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夢池 張建軍
隨著現代信息的爆炸式拓展,傳播媒介五花八門,影視作品亦要與時俱進,探尋當下觀眾的審美心理,單純的故事性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挑剔的審美文化,而需要將外在形式、故事情節、內在精神等多元素融合進行創新。快節奏的生活讓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空虛,亟需具有精神內涵的作品來汲取養分,如果能將文學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以藝術的手法應用于影視文化中,讓影視作品更加厚重,這不僅迎合人們的需求,更能增加影視作品的藝術性和文化性。畢竟在當下的傳統文化熱潮中,傳統硬性植入的說教方式很容易讓觀眾產生抵觸心理,達不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時如果能夠強調時代語境,創新表達方式,貼合當下生活,將傳統文化元素毫無痕跡的注入其中,這樣不僅能創作出高質量的影視作品,還可以助攻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1]
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性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其涉及范圍極廣,因此一直以來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概念及內涵解釋都存在著爭論。本文所提出的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實踐性,指的是“從遠古開始流傳下來的社會習慣力量,存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譬如文化、道德、制度等。[2]這種習慣力量發揮著無形的控制作用,并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具有繼承性。因為傳統文化范圍極廣,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所以在研究其傳承與創新時,我們傾向于選取浩瀚的文化中的某一元素,以點帶面。
文學作品是借助語言工具反映生活,表達作者的認識與情感,力求喚起讀者對人生、社會的思考,給人以藝術享受的著作。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歷代文學創作貢獻了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電影在起步并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從文學寶庫汲取了豐富的創作養分,甚至催生出了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即電影文學,而原本就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學作品經過改編煥發了新的活力,借助電影這一現代傳播手段被大眾更加認可并熟知,故電影與文學彼此依靠、共同發展。
中國當代文學與電視劇作品至今已走過了近半個世紀,中國電影也歷經百年沉浮,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相互影響,共同發展。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電影、電視劇飛速發展,各種題材的作品涌現,并在國內外都有一定影響力。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國內外獲得巨大成功的影視作品,幾乎全是根據已有文學作品改編而成。[3]
二、 影視作品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一)去粗取精,展現時代性
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需要社會環境的支撐,文學作為反映時代生活的一面鏡子,能夠折射特定時代的社會文化現象,因此改編為影視作品過程中要關注其時代性,從小處著手,去粗取精。說到時代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直到今天,這部電影依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其原著作者是香港小說家李碧華,影片圍繞著段小樓和程蝶衣兩位京劇伶人近50年的悲歡離合,用熟練的電影語言細膩剖析了人性,極富時代特色,展現了對特定時代小人物的生存環境及傳統文化的思考[4],影片不乏對人性的拷問、對社會狀態的反思,是中國電影史上為數不多的經典。
另外,《霸王別姬》之所以經典,除了演員們對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恰到好處的選材,還有即是電影以京劇藝術為載體講述悲歡離合,影片中沒有刻板的說教,沒有歌功頌德,而觀眾在觀影之后,除了感慨劇情外,還領略了一把京劇藝術的魅力。影片以中國國粹京劇藝術為核心,選取了京劇唱腔中的經典片段《霸王別姬》,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如此融入以京劇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使影片的文化意蘊更加濃烈,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革故鼎新,提升內涵底蘊
如果沒有厚重歷史文化的支撐,再貼合實際、再新穎的表達也成就不了經典,五千年的歷史,文學作品浩如煙海,經歷大浪淘沙篩選出來的一定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字,這些文字中凝結的傳統文化要素是民族認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礎,是能夠烙上中國印記的外在文化形象,也最容易引發大眾的心理共鳴。
毛衛寧導演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原著作者路遙,講述了貧苦出身的孫少安、孫少平兄弟在艱難困苦中掙扎,面對各種壓力、困難和挑戰時,相互扶持,各自承受,雖歷盡苦難,依舊秉承本心,堅守最初夢想,執著追求美好的愛情。《平凡的世界》為觀眾展現的不只是原汁原味的陜北文化,更展現著其深處潛藏著的根深蒂固的傳統儒家思想。這種對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灌輸是通過人物形象的言行舉止來塑造的,不僅提升了影視作品的文化底蘊內涵,對中國傳統文化來說,亦是一次傳承。陳凱歌導演的影片《黃土地》由柯藍散文《深谷回聲》改編,影片中的大片黃土地不僅是故事情節鋪陳需要,中華兒女素有炎黃子孫的稱號,黃土地更寄托了國人的特殊情感。因此說革故鼎新,具有時代性的文化元素、文化象征可以使影視作品增加文化底蘊與內涵。
(三)與時俱進,激發觀眾興趣
某些文學作品因其獨有的時代性而不容易被人理解,如果創制者能夠結合當下社會實際,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活力,則既可以激發觀眾興趣,又容易引發共鳴。張藝謀導演的作品《歸來》改編自著名作家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相對于原著,張藝謀只是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小說中68年里波瀾壯闊的歷史和情節,縮減到影片中的5年,蔡貽象在《“張藝謀電影”對文學資源的創意性運用》中認為張藝謀這是語境改編,電影取名《歸來》雖然淡化了個人與時代背景,但通過塑造人物、表現人物情感,反思當下。[5]即便沒有正面刻畫歷史,但觀眾還是能窺見歷史,還是能領會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傳統知識分子的風骨、責任與擔當。當前電影的受眾越來越傾向于年輕化,在現實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如果還是一味地著力還原,那么將無法引發年輕受眾的共鳴。
