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新,孟 媛,王建蔚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廣東 深圳 518112)
小于胎齡兒又稱為宮內生長遲緩兒或小樣兒,主要是指出生時體重低于正常胎齡平均體重的第10百分位數,或低于正常胎齡平均體重2個標準差的新生兒。據調查研究顯示,小于胎齡兒的圍產期死亡率是體重正常新生兒的2倍以上,在學齡期會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學習能力降低的情況,成年后,小于胎齡兒的身高會低于正常人群2個標準差,對其一生均會產生影響[1-3]。胎兒在母體內的成長主要依托于母體的營養,而胎盤是進行物質交換和營養補給的關鍵,胎盤異常將會對母體和胎兒的營養物質交換產生影響。本研究以小于胎齡兒的母親胎盤和正常適齡兒的母親胎盤為主要研究內容,探究胎盤病理異常與小于胎齡兒的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2013年8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85例小于胎齡兒的母親胎盤(觀察組)和85例正常適齡兒的母親胎盤(對照組)為主要研究資料,對照組母體:年齡22~38歲,平均(28.96±2.38)歲;孕周為34~40周,平均(37.45±2.38)周;產次為1~3次,平均(1.78±0.86)次。觀察組母體年齡23~38歲,平均(28.96±2.88)歲;孕周為35~40周,平均(37.87±2.69)周;產次為1~3次,平均產次為(1.72±0.86)次。兩組在年齡、產次和孕周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從臍帶連接處2 cm位置將臍帶剪斷,對胎盤的大體情況進行觀察和記錄,在記錄完整的胎盤相關數據后,將浸入4%的中性甲醛液1周的組織取出,在母體面和胎兒面之間進行縱向切開,每1 cm切割1次。所有組織塊均進行常規系列處理,并在顯微鏡下對每個胎盤的切面進行觀察,記錄胎盤的病變情況。
1.3觀察指標
1.3.1胎盤大體情況:主要包括胎盤質量、胎盤體積、臍帶附著異常率、臍帶螺旋增多率,并對兩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①胎盤質量采用稱重的記錄方式;②胎盤體積使用量杯排水法進行測量,胎盤體積=完全浸沒胎盤后水體積-未進入胎盤前的水體積[4];③臍帶附著異常包括邊緣附著和胎膜附著兩種情況;④臍帶螺旋指數的正常值為0.21,臍帶螺旋指數>0.315則表示臍帶螺旋增多[5]。
1.3.2胎盤組織學情況:對兩組胎盤的合體結節增多率、無血管絨毛率、絨毛梗死率、絨毛間血栓形成率、慢性絨毛炎發生率以及絨毛膜血管病發生率進行統計和對比分析。

2.1兩組胎盤的大體情況對比分析:觀察組的胎盤質量輕于對照組,胎盤體積小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胎盤的臍帶附著異常率、臍帶螺旋增多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例數胎盤質量(g)胎盤體積(cm3)臍帶附著異常情況臍帶螺旋增多情況觀察組85377.85±56.86368.11±80.1530(35.29)10(11.76)對照組85452.85±66.97462.35±90.1514(16.47)2(2.35)χ2/t值7.8717.2037.8495.541P值0.0000.0000.0050.018
2.2兩組胎盤的組織學情況對比分析:觀察組胎盤的合體結節增多率、無血管絨毛率、絨毛梗死率、絨毛間血栓形成率、慢性絨毛炎發生率以及絨毛膜血管病發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異常胎盤病理圖:慢性絨毛炎見圖1,絨毛間隙血栓見圖2。
表2兩組胎盤的組織學情況對比分析[例(%)]

組別例數合體結節增多情況無血管絨毛情況絨毛梗死情況絨毛間血栓形成情況慢性絨毛炎發生情況絨毛膜血管病發生情況觀察組8531(36.47)23(27.06)12(14.12)12(14.12)7(8.24)7(8.24)對照組8516(18.82)5(5.88)2(2.35)3(3.53)1(1.18)1(1.18)χ2值10.13413.8537.7845.9264.7224.722P值0.0000.0000.0000.0000.0290.029

圖1 慢性絨毛炎

圖2 絨毛間隙血栓
小于胎齡兒的形成主要是因為胎兒的宮內營養不良、生長受限,造成小于胎齡兒的原因主要包括胎兒和母體因素,還有胎盤因素,而胎盤因素還包括四方面異常,分別為胎盤解剖、血管、染色體和形態學[6-7]。胎盤因素導致小于胎齡兒形成的機制相對較為復雜,臨床上認為,胎兒血管發育不良、生長激素紊亂、基因異常以及胎盤物質交換能力受限等均會導致胎盤病理異常。
本組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對胎盤病理異常與小于胎齡兒的相關性進行探討,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小于胎齡兒和適齡胎兒的胎盤情況進行對比,發現小于胎齡兒的胎盤質量輕于適齡兒,且與正常適齡兒相比,小于胎齡兒的胎盤體積更小。胎盤質量和胎盤的體積越小,則母體和胎兒之間的營養交換界面就越小,胎兒發生缺氧的可能性越高,對胎兒的生長發育越不利。小于胎齡兒胎盤的臍帶附著異常率、臍帶螺旋增多率均明顯高于正常適齡兒,這兩種類型的臍帶異常均會造成臍血的血流不暢,容易導致胎盤內血管形成,導致血液難以為下游絨毛提供充足供應。在胎盤組織學情況上:小于胎齡兒胎盤的合體結節增多率、無血管絨毛率、絨毛梗死率、絨毛間血栓形成率、慢性絨毛炎發生率以及絨毛膜血管病發生率均明顯高于正常適齡兒,合體結節增多并非基礎病,而是繼發性病變,但關于合體結節增多的相關形成機制目前尚不明確,臨床上普遍認為是胎盤對缺氧的反應形式。無血管絨毛、絨毛梗死的形成原因并不相同,但兩者造成的最終結果是存在一定相似性的,均會導致存在于絨毛間質的血管出現閉塞、消失,影響胎兒的局部血液循環。慢性絨毛炎的發生主要是因為絨毛間的胎兒血管受到影響,對胎兒的整體血液循環能力造成影響。而絨毛膜血管病的形成主要是慢性缺氧的胎兒反應,絨毛內的血管數量大于正常數量。本結果與相關報道中的研究結果存在相似性[8],說明胎盤是導致小于胎齡兒的一個重要因素,胎盤組織學異常和臍帶異常是小于胎齡兒的相關性因素。因此,在臨床上,需要對胎盤進行大體檢查和組織學檢查,及早找到小于胎齡兒的形成原因。
總而言之,在小于胎齡兒的發生中,胎盤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通常情況下,胎盤體積和質量越大,則說明母體和胎兒之間的營養交換界面增大,胎兒也不容易發生缺氧的情況。胎盤大體異常和組織學異常均會導致胎兒的血管受到損傷,減少局部胎兒的血流。但在部分情況下,這種病變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從理論上來說,這種病變是不會影響胎兒生長發育的,但在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胎盤的表現只是看似不明顯。因此,要綜合胎盤大體觀察結果和組織學檢查結果,找出部分小于胎齡兒發生的相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