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姍姍,鐘安華
(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湖北武漢430070)
早在先秦時期,《山海經》中就出現了由桑崇拜衍生的關于桑的文化意象,即“日出扶桑”。部分學者對中國古代桑崇拜文化做了相關研究,譬如,劉懷榮在文章《論桑崇拜文化的發生及相關的文學現象》中否定了一些學者對于桑崇拜產生原因的兩種說法,一是圖騰說,二是女陰象征說,他認為是神話中女、桑同一的思維導致了桑崇拜的發生[1]。然而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還沒有學者對這些桑崇拜文化意象進行創新設計研究,而其在服裝領域的應用研究也存在空缺。本文主要分析了《山海經》中“日出扶桑”這一文化意象的桑崇拜根源——太陽崇拜以及人們對生命創造與延續的思考,并以此為靈感,設計了“日出扶桑”紋樣并研究了其在女裝中的應用,不僅有助于繼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桑蠶文化,還能更好的滿足女性對于回歸自然與傳統文化思潮的要求。
“日出扶桑”出自《山海經》,描繪了太陽在兩顆相互扶持的桑樹上分別升起降落的情景。《山海經·海外東經》載“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3]而《山海經·大荒東經》又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4]“日出扶桑”把桑樹同太陽聯系起來,可見桑樹在古代先民生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神圣地位。

圖1 “日出扶桑”紋樣
桑崇拜屬于自然崇拜中的植物崇拜,桑樹被認為是神靈附著之地,這里的神靈具體則是指《山海經》中所提到的“十日”。古人對桑樹懷著敬畏之心,這種原始崇拜其實蘊含著直接與間接的物質動因,桑不僅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物質保障,還滋養著人類文化發展的精神家園。[5]“日出扶桑”一方面揭示了古人對養育萬物的太陽的崇拜,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的古人對生命的創造與延續已經有了自己的感悟與思考。這種感悟與思考很大程度上源于蠶:蠶由密密麻麻的蠶卵成蟲,由蟲變蛹,由蛹化娥,這種不斷蛻變的生命力一方面使得人們希望獲得這種起死回生的神力,一方面又促使人們思考它的源泉——即養育蠶的桑樹,正是桑賦予了蠶生命蛻變的動力。
“日出扶桑”紋樣是通過對《山海經》中提取的“湯谷”、“扶桑樹”、“十日”以及山水元素進行平視描繪,組合形成的既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又結合現代藝術風格的圖案紋樣。整體紋樣以中國傳統官服補子造型為基本輪廓。如圖1,對于“十日”的描繪采用了具象型寫實手法與神話中“金烏”意向的疊加組合,具象型寫實手法是圍繞太陽自身散發的光與熱展開的,黃色的外環代表“光”,橙色的內環代表“熱”,暖色調使得畫面呈現出蓬勃生機,環內是準備飛翔的“金烏”,十只“金烏”只是呈現出部分身體,增加了“十日”的神秘感,也契合了這種桑崇拜的根源——太陽崇拜的主題,這種組合造型使太陽紋樣變得豐富新穎,寓意深刻。“扶桑樹”是生命活力的象征,“日出扶桑”紋樣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僅在于其本身的形式美與裝飾美,更重要是這種紋樣蘊涵的桑崇拜內涵以及象征性。這種有著特殊意味的象征性可以令紋樣散發出別具一格的魅力。將這種象征性應用到服飾圖案上可以使服裝具有獨特的意境美與東方神秘感,而西方圖案則很難達到這一點。對于“扶桑樹”、山和云朵的描繪采用了現代簡筆畫的藝術風格,在取舍之中刪繁就簡,以平面化的形式、簡潔的筆法和配色對“扶桑樹”進行概括性的描繪,從蜿蜒優美、疏朗有致的藤蔓中能感受到無限的繁榮與生機,傳統東方的意境美通過現代的西方繪畫形式表現出來,有一種碰撞的美感。對于水的描繪,則沿用了補子上的傳統水波紋,海水一浪一浪的推進,在翻騰的水波紋襯托之下,其他被描繪成靜態的紋樣也有了一種呼之欲出的動感。整體圖案動靜結合,可以刻畫出更加活潑生動并富有感染力的紋樣。紋樣中紫色的山脈屹立在后方,中國傳統文化對色彩的倫理象征和哲學價值(心靈歸宿)十分重視[6],紫色雖然不是“青、赤、黃、白、黑”五種正色之一,但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是尊貴的象征,成語中就有“紫氣東來”這一說法。紫色喻示著祥瑞與富貴,這種吉祥色彩的表達遵循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而將其用在畫面后方作為輔色陪襯,突出前方的黃、青、白色,也合乎五方正色為尊的色彩倫理。

