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松
實現財政高質量發展,對促進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起著基礎性和支柱性作用。黨的十九大以來,全省財政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樹立“財”自覺服從服務于“政”的意識,提高戰略、辯證、創新、法治、底線五種思維能力,以目標為引領、以問題為導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圍繞“三大攻堅戰、四個著力點、五個提升項”,增強財政有效供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建設收入質量更好、支出績效更優、統籌能力更強、保障力度更高、體制機制更完善、風險防控更有效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財政,為跨越式發展做好財政保障服務工作。面對必須交出新時代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合格答卷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全省各級財政干部職工必須在“忠、能、實”上狠下功夫,強化忠誠意識、提升能力水平、培養求實精神,以鐵的決心、鐵的意志、鐵的手段、鐵的作風,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大力踐行“跨越發展爭創一流,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精神,全力開創新時代云南財政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全力以赴做好財政服務和保障云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各項工作。
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精準施策支持打好脫貧攻堅第一場硬仗。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以深度貧困地區為重點,積極利用好“三區三州”政策支持機遇,努力爭取中央財政更大的支持,不斷增加省級財政投入,建立涉農資金省級源頭整合機制,引導和鼓勵金融和社會資本增加扶貧投入,統籌使用對口幫扶資金,形成扶貧資金投入合力。強化財政扶貧資金監管,對扶貧資金各類問題進行綜合治理,建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全程在線監管平臺,確保扶貧資金規范、安全、高效使用。
綜合施策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堅持“量力而行、風險可控”原則,處理好舉債與發展、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系,嚴格實行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和預算管理,設置政府債務“天花板”,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督促積極化解債務存量。建立化債目標責任制,健全風險化解獎懲機制,對政府性債務“借、用、管、還”全過程進行監管,堅持“誰使用、誰償還”,違規問題終身問責。
統籌施策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圍繞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建設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目標,支持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大對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和六大水系保護治理支持力度,嚴守生態保護底線;研究制定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財稅支持政策,探索污染防治的財政支持政策新機制,做好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推進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相統一。
聚焦四個著力點,支持全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著力推動全省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統籌做好“三去一降一補”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推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優勢。集中力量培育新動能,支持打造三張“綠色牌”和“一部手機游云南”建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聚合力量,研究出臺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政策,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統籌研究對外開放財稅支持政策,推動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
著力提高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保障能力。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五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更加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實施全省27個深度貧困縣50戶以上不搬遷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工程。強化水利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省級水利投融資體制改革,支持電力能源建設。充分運用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促進信息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項目支撐,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著力促進創新型云南建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放大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業投資基金使用效益,支持“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財政科技管理改革,強化績效評價管理,加強科技管理協同創新,實施先建后補,推進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拓展民營企業及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規模、降低綜合融資成本,推進“雙創”向縱深發展。
著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支持教育優先發展,鞏固落實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做好對88個貧困縣的“全面改薄”工作。完善幼兒園、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投入機制,提升教育整體發展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支持就業政策,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40元,加大支持就業創業力度,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多渠道創業就業。圍繞“健康云南”建設,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5元,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財政促進文化繁榮政策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促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
強化五個提升項,促進財政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提升財政運行質量。優化財政收入結構,強化收入質量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升財政支出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以績效為導向的財政管理機制,打破既得利益固化的藩籬,集中財力辦大事。健全資金籌措機制,創新財政投入方式,更多更好地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發展。強化財政支出監管,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在全省高質量跨越發展的大局中謀劃財政支出安排。
提升財稅政策體系效用。正確處理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關系,把財政工作立足點轉到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統一規范各項財稅政策,提高財稅政策“溢出”效應,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杠桿效應,精準施策努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提升財政公共性普惠性。托住基本民生保障的底,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穩定可持續地增加財政對公共產品的投入,提高精準性、注重有效性,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提升財稅體制改革成效。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盡早落地生根、盡早釋放紅利,建立健全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省對下財政關系,加快形成省與各地合理的財力分配格局。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深化稅收制度改革,理順稅費關系,建立穩定、可持續的地方稅收體系。
提升黨建工作與財政工作有機融合。筑牢“四個意識”,樹立“財”服從服務“政”的意識,把黨建工作與財政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以財政工作檢驗黨建工作成效。在全省財政系統拓展黨建工作與財政工作有機融合的深度和廣度,確保各項財政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