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不言而喻,傳統文化的教育素材豐富,但是小學一線教育工作者,一直以來又找不到符合現在學生需要的“國學經典”教材。把“經典”原封不動地搬進課堂,不僅受課堂時間的限制,而且學生往往僅得其“形”,而未得其“髓”,這不是我們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所在。
文化有“道”與“術”兩個層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內核、本質,“術”是形式、方法。熟讀成誦、反復吟誦,是簡單的“術”,而其中的“道”才是精髓,而“道”若讓學生自然形成,那是難上加難,非外力無以實現。
而《中華國學經典》系列學本在我校的全面使用,讓我真正走進了這套書,也感受到了這套書獨特的氣息,它很好地實現了“道”與“術”、“新”與“舊”的結合。
“立、傳、新”——是我對這套書的三字解讀。
“立”
這套學本以全新的面貌確立了國學經典教材的成書體系。比如《三字經》是階段性地學習。從一年級學到三年級,而每一部分的節選,又都符合教學時間的要求。40分鐘的時間,學生不僅可以誦讀《三字經》,還可以了解相關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國學知識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這套學本,低年級有“篇章節選”“漢字尋根”“詞語妙解”等單元,中高年級有“童蒙韻讀”“詩詞品讀”“故事新讀”“幽默樂讀”等單元。這些內容不僅實現了一節課的內容豐富,也實現了課課有不同。學生在樂中學、在趣中學、在探究中學、在渴望中學,讓國學以“趣味”的面孔走進學生。
“傳”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目的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這些思想道德資源我們要怎樣傳給學生,讓他們在文化的浸潤中感受“道”呢?
《中華國學經典》讓學生在學習經典文化的同時,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形成民族文化自信。比如,學生通過《漢字尋根》的學習,不僅了解漢字的造字法,而且對我們的文字充滿自豪感。再比如,一年級上冊的《中華國學經典》學本中,還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用簡短的語言,向學生介紹“四合院”“唐裝”“上古神話的產生”“十二生肖”“六古六畜”“九族”等,二年級上冊介紹毛筆的由來等,四年級上冊介紹 “銅壺滴漏”等,冊冊內容都不同。學生通過這套書的學習,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初步而全面的了解,這樣的知識儲備,對仍在接受基礎教育的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傳承在這套書中表現得更加明顯而又潛移默化。比如,在學習《詞語妙解》時,學生會讀到“二十四孝”中的部分故事,“對牛彈琴”“夜郎自大”等寓言故事;在《三字經》的學習中會讀到《大禹治水》《圓明園的毀滅》等故事;在《漢字尋根》中會讀到《王冕學畫》的故事……不算經典詩詞中的思想道德元素,僅這些小故事,學生在趣味閱讀中就會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熏陶。
所以,我覺得《中華國學經典》這套書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有“輕輕傳”“厚重傳”“趣味傳”“真實傳”之推陳出新之意。這種無需教師枯燥地講解、無需學生乏味地聽之“術”,更符合現代學生的學習特點。
“新”
《中華國學經典》這套書其“新”處有很多,而我著重想說的是這套書將中華國學經典與“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通過PISA 測試顯示出我國學生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是相對薄弱的。因為我們平時的教學更注重連續性文本的閱讀,而且也缺少非連續性文本的素材,所以學生欠缺這方面的訓練。實際上,非連續性文本的實用功能是十分明顯的。學會從非連續性文中獲取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是現代公民應具有的素養和能力。而《中華國學經典》這套書里的很多內容就是非連續性文本。每一段的字數都不多,但蘊含的信息卻很多。比如對《晏子春秋》的介紹,140余字將成書、內含及意義說清楚了。再如對春秋時期宋國的介紹,也百余字,卻將宋國的發展、對后世文化的影響闡述清楚了。這些內容都是訓練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優秀素材。
我在教學中對這一部分的內容就特別重視,往往是讓學生自讀這一段材料,對于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要快速做標注,然后共同交流說說獲取了哪些信息。對于學生抓不到的信息,我會提一個明確的問題,引導學生快速發現相關信息。相信這樣的訓練日積月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及日后的升學考試都將大有裨益。
其實,《中華國學經典》系列學本可圈可點處還有很多,但受我個人水平所限,僅從一線教師的角度談了談自己的認識。針對教學,我想說的是許多教師總想著“我能教學生什么”,卻沒想到“學生能自主學到什么,我能給學生什么引導,怎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我們應該注意,這套書的定位是“小學生學本”,當我們把這套教材引進課堂時,就應該充分發揮“學本”的作用,以學生學、教師導為主,真正引導學生走進國學經典才是師者所為。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公園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