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姣
[摘要]“聽寫”最早期是由《英語語言教學雜志》提出的,當時被稱為“自然聽寫”,主要側重于在大學語法課堂上進行的“語法聽寫”。它是一種極其有效的訓練方式,學生通過直接接觸語言,在轉化重組過程中,達到正確使用語法框架的目的。后期多位學者對此進行了補充,他們認為這種教學法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意識,增加他們的語言基礎。慢慢地,“聽寫”逐漸成為英語課堂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模式。課堂聽寫作為常見的英語教學手段,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學生抱怨學到的東西易忘難記,付出的時間與收獲不成比例;教師反映學生不夠用功,馬馬虎虎不認真導致成績提升緩慢。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了解課堂聽寫的實質、模式,探討其中的利弊,從而發現聽寫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使課堂聽寫更具有效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課堂聽寫;單詞拼寫;詞匯量;理解記憶
“聽寫”,顧名思義,就是通過“聽”得到信息,然后以“寫”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完成信息的傳遞。“課堂聽寫”就是在課堂上進行的“聽”“寫”轉換訓練。課堂聽寫是廣大英語教師普遍采用的一種任務型教學法,它以學生和語言為主體,旨在同一時間訓練學生的聽說技能,考量學生的詞匯量、拼寫、句法、聽力能力,同時提高其拼寫、閱讀、寫作等多種能力。
一、常見的英語聽寫模式
1.教師說漢語,學生寫英語
這是課堂聽寫中最常見的也是操作最簡單的一種方式,其優點是簡單、高效、省時、省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快速檢驗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操作中,既不必提前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也不用大量占用學生課堂時間。利用課前幾分鐘,每個學生準備半張或一張紙,聽寫幾個單詞或短語。聽寫過程中,教師說漢語,不用擔心學生聽不懂會影響聽寫成績,還能鍛煉學生的漢譯英能力。學生不用擔心自己的聽力水平與發音水平,只要認真看書多寫幾遍就能極好地完成任務,得到不錯的分數,學習方式和母語沒有分別,學生也很滿意。不足之處在于有些“只”會背單詞的學生,得到了極高的課堂聽寫成績,成為備受矚目的“優等生”,但往往遇到考試就會發現成績很不理想,會寫不會用,慢慢出現無法靈活運用所學英語知識的問題。
2.教師說英語,學生寫英文
這種聽寫方式不太受一些追求效率的教師歡迎,也不太受不擅長“聽”的學生歡迎。聽寫時,教師的語速要合適,語意要清晰;學生的聽力能力要達標,不會由音轉形的學生還要在大腦里快速進行英語-漢語-英語的轉換。相對而言,這種聽寫效果要好一些。但是學生很容易只會寫英語,而疏于掌握單詞的漢語意思,影響學習效果。
3.單詞、短語和句子孤立聽寫,沒有關聯
這種聽寫方式可以檢驗學生的單詞拼寫能力、短語組合能力和句子記憶能力。但是很多學生只會寫固定的單詞、短語和句子。一旦結合語境發生變化,他們就會不知所措,表現得如同初學者。這種方式不能體現學生具體的應用能力。學生會認為單詞就是單詞,短語就是短語,句子就是固定的句子,彼此獨立,毫無關聯。而事實上,語言的每一個要點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因為這種關聯性,語言才有了千變萬化的可能性。長此以往,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習的興趣,失去進步的信心。
二、注意聽寫的細節
要讓課堂聽寫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新時代發揮更大的作用,需要教師更注意細節。
1.有的放矢,有備無患
在學習過程中,有些教師要求學生熟練掌握英語教材中出現的所有單詞。這其實并不符合課標要求,同時也加重了學生的負擔。課堂聽寫應該以新課標中的重點詞句為主,既達到考察的目的,也減輕學生的負擔。
按照詞匯使用頻率和難易程度,我們習慣將單詞分為兩會、三會和四會單詞。兩會單詞,指的就是只要求看到單詞的英語形式能明白漢語意思而不需要說出詞性的單詞;三會單詞指的是要求學生會讀、會聽、能說出詞義和詞性的單詞;四會單詞是要求學生讀得清、聽得明白、拼得正確,還要能準確說出詞義和詞性的單詞。兩會和三會單詞,沒有必要逢聽必考;四會單詞出現的頻率高,使用范圍廣,記憶難度大,是檢測的重點。了解了單詞的目標要求,有助于教師有的放矢地教,學生有備無患的學,進而分層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2.控制時間,調整內容
