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亮 鄭印
IP,即“intellectualproperty”的縮寫,譯作“知識產權”。從廣義上來看,音樂、繪畫、文學和其他藝術作品等在內的一切傾注了作者心智并獨享其成果權利的發明和發現,都可以被稱為IP。[1]有價值的IP資源可以憑借自身的吸引力,掙脫單一平臺的束縛,在多個平臺實現流量分發。過去,強大的IP更多地存在于書本、電影中,是一個半開放的群體,但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便能迅速將不同的文化整合,形成一個大綜合體。IP一經推出,具有相關情感聯系的受眾便迅速集聚,從而引爆市場。《鬼吹燈》《盜墓筆記》等由熱門出版IP改編的同名影視劇便是典型的例子。IP熱的不斷發酵吸引了多個行業之間的跨界合作,圖書出版業也參與到這場熱潮之中。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版與影視的良性互動,已經成為產業融合的典型范例。但是隨著資本的過量介入,粗制濫造、內容良莠不齊等痛點也隨之而來。在與影視聯姻的進程中,出版產業如何應對這些問題,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圈,成為當下相關工作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IP熱潮下出版與影視的聯姻
影視與出版具有天然的聯系。隨著影視產業的迅速擴張,市場被不斷開發,而影視劇本的原創又出現乏力,這迫使各影視公司爭先搶奪出版文學資源。成熟的文學作品能帶給影視產業一定數量的粉絲和流量,而由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成名之后也能很大程度上帶動文學作品的出版,這種產業聯動,使得兩者成為天然的合作伙伴。
(一)出版產業孵化影視IP
從1899年《灰姑娘》被搬上熒幕開始,影視便與文學作品結下不解之緣。在當前影視與其他媒體聯動中,文學出版在影視IP的開發中首屈一指。《鬼吹燈》系列、《微微一笑很傾城》、《誅仙》等超級影視IP都是由文學作品孵化而來。出版產業集聚了豐富的內容資源,其在影視產業鏈條中扮演著前端內容生產者的角色。這些作品本身所自帶的受眾基礎使得其具備了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以天下霸唱的《鬼吹燈》系列為例,其文學作品本身可以拆分為多個IP組合體,故事、人物、情節都可以當作獨立IP進行影視創作。除此之外,作者本身也成為一個“活IP”。此時的IP已經不再是某部作品的單獨版權,而成了一種品牌競爭力,從源頭上使出版機構占據了產業鏈的主動權。
(二)影視IP激發出版業的活力
新媒體的興起與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傳統的出版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出版孵化影視IP,但影視對出版的反哺效應也不容忽視,影視技術的二次加工現已成為締造暢銷書的魔術手。如《歡樂頌》的熱播,致使《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被瘋狂搶購,不少相關的文學作品也再次成為市場爆款。[2]出版與影視融合的大背景下此類現象層出不窮。影視IP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出版業的活力。除此之外,影視產業的發展也會誕生優質的IP出版資源。如2015年國產電影票房冠軍《捉妖記》本是一個原創概念,經電影大獲成功之后,電影的漫畫手稿被投資者看重,于是出現了同名電影的漫畫衍生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充了出版的開發資源。
出版和影視的聯姻也加速了傳統出版業的數字革命。在看到圖書IP在影視行業中的市場反饋之后,出版機構改變了最初單純地提供圖書出版的業務,開始采用“圖書+影視”的開發模式,轉向影視內容及衍生品,成了一個全方位的內容生產平臺。文學IP與影視手段的結合,拓寬了出版產業的發展路徑,出版被注入新的活力。
二、 IP影視改編熱潮下出版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IP熱潮使得各大出版機構看到了出版產業與影視聯動的商業價值,紛紛投入到了尋求與影視產業合作的大潮中去。這種現象的大范圍增加,使得出版機構收獲了極大的經濟價值,同時也出現了出版作品藝術品位低、版權紛爭不斷等負面現象,嚴重影響了出版和影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IP圖書文化價值嚴重縮水
