通、理解上多下功夫?!皩室粽{”的基礎是師生要有共同語言,對于學生的喜好、心情、愿望、語言、行為等,教師不能以成年人的想法與角度,認為其是粗糙的、幼稚的、魯莽的,甚至是可笑的。乙班主任在了解了小朱十分貧寒的家境之后,不但沒有歧視他,還悄悄地給予他經濟上的支持,盡管數額不多,但給他帶來了溫暖;與他促膝談心,幫助他克服因貧困而造成的自卑;不是一味地對他進行訓斥,而是像朋友般與他交流,體現了平等與尊重、關愛與規勸。乙班主任撥動了小朱的心弦,兩人共同演奏出了各自人生道路上的美妙樂章。
“音調”不是固定不變的。青少年學生正在成長時期,知識日益增長,能力不斷提高,智力不斷開發,思想、性格、興趣、愛好等都處于變化之中。有的順著原來的方向發展、加深,逐趨成熟;有的進步緩慢,似乎裹足不前;有的變化比較大,不是在原來的軌道上移動,而是拐彎,形成了角度。因此,教師了解、研究學生的工作不是靜止的、停留在某一點或某一階段,而是有連貫性,教師作簡要記錄、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摸索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后來,小朱來信說,他進入新的班級之后,是乙班主任對他的尊重和寬容促使他能夠有大的轉變。其實,在后來的一段日子里,他也有過小錯誤,只是乙班主任經常與他交流、談心,使他覺得如果不能克服缺點簡直對不起老師,從而逐漸成熟。
總之,要做好學生的工作,就要始終對準他們心弦的音調。筆者堅信,只要給學生一片陽光,學生就會向著陽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