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躍強
電影《頭號玩家》的上映在中國掀起了一股熱潮,游戲愛好者、音樂愛好者、科幻影片愛好者等眾多人群紛紛涌向影院。綜合整部電影來看,《頭號玩家》以其緊湊的劇情、宏大的場面、精良的制作以及蘊含于其中的人文情懷吸引眾多觀眾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思考。一方面,影片對未來世界的探索和對電子游戲真諦的獨特理解引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另一方面,背景音樂的嫻熟運用也使得影片場面的情感烘托更具感染力,并讓影片得以成為從制作到表述上的真正大片。事實上,自進入有聲電影時代以來,電影配樂就是電影藝術魅力不可或缺的部分,近年來隨著電影題材范圍的不斷擴大,相對于傳統音樂而言,電子音樂更具有表達上的復雜性,因其能夠為音樂創作與情感烘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逐漸廣泛運用。[1]其中,歐美電影起步較早,其對電子樂元素的使用以及視聽表達都有著獨特理解,風格自成一體。
一、 電影視聽元素與電子樂元素運用
(一)電子樂的由來和原理
顧名思義,電子樂即是區別于傳統管弦樂,改用現代電子設備制作產生并應用的音樂。[2]基本的電子樂原始信號是由振蕩器或噪音發生器產生的,通過濾波器、調制器、延時器和包絡發生器等聲音處理模塊對其整形再創造,最終形成新的音樂元素。當代電子音樂的合成創作大多依賴智能設備的使用,現代智能設備讓所有動態控制都能被自動控制功能記錄下來并無限次還原,且從信號源上解決了電子設備對傳統管弦樂不能做到完全模擬的問題,使得電子音樂的合成和使用程序更加簡化。[3]如今,電腦對電子音樂器材的控制能夠讓人們借此創作出與傳統管弦樂不同的音色,這些音色大部分依據創作需要產生,在唱片或電影配樂中得到應用并獲得市場肯定,一步一步推動當代電影音樂的成長。同時,電子樂創作設備也能夠對傳統管弦樂做出更加準確的模擬和還原,即使是在原本需要管弦樂配樂的領域,也能夠借助更加節省人力的電子樂設備進行合成與配樂,以至現代電影中使用電子樂配樂已十分普及,甚至大多數聽眾都無法單純從聽覺上判斷配樂究竟是由傳統樂器制作還是由智能設備制作。這樣真假莫辨的聲音制作也讓電子樂在電影配樂制作過程中得到了更大的推廣,并在當今的電影配樂市場上占據絕大多數份額。
(二)傳統歐美電影視聽特色與電子樂元素運用
電影是視覺與聽覺的藝術,優秀的導演能夠帶給觀眾的是通過光影交錯與聲音交流而體現出的,能夠帶給人真實情感體驗的藝術盛宴。在歐美電影體系中,穩健發展的鏡頭語言能夠通過場景的轉換與鏡頭的切換帶給觀眾更加豐富的內容體驗。現代歐美電影的鏡頭語言融合了英國記錄電影、前蘇聯蒙太奇語言以及法國新浪潮等眾多不同的鏡頭語言,形成了當代歐美電影視聽中故事性與情感性相結合的特色,并能夠通過鏡頭語言的使用在潛意識上引領觀眾的思維,使其跟隨故事的講述者層層深入,進入創作者想要展現的那一面。
在電影誕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歐美電影的配樂都會借助于傳統的管弦樂體系,每當悠揚悅耳的管弦樂聲傳來,都能讓觀眾迅速脫離現實社會,進入到那個古色古香的優雅世界。但是,伴隨著電影題材的不斷更新,一些更加恢弘大氣的場面——如好萊塢制作的典型英雄成長類型、史詩型影片——需要的音樂制作難度進一步加大,而傳統管弦樂成本過高,恰巧又時逢歐美經濟低迷,電子樂給獨立音樂人的音樂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也因此在歐美電影中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科幻、驚悚、懸疑等題材的影片不斷增多,如早年的《我,機器人》,近年的《終結者2》《饑餓游戲》《哈利波特》系列等影片中,則需要表現出超越人類感知經驗的元素,電子樂設備所能夠帶來的倒放、合成等功能可以創作出更符合要求的音樂作品,這也讓歐美電影形成了如今電子樂占據電影市場主流的特色,且這一特色在全球范圍內形成浪潮,許多國家在電影音樂制作使用過程中不斷效仿。
二、《頭號玩家》中的音樂運用
(一)經典IP符號的運用
