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
摘 要:文章主要梳理南通地方建筑類型與形態,結合南通地域文脈特征、產業格局、生活習俗等方面,對南通建筑裝飾的基本要素進行現象分析,從地方傳統建筑裝飾為基點組建一個具有嶄新視角的觀察體系,從而搭建自然與文化遺產互相關聯的有機體,為保護方法的確立與改進提供新的依據,結合前瞻性的視角審視南通建筑中的傳統要素,為南通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拓展新的思路。
關鍵詞:傳統民居;南通;裝飾特征;傳承;保護
[本文系南通市2018年度熱點課題“南通市城鎮化建設中傳統建筑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課題編號:RL1824]
南通地處太平洋西岸,我國長江入海口北側,依江傍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從早期的海洋鹽業經濟發展到農耕經濟,再發展到近代綜合經濟實力較強的模范城市,南通被學界稱為中國近代第一城。歷史街區以及傳統建筑作為南通現存不多的城市遺存,向世人展示著這座城市最原生態的表情,通過傳統建筑可以表現出南通的文化基因、產業基因、生活習俗等。在新時期城市建設與開發過程中,對傳統建筑的保護越發突顯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傳統建筑裝飾是南通地緣基因背景下的建筑藝術表現形式,帶著強烈的南通符號,基于尊重歷史,保護地方文化的基本原則,傳統建筑裝飾研究成為當下保護歷史街區工作中一項急迫的重要任務。
一、南通傳統建筑裝飾形態
(一)頂面裝飾
1.屋脊
中國傳統建筑的屋脊一般位于房屋的正梁構件之上,屬于室外裝飾部分,通常運用磚瓦構筑。屋脊主要通過脊首、脊翼、畫牌等部分裝飾,由于屋脊體現出建筑上方的外形輪廓,有別于建筑立面和地面等以直線為主的單一造型,具有較為豐富的造型變化,通過曲線造型、鏤空手法等給傳統建筑的裝飾賦予了多樣的形式。
南通地區傳統民居建筑屋脊裝飾受海洋文化及農耕影響,常見的樣式有龍紋、水波紋、牛角紋等,例如二龍戲珠款屋脊。在吉祥寓意表達的同時,折射出南通豐厚的海洋及農耕文化特色。
南通老城區傳統民居屋脊脊首造型趨于內斂,精巧,通常情況下不會向外延展,一般不超出建筑山墻,超出山墻向外伸展造型的脊首多見于南通老城區以外的周邊地區及郊區,城外村鎮建筑密度小,建筑間距相對大一些,為體現出建筑的視覺尺度與張力,常見的脊首裝飾呈現出輕裝飾、重造型的設計趨勢,多數以輕盈的曲線為設計元素,抽象地呈現出牛角狀飛翹的樣式。(圖1)
畫牌是位于屋脊中間的磚質裝飾,通過浮雕的方式刻畫吉祥紋樣、吉祥文字等內容,規格較高的民居建筑屋脊畫牌兩邊還飾以泥灰裝飾浮雕紋樣,從而豐富了屋脊裝飾樣式。畫牌裝飾表現出民居主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多出現戲曲人物等傳統吉祥紋樣,此類裝飾較少體現海洋要素,而是更多地選用與中原地區相一致的耳熟能詳題材,從這一建筑裝飾細節上可以看出南通地域文化的多元化以及包容性,體現出南通地區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的寬容度。
2.瓦當
瓦當作為傳統建筑屋頂必不可少的部分,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能勾勒出建筑屋面的輪廓。我國歷史上關于瓦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其功能主要是用于配合屋頂的排水,其材質有磚材、琉璃等,瓦當的立面可用于裝飾紋樣的表現,我國歷代的瓦當樣式較多,有飾以文字、動物、植物等造型。南通地區傳統建筑瓦當以如意形為主,常被當地人稱為“貓兒頭”,有飾以吉祥紋樣,比如祥云紋、稻穗紋等,還有飾以吉祥文字,比如福、壽等,也有飾以動物紋樣,比如神獸、四靈等。通過瓦當裝飾,不難看出,南通傳統建筑裝飾題材的多樣和手法的自由等特點,筆者在走訪調研時發現了不少裝飾以五角星的瓦當,通過與原住民的交流,了解到這一類飾以五角星的瓦當是建國后制造,反映出南通傳統建筑裝飾與時俱進的一面。