圖2 直接單一式構成

圖3 創新單一式構成

圖4 兩點重復式構成

圖5 多點重復式構成
“日出扶桑”紋樣是傳統桑崇拜文化和習俗的記述,豐富了女裝的設計語言,以紋樣的形式讓人們體會到服飾圖案中的民族特色和東方風情。對“日出扶桑”紋樣進行女裝設計應用,要在了解該紋樣的造型特點和色彩規律時,結合服裝的具體材質、款式和風格對紋樣進行拆分、重組和變形處理再應用。根據“日出扶桑”紋樣的特點,對于“日出扶桑”紋樣的應用,本文主要從點狀構成方面進行探討。
“日出扶桑”紋樣在女裝上的點狀應用是指將“日出扶桑”紋樣以塊面的圖案裝飾在女裝上。裝飾塊面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重復的,可以是散點式的,也可以是集中醒目的,這些塊面在服裝上會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但它們都是呈現出點的狀態。這種點狀構成應用在服裝中的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強調和點綴的裝飾手法為服裝增添藝術魅力與精神內涵。對于此類構成的應用,不能單純、直接的隨意擺放,而應富有創意地進行分割、重組。筆者根據所設計“日出扶桑”紋樣的特點,將它們分別單一式、重復式地進行點狀應用于女裝上,具體設計如下。
單一式構成指的是在服裝上只有單一塊面形成的圖案,通過這種構成方式可以引起視覺注意,使圖案成為視覺的焦點。在設計應用中恰當的運用單一式構成,或保留原紋樣進行直接應用,或改變原紋樣的元素排列進行創新應用,都可以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使服裝更具魅力。如圖2,將“日出扶桑”紋樣直接應用于女裝的前中心部位,有著有著集中、醒目的特點和強烈的裝飾效果。方形的“日出扶桑”紋樣上藍色的海浪、天空和云朵與整體服裝的淺藍色呼應,突出了中心暖色調的“十日”造型,再加上傳統東方補服造型與西方層疊立體的花瓣式裙擺相結合,就好像是在靜謐含蓄的東方情調之中添入一份西式的熱情。如圖3,打破“日出扶桑”紋樣的原型,創新應用于女裝上,會產生出其不意的藝術效果,給服裝增添趣味感。圖3的女裝將原本方形紋樣中的元素進行重排再應用,形成類似腰包的個性化造型,可以為服裝增加個性、張揚的獨特魅力。
重復式構成指的是服裝上的某種圖案以重復的形式出現。這種重復可以是圖案形象完全一致的絕對重復,也可以是圖案形象的大小和形狀有細微的變化的相對重復。同樣是重復式構成,但不同點的不同排列組合方式可以給人帶來或勻稱、或跳動、或嚴肅、或活潑的不同視覺感受。圖4的服裝則將圖1紋樣中的“扶桑樹”圖案進行變形后再重復應用在禮服的領口處,形成纏繞的感覺,體現出浪漫和優雅的女性氣質。重復式構成除了圖4中的兩點構成之外,還有多點構成(圖5)。如圖5,將圖1紋樣中的“扶桑樹”圖案按照左右反復,從下往上逐漸縮小的規律進行有條理的排列設計,可以帶來一種平靜穩定的視覺感受。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文化被提煉出新的時尚語言應用在服裝上。《山海經》中“日出扶桑”這一桑崇拜文化意向具有傳統神話氣息和典型的中國風格,根據女裝自身的特征及和時代要求,以更加年輕、活潑的紋樣形式來再現這一傳統文化意向,使其在保留本身文化價值的前提下,在時尚界乃至時代中經久不衰,是設計工作與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共同需求。而對于同一“日出扶桑”紋樣的不同應用方式,則可以為設計師創造出多風格的女裝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