影片《頭號玩家》中,導演斯皮爾伯格為觀眾構筑了“現實世界”與“綠洲”兩個世界,現實世界的背景設置在2045年瀕臨崩潰的世界。在現行社會體系即將崩潰的背景下,人們只能借助虛擬世界獲取生存的勇氣,而哈利迪所設計的游戲“綠洲”就成了人們躲避現實世界生存壓力的桃花源。在主角歷險過程中,斯皮爾伯格將150多個傳統符號穿插其中,諸如搖滾音樂、游戲、漫畫等元素輪番出現,讓觀影者在進入虛擬世界體驗人生的同時又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強烈的代入感,以自身感情去經歷主角的情感體驗,達到觀眾與主角甚至是與影片創作者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這是導演的聰明之處,也是影片的成功之處。至于音樂運用,JUMP等老牌樂曲的出現應時應景,與故事所呈現的背景相融合,并與主角5人團的神奇經歷融為一體。不獨音樂元素,斯皮爾伯格在影片中所運用的游戲、漫畫以及流行元素等同樣引人注意,這些元素共同匯聚形成了電影《頭號玩家》既具科幻未來感又與現實世界有機融合的獨特風格。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經典符號的運用與致敬,并不是簡單生硬的堆砌,而是融于人們生活中有機地形成一個整體,這也為影片構建出一個和諧且具有真實感的世界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二)視聽音樂元素在電影主題中的作用
通俗來說任何一部電影的情感體現都離不開視聽效果的烘托,在電影《頭號玩家》中,音樂元素的作用遠遠不止于此。視覺元素和音樂元素的運用顯然能夠讓這部故事上略顯老套但是題材與思想都十分前衛的影片綻放出不一樣的光彩。從視覺體驗角度來說,由于影片中的世界已瀕臨崩潰,綠洲也處于亟待拯救的狀態,因此影片前半部分現實社會中的色調偏暗,能夠從心理上讓觀眾體會到現實世界的壓抑之感,進而對片中人們急于逃向虛擬世界產生理解。尤其是在刻畫主人公生活環境時,廢棄的汽車、疊放的房車、混亂的房間等等,都能使人身臨其境般體會主人公現實生活中的困窘狀態;而在反派的大本營中,一個個格式化的游戲生產者穿戴整齊的VR設備投入游戲,也體現出反派想要掌握綠洲的緊迫感。此外,當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邂逅了愛情故事的女主角并被她拯救時,影片中的環境氛圍突然明快了起來,恰好貼切的體現了此時主人公內心的暢快。從聽覺元素上來說,最大程度上發揮聽覺元素作用的莫過于“綠洲”中“正邪兩派”的戰斗過程,造型各異的各位主角、宏大的游戲場面、眾多的游戲玩家、毀滅性的武力戰斗,這些都是運用現代先進手段加以合成產生的,而如果人們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則很難做到真正的融入其中。電影中所使用的金屬性背景音樂能夠在電影院封閉環境中給人以強烈的立體感,使觀眾如同身臨其境,產生對游戲中“Z”“H”等角色的代入感。另外,在戰斗的最后關頭,影片鏡頭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來回交織,當主角與綠洲都處在被毀滅與拯救的關鍵時刻之時,背景電子音樂的及時響起烘托了緊張的氛圍,伴隨著緊張的音樂,無論是普通玩家還是主角5人團,亦或是反派“諾拉”的幫手,都焦灼的等待著男主角見到哈利迪并拯救“綠洲”的結果,而男主角帕西瓦爾確實沒有令人失望,在他成功的那一刻,強烈的電子樂聲中匯聚著眾人的歡呼,昭示著共同目標的達成。
三、 電子樂元素在電影中的運用
(一)音樂制作與合成優勢
與當下大多數商業片相同,《頭號玩家》中的背景樂制作以電子樂元素為主,結合特效制作場景形成影片整體上的和諧感。[4]眾所周知,影片中的經典致敬元素較多,音樂元素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搖滾樂JUMP為例,搖滾樂曾是電子樂得以發展的重要渠道,電子樂在通過電影被大眾熟知之前,在廣場音樂、搖滾樂等多種音樂形式中應用較多,而JUMP的使用也是電子樂元素應用的一個方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斯皮爾伯格為我們構筑的兩個世界,第一個世界的場面雖頗具未來感,但是借助于人們對當下生活的體驗也較容易產生個人心理上的代入感,而在游戲“綠洲”的場景中,通過游戲元素異化的人物形象與現實生活脫節的環境基礎,假如沒有音樂的引導使用,觀眾很難對此產生代入感,而只有通過背景音樂的使用,才能讓觀眾如同影片中的角色穿戴上了VR裝備一樣,與游戲中的人物產生同樣的體驗。而“綠洲”這一虛幻世界中所發生的比賽、戰爭甚至死亡,若采用傳統的管弦樂進行體現,不僅難度大,且時間成本與制作資本也將擴大,這顯然不符合當下商業片制作的市場規律;因此,采用電子樂對其中的人物動作、大規模賽事、打斗場面以及情感畫面等作為背景音樂就顯得勢在必行。[5]