(二)墻柱面裝飾
1.墻面裝飾
南通地區傳統民居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因此建筑墻體材料多為磚材,內墻也有使用木材筑墻的案例。在外墻部分,有以磚材砌筑排列樣式為裝飾,結合墻面邊緣處的磚質裝飾線條,形成完整的墻面磚質裝飾。此類裝飾常見于明代至清代時期的建筑中,至民國時期,由于大量中西合璧樣式建筑的出現,墻面裝飾以及陰角、陽角等部位的裝飾線條開始帶有西方建筑的要素。
2.柱面裝飾
與我國傳統建筑的基本要素一樣,南通傳統建筑中的柱體也分梁柱、金柱、廊柱、童柱等,木材是制作傳統建筑柱體最常見的材料,其可塑性高,在裝飾部分可通過雕刻、彩繪的等方法來表現。用木材制作的柱體,與地面接觸的部分通常使用石質柱礎,用于防止木質柱體受潮,可有效延長柱子的使用壽命。石質柱礎位于柱子的下面,其樣式有圓有方,與柱子的造型呼應,較為講究的建筑中,其柱礎也是建筑裝飾的重要元素,有鼓形、覆盤形等,偶見適度雕刻裝飾。
(三)門窗裝飾
1.門飾
我國傳統建筑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門的設置也體現出該建筑的規格和等級,一般情況下,傳統的門有殿堂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等。在南通地區,常見的民居入戶門為蠻子門和如意門,位于寺街街區石橋頭袁氏古宅三座門堂中的一座為目前在南通地區發現唯一的金柱大門,該處大門為南通地區等級最高的民居入戶門,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
蠻子門具有豐富的層次感,結合多級石質臺階、門檐,其整體效果較為莊嚴。其木門上偶有飾以彩繪門神、對聯等,也有飾以護門釘,用以提高木門的牢固度。與蠻子門相比,如意門就簡單了很多,一般情況下,如意門直接設置于建筑外墻上,不設有門堂,尺度上也較蠻子門小,其等級不及蠻子門,但更趨向實用。如意門簡潔內斂,有時在門角處飾以雀替,突顯南通傳統建筑適度裝飾的特征。至民國期間,南通地區有很多中西合璧樣式的門臉均是由蠻子門或如意門為基礎改造而來。
室內門飾是傳統建筑樣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走訪了南通明清兩代傳統建筑,由于該時期還沒有玻璃材料在建筑中使用,所以清中期以前的建筑門飾較為單一,以木質方格樣式為主,門窗鏤空處填充云母片,因此木質方格尺寸較小,至晚清民國時期,由于玻璃材質的傳入,門的樣式得以多樣的變化,其中最典型的民國門飾為反棱形拼花。(圖2)
2.窗飾
明清兩代,南通傳統民居建筑中的窗飾與門飾類似,在筆者的走訪調研中發現,現存不多的明代南通傳統民居建筑的尺度較清代的建筑顯得大很多,有下推式開啟方式等與近現代建筑窗飾不一樣的方面。
可以說由于玻璃的出現與運用,豐富了建筑門窗的樣式。南通地區現存歷史民居建筑中最早的玻璃由德國進口,出現了當時極為罕見的雕花玻璃、彩色玻璃等,使其門窗裝飾過渡到中西合璧樣式,例如武勝巷徐庚起故居的玻璃門窗裝飾。
(四)地面、臺階、欄桿及其它裝飾
傳統建筑中的地面鋪裝分室內與室外兩個部分,南通傳統民居建筑在地面鋪裝部分擁有豐富的樣式,展現出符合南通這一方水土的建筑特色。一般情況下,南通地區大多數傳統建筑均為就地取材建造,室外地面常見運用南通本地的五山石材料鋪裝,呈紅褐色,由于該石材可塑性不強,因此,五山石鋪地效果較為隨意,也有運用青磚鋪地的案例,青磚鋪地擁有整齊、美觀等優點,且可以拼裝出席紋、錦紋、十字紋等樣式,成為南通地區傳統民居建筑院落天井最常見的地面鋪裝材質。(圖3)
傳統建筑室內地面鋪裝常見木質地板裝飾,其木質地板尺寸較大,由龍骨架空,一般情況下,保留其木材本身的機理和色彩效果,通常情況下選用杉木不易變形,且南通地區并不稀缺杉木資源,適合選用制作地板。