教師在設定課堂聽寫時間和內容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生的遺忘規律。前一天所學的單詞短語句式,自然是聽寫的重點,但又不能忽視語言積累,如果每次僅僅聽寫前一次所學,學生很容易學一課忘一課,這不足以支撐他們語言能力的提升。想要達到積累的效果,需要定期定時對之前的知識進行聽寫、復習,需要教師把握好聽寫內容新舊搭配的“度”。
聽寫的時間也非常重要。一天之際在于晨,清晨是記憶力最佳的時候,早課晨讀時聽寫會讓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自信。每次聽寫的時間也不能太長,畢竟課堂聽寫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課堂的一個組成部分。較長時間的聽寫會耽誤正常的教學進度,冗長而拖沓的任務讓學生疲憊厭煩,影響聽寫反饋效果,甚至影響學生接受新知識,本末倒置,得不償失。如果所學內容很特殊,那么就特殊對待。除此之外,聽寫時間的另一個決定因素就是課堂聽寫在一堂課中所起的作用。新課講授中,課堂聽寫能夠引導學生溫故知新,關鍵是要知新,聽寫環節不要超過五分鐘;復習課上,聽寫是一種測試的手段,它就像過濾網一樣,幫助學生分辨出哪些是已經完全掌握的,哪些屬于半生不熟的,哪些知識完全沒記住必須加深記憶甚至重新學習,有助于學生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提高課堂效率。因此,課堂聽寫時間可以適當延長。
3.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任何一種事物的發展,任何一種能力的提升,任何一種知識的積累都是從點點滴滴開始的,日積月累,由易入難,由淺入深。積沙成塔,集腋成裘就是這樣的道理。一次就想把所有學過的知識聽寫一遍,是不現實的。學生循序漸進,在不斷進步中得到表楊與贊賞,在不斷努力中獲取信心與成就感。同時,教師更要循序漸進。它一方面是指聽寫難度的循序漸進。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語言能力,詞匯等聽寫內容的呈現要由簡到繁,由常用常見、好讀好寫的日常詞句到特定用法難讀難寫的專業詞句,要讓學生從這種積累中學習了解英語構詞的特點,這會幫助他們更容易記住單詞,慢慢形成適合自己的記憶學習方式。單詞聽寫還可以和構詞法相結合,比如派生法,教師聽寫一個詞,讓學生延展到相關詞,發散思維。另一方面是指聽寫內容的循序漸進,即由詞到短語,短語構造句子。一味地只堅持聽寫單詞或者短語對于教師來說降低了評閱難度,減輕了工作壓力,壓縮了相對工作時間,卻不利于學生的提升。聽寫的內容應該從單詞漸進成短語,然后短語發展成句子。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同時要注意,英語和漢語的句式結構是不同的。句子的聽寫可以說是初級英語教學“循序漸進”過程中最難的一部分,也是不可回避的一部分。
課堂聽寫的循序漸進也應該體現在聽寫方式上。最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說漢語,學生寫英語,給初學者適應的空間;隨著能力的提升,教師開始說英語,加快速度,減少重復的次數,讓學生的理解、句法、時態、拼寫、綜合能力都得到檢驗。
4.廣泛的“批”,積極的“改”
無論何種形式、何種內容的聽寫都只是完成了訓練的一半,另一半就是要求教師及時“批”,要求學生及時“改”。
先說“批”。大多數時候,教師都會選擇自己親自批;當教師教學任務過多或較忙的時候,課堂聽寫的結果無法及時反饋給學生,耽誤了學生糾正錯誤的時機。這個時候,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參與批改課堂聽寫,增加學生對聽寫內容的熟悉程度,借鑒其他人的問題反省自己,鍛煉評卷學生的反應能力,從而使教師從繁重的作業中脫身,有更多時間研究教學內容,精化教學設計然后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學習。當然,在學生自己批改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監督把關作用,在學生批改過程中隨時提供幫助。如采用同桌互評的模式,也可以由教師批改一部分,然后讓學生參照批改。在學生完成批改任務后,教師要快速復查,認真歸納,及時掌握出現的問題并給予糾正。在修改中,學生要有針對地修改,做到及時而準確,查缺補漏。“改”并不是只屬于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要及時和學生溝通,檢查學生的修改,防止有些學生越改越錯。之后,教師還要根據情況進行二次聽寫。
總之,英語聽寫的內容很寬泛,聽寫的形式也靈活多樣。不管內容和形式如何,都是為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鞏固所學的英語基礎知識服務的。因此,教師要重視聽寫訓練,關注細節,最終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力.中國語法理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2]張佚群.激活英語聽寫[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6,(09).
[3]張慶.初中英語聽寫新策略[J].英語周報,2010,(12).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