隨著IP價值的逐漸顯現,市場上對IP資源的爭奪越來越激烈,IP價格也水漲船高,泡沫化現象嚴重泛濫。文學出版與影視創作均側重于內容生產,但二者的側重點又不相同。影視作品逐漸淪為大眾消費品,對市場的依賴性相對較高,圖書出版作品則以文化價值為導向,一直是文化界的陽春白雪。但是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對資本利益的追逐,受眾逐漸對嚴肅文學失去興趣,部分圖書的策劃編輯逐漸向影視靠攏,同時也不斷迎合影視作品受眾的欣賞趣味,使得圖書出版出現了娛樂性、低品位、快餐化的特征,逐漸影響到傳統文學出版作品的品位和走向,這一類型圖書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被嚴重削弱。長此以往,出版業將失去原有的文化堅守。
(二)IP圖書市場存在感偏低
圖書出版業與影視的相互借力、共同發展是兩大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但在聯姻的初期,問題的存在不可幸免。在搭上影視的順風車之后,出版業出現了盲目跟風的現象,過分看重短期的商業利益,而忽視了圖書資源的深度開發,這是一種充滿實用性質并夾帶娛樂傾向的形式主義。實質上,IP圖書因為其與影視作品有極大的關聯,因此其市場的存在感極容易受到影視作品熱度的牽制。出版與影視的聯姻在市場的反饋上并不成正比例的關系。影視作品具有極強的時效性,而出版的IP圖書則需要時間和人為共同發酵,往往耗時很長。圖書與影視的共生共謀,IP圖書則往往成為影視的注腳和附屬品,影視作品大熱的時候能帶動IP圖書市場的高歌猛進,但當影視的熱度散去,IP圖書可能將面臨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
(三)IP圖書版權紛爭不斷
當前文藝形式蓬勃發展,IP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代。媒介融合、全版權運營的大背景下,衍生版權的形式多種多樣,游戲、玩偶、網劇、主題公園等層出不窮。在版權獲利時代,版權的所有者掌握了市場話語權。出版產業與影視聯姻的發展進程中,由于我國出版產業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和IP市場行業秩序的不完善,導致了版權糾紛層出不窮。例如《羋月傳》在播出之際,就因為“編劇署名權”的問題引發過版權糾紛風波。版權問題不僅涉及圖書向影視作品轉化的合法準入問題,而且大大制約著兩大產業合作的效率問題,這無疑增加了出版和影視之間的互動風險。除此之外,不恰當的開發行為也可能導致各參與主體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造成侵權行為,行業秩序將進一步遭到破壞。
(四)與影視聯姻的出版模式尚不完善
當下傳媒領域各產業的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不僅是出版業尋求長遠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影視產業蓬勃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出版和影視融合發展中,由于出版產業的技術等原因,使得出版和影視的市場地位并不平等,影視作品很明顯居于IP出版圖書的地位之上,其市場分羹也比IP圖書要多得多。因此,出版業也嘗試主動出擊,投資影視產業來爭奪市場的話語權。但是這個過程中,出版產業由于經驗的短缺,始終游離在影視產業之外,經營慘淡。此種合作模式表現出來的更多是一種投資行為,離真正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還相距甚遠。由此可見,出版業跨界影視業需要探索一種全新的“業務+盈利”高度聯姻模式。
三、 IP影視改編熱潮下出版產業的良性發展路徑
在傳統出版業被各種新媒體沖擊的大背景之下,出版業與影視的聯姻仍迸發著強勁的市場潛力。雖然在發展初期,兩個產業的融合面臨版權之爭、模式發展不成熟等痛點,但是《歡樂頌》《鬼吹燈》等爆款作品的出現,依然推動著兩者的融合發展。因此,探尋出版產業與影視聯姻的良性發展路徑意義深遠。
(一)煉就火眼金睛,選取優質IP
