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玲
《荷葉圓圓》是一篇經典的現代兒童散文詩,曾編排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后選入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文章結構輕巧工整,語言凝練,極富童趣,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與認知需求。課文圍繞荷葉在不同小動物眼中的樣子,描繪了不同小動物在荷葉上的動態,展現出小動物與荷葉相映成趣的美感。對于這樣的一篇課文,如何做到“把握學段特點,落實有效訓練”實現“同課異構”呢?從兩位教師的課堂呈現與目標達成情況看,具有以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
1.選擇語文訓練元素與目標定位相同。
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主要是憑借文本進行識字、學詞、學句與朗讀訓練,將語文元素訓練融于文本的閱讀之中。
本次執教的陸巍和詹秋童老師,從低年級教學的任務與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以文本為范例,將關注點定位在字詞句的學習和語言的積累上。這些語文元素的選擇既是低年級語文學習的起點,也是重點。從兩節課的課堂教學不難看出,本課要認識的字,要理解的詞語,要背誦的段落均得到逐一落實。顯而易見,兩節課篩選的語文元素訓練是一致的。其次,從學習目標的定位可以看到,兩位執教者都從年段、學生年齡與教材的實際出發,確定了識字寫字與背誦的訓練目標。同時,對文本的感知則是通過朗讀來感受夏天荷塘的美好。無論是顯性目標還是隱形目標,不難看出目標定位是明確、準確、可測的,落實中也有具體的支撐點。
2.遵循認知規律,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相同。
兩節課異曲同工之妙在于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與語文學習的規律,將語文學習的實踐性貫穿在學習的始終。它既符合課標的要求,又體現了對學生認知與語文學習規律的尊重。如:閱讀——識字學詞——積累語言,兩位教師都遵循了認知與思維發展的規律,在激發讀文興趣的基礎上,提出自主閱讀的要求,并通過檢測重點詞語,強化識記生字。在深入文本閱讀時,圍繞小動物把荷葉當成了什么,怎樣做的,并在朗讀的實踐中聯系生活實際與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搖籃、停機坪、歌臺與涼傘”等詞語。最后在熟讀課文中達到自然背誦的目的。系列的學習過程,學生一直是實踐的主體,時時處處是學生在讀,在想,在說,很好地將認知規律與實踐加以有機融合,自然達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3.把握課型特點,利用文本落實有效訓練相同。
兩位教師十分清楚低年級閱讀課的基本特點:讀文感知——識字學詞——朗讀積累。這里,積累既有語言的積累,也有語言樣式的積累。教者正是因為把握住這一點,訓練才清晰明了,有的放矢,避免了流于形式低效的閱讀訓練。如,在引導學生讀小魚兒在荷葉下游來游去這一段時,陸巍老師重視了對ABAB式詞語“很美很美”的訓練。先讓學生觀察并思考:這里使用了“很美很美”,去掉一個行嗎?學生進行語言實踐后得出結論,去掉一個會覺得水花就不那么美了,然后模仿句式進行了仿說練習。詹秋童老師對這一段的訓練是:小魚兒在荷葉下“游來游去”,能用上這樣的詞語說一說小鳥在空中是怎樣飛的嗎?國旗在校園的上空又是怎樣飄動的呢?這樣結合閱讀相機訓練,更利于學生認知與思維的發展。對于寫字訓練,更是擲地有聲,循序漸進。兩位教師都指導學生認真完成3個字的書寫任務,并給予及時恰當的指導,學生書寫的時間也很充分。
不同點:
1.新課伊始的情趣點與訓練意圖不同。