(二)配樂與主題畫面的完美融合
《頭號玩家》的故事框架總體來說仍屬傳統的好萊塢式主角歷險成長模式,但其場景的體現相對來說科幻元素更多,故事背景設置在公元2045年,無論是更具未來感的空間設置還是電影中的第二個世界——游戲世界,影片所體現的恢弘場景依靠傳統的管弦樂進行烘托相對困難,因此,采用電子音樂模式能夠制作出更加風格化、個性化的音樂,讓影片在眾多科幻片中獨樹一格,并能借助電子樂合成的重金屬宏大氛圍讓影片整體的英雄氛圍更加濃厚。電子樂只是將影片內容更加良性地深入觀眾內心的手段,而通過導演“埋彩蛋”式的致敬經典與音樂的和諧配合,電影最終獲得了海內外一致好評。譬如影片主人公第一次進入VR世界時響起的著名搖滾樂JUMP,據說類似的彩蛋共有150多個,巧妙地運用穿插于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中,不僅不顯得贅余,還能讓觀眾的觀影更具未來生活與現實世界亦幻亦真的代入感。在反派與主角5人團的戰斗中所涉及的星球之間場面恢弘大氣,經過背景中強烈的金屬音樂所帶來的壓迫感,讓觀眾如同帶上了VR裝備進入綠洲,與影片中的人物共同戰斗,這不僅對游戲愛好者是一次極佳的觀影體驗,也能夠讓觀眾在短暫的觀影過程中忘記現實社會的種種困擾,關注于主角們維護世界的故事,這與導演最終想要向觀眾所表達的價值觀念不謀而合:喚醒成人心目中原本的那一份純真,使他們想起曾經作為孩子全心全意維護一件事情的感覺。當然,電影的主旨并不僅限于此,雖然頗具強行說教的味道,但是影片終點,主角們每周都為“綠洲”放假,呼吁人們重返現實生活,這樣的行為體現了電影創作者們對當今社會現象的反思。
結語
影片《頭號玩家》是典型的好萊塢商業大片,導演斯皮爾伯格通過全新的雙形象環境與氣勢恢宏的音樂為觀眾呈現了視聽盛宴包裹之下的故事,雖然仍舊能夠看出傳統類型片的影子,但是《頭號玩家》電子音樂制作與使用上的高水平更加值得我們注意和學習,影片中視覺元素與聽覺元素的嫻熟運用關系著我國電影制作水平。中國自1977年引入羅馬尼亞電影《沸騰的生活》中出現電子樂配樂后,已引起部分電影工作者的注意,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全面開放,在當今的中國電影市場上,電子樂元素的運用也已成為電影音樂的主要趨勢。[6]相較于歐美電影音樂市場全面而完備的電子樂制作使用體系,中國電影制作過程中的電子樂應用尚顯稚嫩,甚會出現同類型影片中配樂的模仿現象,但是,在電影市場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與繁榮的大環境之下,電影音樂制作人水平不斷提高,音樂設備質量也在不斷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電影市場的電子樂元素使用必將更加嫻熟。
參考文獻:
[1]戴娛,戴岱.電子聲音合成手段在電影音樂中的應用發展概覽[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5):60-66.
[2]K.J.唐納力,于帆.當代電影中的音樂化聲音設計[J].電影藝術,2012(3):80-89.
[3]劉思軍.電子音樂作品制作技術的演進過程及計算機化趨勢[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2):51-57,33.
[4]張小夫.電子音樂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2(4):30-32.
[5]曹雅然.應用型電子音樂的分析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7.
[6]徐時俊.論新好萊塢電影的藝術特征[J].校園英語(教研版),2012(1):13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