文學與影視創作雖有天然聯系,但是并非所有的文學作品都適合進行影視改編。資本力量對出版行業的強勢介入,使得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IP泡沫。出版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領域,其所占有的內容資源數不勝數,但是并非所有的內容資源都適合進行IP的打造。優質的IP必須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能夠切合受眾和市場的需求,二是能夠具備出版內容正確價值觀的導向功能。因此,這需要出版從業者深刻了解并學會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互聯網思維,加強對優質IP的認知,煉就辨別優質IP的火眼金睛,精準挖掘出具有較高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優質內容資源進行IP的打造,從源頭上為影視作品保駕護航,這樣圖書出版也能夠保證其利益的長尾效應。
(二)掌握版權,打造品牌IP
IP熱潮為出版業帶來了新的轉型機遇,但是出版業與影視的聯姻仍處于較低層次的發展階段,跨界經營影視產業也并非出版業的強勢優點。因此,打造出優質的品牌IP,并將IP價值擴大化,對出版產業來講變得尤為重要。首先,品牌的塑造是保持IP生命力的一大法寶,出版從業者應該具備全版權運作意識,在基于內容原創的基礎上,把握IP開發的主動權。出版從業人員可向知名作家尋求合作,強強聯合共同打造出適合影視改編的IP文學作品。其次,出版業從業人員應當重視分析文化信息,捕捉文化熱點,緊跟受眾步伐,對大眾消費時代下的需求進行精準把握,借助相關渠道和手段,將IP價值進行最大化的開發。[3]例如,《鬼吹燈》就是一個品牌IP,其開發形式包括電視劇、電影、網劇、網絡游戲、圖書等,實現了影視文化與印刷文化的高度互動。假如出版機構能夠打造出類似的品牌IP,掌握開發的版權,出版機構必將占領市場的高地。
(三)完善IP版權的法律法規
雖然目前互聯網技術正以飛快的速度發展,但是網絡版權保護卻成為始終難以攻克的一道壁壘。IP出版屬于文化產業中的新興事物,當前法律對其版權侵權行為的界定尚不明晰,再加上違規成本較低,致使盜版猖獗,諸多版權紛爭也由此產生。健全的法律法規和行業秩序是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剛要條件,因此國家和行業部門要進一步推動IP版權的法律法規及行業秩序的完善,對版權糾紛中的維權、侵權等行為做出明確的規定,并適當地加大侵權的懲罰力度和賠償額度,使行業做到有法可依。只有這樣才能為行業有序發展保駕護航,凈化行業空氣。
(四)以IP為契機打造完整出版產業鏈
IP熱潮為出版業與影視產業搭建了合作的橋梁。如今的IP開發已經實現了多個產業的聯合布局,形成了由圖書、影視、游戲、動漫、衍生品等組合而成的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這種多渠道的產業鏈布局為出版業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契機。首先出版社的優勢在于內容的精耕細作,因此其可以與影視產業達成深度合作,參與影視作品前期題材的選擇、改編、創作和后期的影像制作、宣傳發行,從而達到兩個產業的真正融合,融入全產業鏈,并爭取更多的話語權。[4]其次,出版產業鏈的搭建上,圖書內容生產始終是出版產業的業務核心,但是也可以試圖開發打造與出版及影視相關的內容衍生品,諸如,IP影視書吧、IP玩偶、IP體驗館及各種類型的IP紀念品,這樣基于IP的全產業鏈開發才能極大激發出版產業的發展活力。
結語
出版業以內容和自帶粉絲的天然優勢跨界影視產業,是出版轉型升級的可行路徑。作為跨界新模式,在發展初期必然面臨著或多或少的發展窘境和問題,但越來越多的市場爆款向人們昭示著兩大產業合作的光明市場前景。不久的將來,隨著完整的出版產業鏈的形成,越來越多的IP精品將源源不斷地出現,“書吧+影城”“影視文化MALL”等新的文化景觀也將呈現在大眾面前,出版與影視以及其他產業的跨界合作將構建出良性發展的產業生態圈。
參考文獻:
[1]陳守湖.IP出版的考察——流行文化、粉絲經濟與媒介融合[J].出版發行研究,2016(4):19-22.
[2]莫遠明,黃江華.AI+IP+TT視野下的數字出版融合發展研究[J].出版廣角,2018(1):23-25.
[3]徐艷,劉羽.IP熱背景下的傳統出版業產業鏈重構[J].中國出版,2017(15):38-41.
[4]黃曉軍,孫希標.IP出版的生態化構建策略[J].編輯之友,2017(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