為了營造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兩位教師分別采取了不同的入課方式,即源于學生的認知基礎,又符合學段特點,以學習興趣為起點。如,陸巍老師聯系以往的學習,將學過的《小青蛙寫詩》和本課的學習有趣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富有節奏的“呱呱,呱呱,呱呱呱”的小青蛙的詩歌聲中漸入情境,接著又引出“小蜻蜓落在剛剛鉆出小角的荷葉上”該用一句什么詩句描述,進而引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詩句,為后續對文本的朗讀和憑借語言意境落實語文元素的訓練做好了鋪墊。詹秋童老師利用的是“希沃蒙層”的功能,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看看能猜出什么。隨著畫面的慢慢打開,看到荷花,欣賞滿池的荷葉后,引導學生思考:看到這圓圓的荷葉,小動物們會把它當做什么,又是怎樣做的呢?將觀察滲透在情趣盎然的活動中,為后續的觀察與讀文做好了鋪墊。
以上兩種不同的入課方式,體現出不同的用意,但歸因卻是——關注認知與情感需求,彰顯了第一學段學生年齡與心理的特點。
2.教材處理的導學主線與學習方式不同。
兩位執教者對教材的解讀既做到了深入淺出,又明確了主旨與編者的意圖,同時選擇了合理的教學內容,將其凝練成具體的課堂訓練板塊,體現出各自的風格與特點。陸巍老師對教材處理的主線是——熱鬧的池塘里,有誰來與圓圓的荷葉玩耍,它們在荷葉的什么位置上。以這樣的脈絡為引領,再順次閱讀:水珠在哪里?它是怎樣做的……進而滲透誰在哪兒?做什么?以此展開朗讀——識字——聯系生活理解詞語的訓練,并將朗讀與背誦落實在訓練之中。
詹秋童老師則采用的是:看到這圓圓的,綠綠的荷葉,小動物是怎樣說,怎樣做的呢?當明確小水珠在哪,做了什么后,再看看小蜻蜓看到這圓圓綠綠的荷葉又是如何說與做的呢?最后讓學生自讀課文后兩個自然段,再通過朗讀匯報給予指導與訓練。由此看出,依文導學的路徑與策略各不相同。
3.習字方式與語言發展訓練的節點不同。
“課標”對低年級的寫字教學要求是:寫字姿勢要正確,字要寫得規范、端正、整潔,努力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為了落實“課標”的要求,我們平日的語文課必須安排一定的時間指導學生習字,使之形成常態化。在《荷葉圓圓》一課的教學中,兩位教師對于寫字處理的時機與方式各不相同。陸巍老師通過隨文閱讀,讓學生多次與漢字見面,然后采取集中觀察比較的方式,通過對比發現同一偏旁的字,位置不同,部件的筆形是有變化的,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完成書寫的任務。詹秋童老師是在隨文閱讀識字的過程中,將寫的任務進行分散,并通過多媒體與手機連接的方式,及時播放學生的習字,并給予評價指導,并反復訓練。
關于發展語言的訓練,兩節課最本質的區別是:陸巍老師在課尾引導學生:小動物們看到“荷葉圓圓的,綠綠的”分別把它當做什么?利用課件逐一出示幾種小動物說的話,并用引讀的方式,把每一段的第一句話凝練成一首兒歌,然后引導學生補充:小蝴蝶會說什么?小樹葉說什么……利用文本樣式發展語言,關注思維與表達的訓練。這也是利用文本調整思維,發展語言的同步訓練。此處可圈可點,值得借鑒!詹秋童老師則是在開課伊始,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荷葉的形狀與顏色的特征,再以“荷葉圓圓的,綠綠的”句式為例,讓學生觀察一個紅蘋果,說一說:“蘋果 , 。”這樣的語言形式,既在訓練表達,也在訓練觀察,對學生感知世界,認識事物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為學生后續的言語表達奠定了基礎。
總之,兩節課都很好地體現了部編教材的編排特點,體現了學段的認知特點與訓練重點。尤其是兩位教師既關注了顯性目標的有效落實,也關注了隱性目標的延續與發展,語文思維的訓練也得到了有效地關注,課堂效果更是顯而易見。但是從兩節課學生主體性與學習的自主性來看,落實得還不夠。構建靈動、開放、自主的語文課堂,依然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