臺階是南通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南通地勢低洼,為滿足防水、排水等需求,建筑的地基將適當增高,使得南通傳統民居建筑基本都設有臺階。南通本地人稱堂屋臺階為階沿,以條石搭建,清代之前的多以青石搭建,清代開始,南通民居臺階多以大型麻石搭建,一般為兩至三級臺階,堂屋臺階下接天井,上接廊檐,在裝飾上,主要通過天井、廊檐的材質與石材臺階的對比,產生材質襯托、疏密變化、邊角收邊等手法,提升整體空間的效果。
欄桿為樓梯的配套設施,常出現在樓房中,明清時期,南通地區罕見樓房,至清末,隨著中西合璧建筑在南通的興起,兩三層的樓房漸漸出現在南通,因此也出現了很多樣式的木質欄桿以及鐵藝欄桿。如濠南別業中的木質欄桿和葫外樓中的鐵藝欄桿等,都呈現出西方建筑的樣式要素,具有較強的裝飾性。
二、南通傳統建筑裝飾題材
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裝飾紋樣,提倡儒家禮教的表現,通過裝飾紋樣的講述,教化民眾,在題材的選用上,推崇五常、五福等。南通地區傳統民居建筑裝飾也通過吉祥文字、吉祥圖案、傳說故事等題材表現出儒家禮教思想的影響。
(一)吉祥文字
中國文字通過書法藝術展現出其獨特的美感。在南通傳統民居建筑中,有運用文字藝術,結合吉祥寓意,通過木質、石質、磚質等材質的雕刻,表現出極具中國文化特質的裝飾,在文字的字體方面,有楷書、篆書等,豐富了吉祥文字裝飾的多樣性。(圖4)
(二)吉祥圖案
吉祥圖案題材較廣,有清供蔬果、飛禽瑞獸、纏枝花卉等具象紋樣,也有菱花紋、夔式紋、拐子紋、萬字紋等抽象紋樣。民國時期,受西式紋樣的影響,在建筑裝飾圖案中融入了幾何紋樣,整體呈現出簡單化的發展趨勢。(圖5)
(三)傳說故事
傳說故事具有生動的描述性,造型直觀,表現力強,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裝飾題材,通過故事的情節描述,營造出親民的居住情境。(圖6)
三、南通傳統建筑裝飾發展
(一)明代民居建筑裝飾
通過對南通地區現存的幾處明代民居建筑裝飾調研,筆者注意到明代建筑裝飾與建筑構件緊密結合,比如梁柱的裝飾,通過五架梁、抱頭梁等造型的勾勒,呈現出適度裝飾的效果。在建筑的開間、材料的選用方面,明代建筑較清代建筑略大一些,位于馮旗桿巷的明代民居建筑中也有運用較高規格建筑中才出現的斗拱結構進行裝飾,顯示出建筑的結構美。
(二)清代民居建設裝飾
清代民居建筑在南通老城區保存較多,尤其是晚清時期的建筑,這一時期的建筑裝飾受外界風格傳入的影響,在保留南通本土建筑格局的前提下,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其中有來自安徽、浙江等地的移民,在通經商,修筑宅院,帶來了當地的建筑裝飾風格,位于南通市端平橋西首的張得記綢布莊及張樹源故居最為典型,其建筑融入了大量徽派建筑中木雕的裝飾特征。
這一時期的建筑是處于傳統樣式發展至中西合璧樣式轉型期,同時又受周邊地區吳文化、淮揚文化等影響,基于本地材料的局限性,出現的裝飾進一步簡化,注重實用。
(三)民國民居建設裝飾
民國時期,由于張謇實業救國的經營,南通較早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建筑裝飾方面,西方樣式成了當時的風尚。除了南通建筑師孫支廈設計的眾多中西合璧風格的大型建筑以外,民間也有不少建筑也轉型運用西式元素進行裝飾,集中體現在入戶門臉的樣式上,俗稱洋門臉,原桃塢路一帶出現了石庫門建筑裝飾,現已不存。
(四)南通傳統建筑裝飾樣式變化分析
現存于南通的傳統建筑基本為明代、清代、民國等時期所建,也有少量宗廟建筑始建于唐宋時期,經過歷代修繕,未保留唐宋時期的建筑原貌,本次研究聚焦自明代以來的南通傳統民居建筑,其裝飾樣式發展呈現出由繁至簡、由大到小、從具象到抽象的面貌,在裝飾部位方面,從建筑構件裝飾到純裝飾部件的出現,是建造工藝不斷完善的結果,也是南通地區居民審美變化的真實寫照。
四、南通傳統建筑裝飾基因的當代傳承
