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國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8)07-192-01
摘要 在新中國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各行各業都經歷了借鑒、探索、自主發展的過程。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也走過了一段漫長的時光,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領域出現了不能與時俱進的困惑,亟待同仁們進行探索,以實現十九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的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我們針對高校體育課程實施多年的教學模式展開探討,發現在大二以后的每學年里開始相應的體育課程很有必要。
關鍵詞 普通高校 擴大 大學生體育普修課 年限
一、普通高校體育課設置模式
(一)我國體育教學模式的起源與發展
我國現有體育課教學模式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我國基本基本照搬了前蘇聯的整套教育體系和模式,隨后我國體育工作者根據我們的國情對蘇聯模式進行了中國化的改造。雖然受歷史原因影響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停滯,但經改革開放的推進人們的思想得到了極大地開放,體育工作也迎來了發展的輝煌期。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大力實施也迎來了我國體育事業的轉型期和高峰期。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我國體育事業的重心由競技體育開始向提高人民的整體素質水平轉變,無論是競技體育還是學校體育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
(二)普通高校現行體育課教學模式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從最初的單純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開始經歷了體育普修課、體育選修課、俱樂部形式、體育社團等過程。形成了以體育普修課和選修課為主要教學形式,以俱樂部和體育社團為輔助,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配合,體育考核和大學生體質測試相結合的形式。
在2000年之前,高校體育課堂教學主要以體育普修課為主,田徑、體操、武術、籃球、排球等傳統項目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教學內容,學校的自然班級是體育課的主要參與主體,學生的自主性和意識傾向性得不到發展。在2000年之后,我國各大高校逐漸流行了體育選修課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體育項目進行學習。為了響應國家全時段體育的號召,2005年之后各高校開始在體育課堂之余開展各體育項目的俱樂部、體育社團等團體,以帶動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體育活動,但參與人數有限,效果都不是很好。
二、普通高校現有體育課課時設置的弊端
(一)在一般高校,大學體育課程都設置在大一、大二兩個學年里,不能滿足學生日常的健身需求
現階段,普通高校大學生的運動健身,有很多學生都是靠體育課來完成的。雖然各高校也都開設了俱樂部和學生社團,但往往參與者數量所占比例極少。對于廣大學生群體而言,其主動性和被動性的相對缺少是導致他們大二以后身體素質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通過《大學生體質測試健康標準》的成績表可以看出,在沒有體育課的大二以后的階段里,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呈現出下降的態勢
在大二以后的大學生涯中,由于沒有了體育課程安排,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據點差結果來看,身體素質下降與缺少體育課的約束和體育教師的指導不無關系。
(三)大學生大二之后的體育參與面窄,缺乏對課外體育活動的監督、指導和規律性
我國各大高校都開展了對學生課外活動的督促,以期達到在沒有體育課程設置的情況下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目的。然而,從許多學校的具體實施細則來看學生參與體育課外活動的時長、頻率、活動量等都沒有客觀的評價體系。
(四)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約束力太低
國家為了檢測高校大學生每學年的健康狀況并督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專門制定了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但在具體實施階段對學生卻沒有絲毫的約束力,因為他們知道這種體質測試對他們的學業沒有任何影響。這也導致了很多大學生在參加體質測試的時候雖然測試教師再三嚴格要求還是會出現大規模的不認真對待的現象。國家和各省市教育部門雖然每年都定期對各高校進行體質測試情況檢查,但這種檢查實質從檢查學生已經轉變為了檢查學校體育部門。
三、普通高校體育普修課課時設置的建議
(一)在大二之后的每學年,增設體育選修課半強制地要求學生去選修、去活動
體育選修課程單一、數量少,缺乏正常體育普修課的約束力是當今大學生不能正視體育選修課的一個重要原因。增設體育選修課,提高選修課的地位和約束力,讓學生們從思想上重視起來,用教師的個人魅力來引領學生的思想,半強制地去約束學生、帶動學生,提高學生健康水平。
(二)在大二之后的每學年,擴大體育選修課所占學分的比重。
(三)大一大二體育課和大二以后體育課的目的性要有所區別。
大一、大二的普修課和選修課以增強身體基本身心素質為主要目標,而大二以后體育的課程設置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娛樂性、社會融入性為主。
(四)將學校的運動隊、俱樂部和學生體育社團納入到體育部門的管理之下統一規劃、統一領導、統一實施。
(五)將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實施落實到實處,將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獎學金、評優、入黨、畢業等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