2016年火熱上映的《大魚海棠》主要人物選材于《莊子·逍遙游》,而其他一百多個角色則是來源于中國古典神話傳說和志怪古籍,如《山海經》《搜神記》等。《大魚海棠》凸顯了我國在動畫電影方面取得的不俗成就,并刷新了國產動畫電影票房,這也為人們帶來了一些的啟示:有藝術底蘊和文化內涵的影片才是大眾真正喜歡的,而中國的歷史文化涵養了厚重的底蘊與內涵,把它們合理利用并輔之以一種新的表達形式創作出來的電影,不僅可以獲得大眾喜愛,還能夠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大魚海棠》稱得上是原創動畫的用心嘗試和良心之作,其美觀與精良程度都讓觀眾眼前一亮。影片在外在形式與內在思想上都融合了傳統文化元素,外在形式上,福建土樓無論從規模上還是造型上都是客家文化的生動反映;在角色設定上,影片沒有對傳統文化生搬硬套,而是在情節、主題等多方面進行結合,整個故事架構取材于中國傳統文學與神話故事,皆是歷經歲月變遷積淀下來的寶貴財富;電影中的主人公有著典型東方的審美,而靈婆的形象則是借鑒了面具文化。《大魚海棠》除了在角色設定和敘事背景上體現傳統文化,在主題思想表達上也充滿中國味道,女主人公敢于沖破權威、面對自我真實內心;而電影中的對聯匾額亦取材傳統文化,反映佛教文化的“是色是空,蓮海慈航游六度;不生不滅,香臺慧炬啟三明。”;靈婆大殿上的牌匾是“天行有常”,這句話出自《荀子天論》,反映的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思想。影片中處處顯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觀眾在觀影時非但沒有違和感,反而覺得制作精良,這就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表達。
三、 傳承創新傳統文化對改編影視作品的意義
(一)傳承與發展的載體
傳統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歷史發展特點,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解與分析才能對其實質進行把握,才能進一步的傳承傳統文化。這就要求創制者在改編文學作品過程中,要聚焦于作品創作的時代,分析當時社會語境下所聚焦的文化,然后與當今時代結合,創新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以傳承寶貴的文化財富。
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豐富多元,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分工愈加精細,由此導致的后果就是人的個性被壓抑,面對這一社會問題,部分影視作品將鏡頭轉向天然無污染、保持原始風情的村落,創新利用傳統文化來吸引更多人回歸自我,找尋個性。電影《紅高粱》、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都是這一類作品。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重視和諧統一,所以有“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思想。這種思想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融入到中華兒女的血液中去,“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常”,是君子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電視劇《大染坊》《喬家大院》中的主人公都是商人,但都正直、堅毅,義利兼顧,心懷“經商濟世”的偉大理想,將個人榮辱與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相融合,把“五常”作為自己的人生價值標準,這些主人公將中華民族錚錚不屈的氣節展現得淋漓盡致,由此潛移默化地激發大眾強烈的愛國熱情。總而言之,影視作品是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載體,傳統文化是影視作品的精神支持與文化依托——兩者可謂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創新傳統文化賦予影視作品“精氣神”
中國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傳統文化熏陶中孕育出來的,影視作品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傳播途徑,是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載體,而另一方面,傳統文化的有效介入也為影視作品增加了文化底蘊,使影視作品更加富有“精氣神”。
隨著影視產業的發展,文化領域“強勢文化”的全球“霸權”,導致了“弱勢文化”的邊緣化,外來的影視作品讓時下的年輕人容易忽視了本土文化、遺忘了傳統文化。[6]國家的根與魂被漠視,長此以往危害不容小覷。近年來網絡文學異軍突起,并被相繼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比如《盜墓筆記》《瑯琊榜》《老九門》等。從這些熱播的電影電視劇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像《瑯琊榜》這種體現忠義、信念等主流價值觀、反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往往能夠收視率與口碑雙豐收,原著中有許多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描寫,電視劇則保留了這些細節,從而側面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瑯琊榜》中霓凰得知梅長蘇的真實身份后,兩人見面行禮時,她不再抱拳還是致以萬福,用禮儀來反映人物內心情感,恰到好處的運用了傳統文化元素。
結語
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過程中要保留底蘊,理應體現時代追求,弘揚主流價值觀。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影片的創作之中,要注重融合的方式方法,如果改編中的融合僅僅局限于膚淺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實質層面,則不能體現出東方神韻,而如何將延續千年的儒家文化要義潛移默化的融入到主題情節故事中,才是深層次的傳承與創新,才能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核心價值觀。
改編影視作品想要獲得成功就一定要保持自我特色,畢竟中國傳統文化以其獨立性和本土化在世界文化中獨樹一幟,中華傳統文化無論對于中國還是世界都是一筆寶貴的物質文化財富,因此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并創新應用于影視作品中能夠提升影視作品的內涵和魅力。在創新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內涵的挖掘,培養本民族特色和個性,從傳統文化自身的角度來說,傳統文化傳承發揚一定要講求外在形式與內在靈魂的統一。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將它們合理融入當代影視作品中會有畫龍點睛的功效,《霸王別姬》中程蝶衣有一句話“不瘋魔,不成活”,影視工作者也應有這樣的專注與信念,只有這樣,影視行業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2]劉智勇.電影文化批評的符號學方法運用[J].絲綢之路,2012.
[3]吳斯佳.與經典共舞還是游走于經典之外——論中國當代電影的文學改編策略[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1(12).
[4][5]蔡貽象.“張藝謀電影”對文學資源的創意性運用[J].浙江創美學院學報,2017
[6]楊蔚,李冰潔.全球化現代化背景下傳統文化符號在中國影視作品中的運用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