回顧南通地區傳統建筑裝飾,其豐富的資源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通過對其內容的梳理、歸納、分析、傳承,將有助于弘揚南通地方文化,續寫南通地方建筑發展篇章。
(一)材料傳承
當代建筑與傳統建筑在結構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當代建筑以框架結構、鋼結構等建筑結構為主,南通傳統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在建筑材料的當代傳承及運用方面,適度融入南通傳統建筑材料裝飾,通過材質與樣式表現出宏觀建筑表情,選用本地傳統建筑材料,傳承發展具有濃郁南通地方特色的傳統建筑。
(二)工藝傳承
為適應當代建筑建設的需求,傳統材料與制作工藝在完善自身技術要求的同時,應與當代工藝融合,比如傳統磚雕與當代干掛工藝結合等、漏窗工藝與型材工藝相結合等,通過不斷的探索,優化傳統工藝的不利因素,使傳統材料當代傳承的同時,相關的材料制作工藝也得到相應的傳承,工藝的提升有助于傳統建筑的當代運用。
(三)風格及樣式傳承
在當代城市建筑發展進程中,建筑作為城市的表情之一,出現了不少千城一面的案例,缺乏地方傳統元素的表現,建設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城市不僅需要保護好歷史遺存,還有積極探討城市文脈、建筑風格、裝飾樣式等,為新興地方建筑風格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南通做出了不少探索,例如環濠河景觀橋梁的設計,充分考慮到濠河周邊較多中西合璧建筑的城市環境,在和平橋、友誼橋、南公園橋、人民公園橋等橋梁的設計時,延續中西合璧設計風格,在樣式方面,綜合運用銅藝、石材等表現傳統的設計要素,又通過干掛工藝安裝,符合當代建筑工藝要求,最大程度地將傳統風格與樣式進行當代傳承,塑造了符合南通特征的城市表情。傳統建筑風格與樣式的傳承,是弘揚傳統文化,發掘地方特色的重要歷史任務,意義重大且任重而道遠。
五、結語
本文以南通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為研究對象,就明代、清代及民國時期建筑裝飾進行了分區域分析,梳理部分南通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特征,歸納其裝飾樣式的變化規律,并聯系當代建筑,探討傳統建筑樣式當代傳承方法。通過案例分析,旨在探索地方傳統建筑傳承與保護方面提出設計思路,由于基礎資料和篇幅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本文提出的設計觀點,將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斷完善,為南通地區傳統建筑裝飾傳承與保護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過偉敏,羅晶.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6-144.
[2]過偉敏,劉佳.鎮江近代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128-169.
[3]過偉敏,王筱倩.揚州老城區民居建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71-102.
[4]過偉敏.建筑藝術遺產保護與利用[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6.
[5]崔華春. 蘇南地區明末至民國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研究[D].江南大學設計學院,2017.
作者單位: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