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正式發布,標志著新一輪醫改正式啟動。《意見》中第14條明確提出,要“建立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大力推進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以推進公共衛生、醫療、醫保、藥品、財務監管信息化建設為著力點,整合資源,加強信息標準化和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逐步實現統一高效、互聯互通”,醫療信息化建設成為新一輪醫改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年5月和8月,《健康檔案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試行)》和《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征求意見稿)》相繼出臺。2009年被稱為醫療衛生信息化的“標準年”,各項標準的出臺極大地推動了醫療衛生信息化發展。
2010年,“互聯網+醫療”開啟連接醫院階段(B2C)。此時的“互聯網+醫療”服務主要為提供在線預約掛號業務,實際的醫療行為還是發生于線下的實體醫院之中。
2011年7月,春雨醫生(原名:春雨掌上醫生)正式創立,11月,春雨醫生手機App正式上線。
2012年 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CEO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提出“互聯網+”,認為它是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滲透和改變。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該年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2015年4月,中國平安宣布上線互聯網健康管理產品“平安好醫生”,以醫生資源為核心,提供實時咨詢和健康管理服務,包括一對一家庭醫生服務、三甲名醫的專業咨詢和額外門診加號等。
2015年6月,春雨私人醫生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武漢5個城市開設25家線下診所;到2015年7月,春雨醫生已擁有6500萬用戶、20萬注冊醫生和7000萬條健康數據。這一年度國內的“互聯網+醫療”產業,已經由過去的在線預約掛號為主要業務,轉向發揮互聯網互聯互通的基本屬性,基于分級診療提出“團隊醫療”的概念,我國“互聯網+醫療”產業處于“互聯網+醫療”的第二階段——連接醫生階段(D2D)。
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其中第6項指出,要“加快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教育、旅游、社會保障等新興服務”。針對醫療衛生領域,《意見》要求,要“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衛生服務,支持第三方機構構建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共享服務平臺,逐步建立跨醫院的醫療數據共享交換標準體系。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等便捷服務。引導醫療機構面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開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等遠程醫療服務。鼓勵互聯網企業與醫療機構合作建立醫療網絡信息平臺,加強區域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積極探索互聯網延伸醫囑、電子處方等網絡醫療健康服務應用。鼓勵有資質的醫學檢驗機構、醫療服務機構聯合互聯網企業,發展基因檢測、疾病預防等健康服務模式”。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關于“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部分中明確提出,“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衛生服務,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在分級診療中的作用”。
2015年12月,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烏鎮互聯網醫院在浙江省桐鄉市烏鎮正式開業,開啟了國內關于“互聯網+”醫療全新模式的實際探索,標志著我國的互聯網醫院事業正式進入互聯網醫院階段。
2016年1月,醫療互聯網公司丁香園在杭州濱江區開辦其第一家線下全科診所。
2016年4月,由好大夫在線與銀川市政府合作共建的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正式成立。截至2017年3月,好大夫在線已收錄了全國7500家正規醫院的49萬名醫生信息。其中,14.5萬名醫生在平臺上實名注冊、親自使用,直接向患者提供醫療咨詢、預約就診、疾病管理、科普知識等服務。
2017年3月,銀川市舉辦互聯網醫療產業項目簽約儀式,“丁香園”“北大醫信”“春雨醫生”等15家全國知名互聯網醫療企業與銀川市簽約,正式獲得互聯網醫院資質,進駐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基地。
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從醫療、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藥品供應保障、醫保結算、醫學教育和科普、人工智能應用等方面推動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服務相融合。《意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確了支持“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鮮明態度,突出了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的政策導向,明確了融合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支撐體系,也劃出了監管和安全底線。《意見》尤其對于互聯網醫院必須依托實體醫療機構做出明確規定,也對網上部分慢性病復診等線上服務打開了政策的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