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蓉
[摘要]課堂教學是動態的過程,常常會有一些“意外”旁逸斜出,有時老師們不敢直面,導致許多“錯誤”資源不知不覺地被無情地“揮霍”。只有鎖定這些“錯誤”資源,運用教學機智巧妙化解,才會使我們的教學熠熠生輝。教師可以從設“錯”糾“錯”、將“錯”就“錯”、容“錯”用“錯”、辨“錯”議“錯”這四個方面入手,使得“糾錯”增值,并通過對“錯誤”的深度解讀,制定成熟化數學教學策略,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巧用;“錯誤”資源;有效生成
華應龍老師曾說過:“正確,可能只是一種模仿,而錯誤卻可能引發創新。”面對課堂上的“錯誤”資源,教師要有一雙慧眼,不回避,善于捕捉和巧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高效。那么,如何挖掘“錯誤”的潛在資源,使得課堂煥發生命力呢?本文著重通過幾則案例談談這一方面的見解。
一、設“錯”糾“錯”,欲擒故縱
教學中如何做到未雨綢繆,有效把控課堂,這是錯誤資源有效利用的關鍵。因此,教師課前要根據學情,高屋建瓴,充分挖掘錯誤中潛在的智力因素,采用欲擒故縱的策略,既讓學生陷入錯誤的迷茫,又讓學生不慌不忙地抽身而出,從而對數學問題作深入的思考。
比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集合”時,一老師精心編織這樣一個美麗的“錯誤”網。教學伊始以“咱學校興趣小組的活動可謂豐富多彩,咱們班將有9人參加合唱隊,有8人參加足球隊,根據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來揭開序幕,學生輕而易舉地提出問題,并算出合唱隊和足球隊一共有17人。緊接著老師不緊不慢,課件補充出示參加合唱隊和足球隊同學的名單,跟進提問:參加兩個隊的有17人?學生慣性地回答:“17人。”此“錯誤”正是老師所期待的,老師看看全班,淡淡一問:仔細瞧瞧這兩隊的名單,你還確定有17人?此時學生都睜大眼睛,盯著屏幕發現有些同學重復了,也就是有些同學兩隊都參加。此時老師順水推舟:那么,你們還認為是17人嗎?這時答案不一:14人,15人,16人,17人。老師再次追問: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答案呢?要確切知道這兩隊共有多少人,關鍵要從哪入手?思考片刻后學生發現:關鍵要找出重復的。接下來學生拿出學習單,很快就找出兩隊都參加的有3人。教學就這樣由此鋪開,教師很順利地引出集合和韋恩圖,并借助數形多方面展示方法,列出算式8+9-3,6+3+5,8-3+9,9-3+8,得出14人。本節課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使學生進一步認清集合的意義,建立了集合的數學模型,從而突破了學生的學習難點。
案例中,教師預設有方,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就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來激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以“參加這兩個隊的有17人”這個問題為切入點,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
二、將“錯”就“錯”,請君入甕
錯誤是把“雙刃劍”,就看老師們能否持好劍,舞出別樣的精彩。有時將“錯”就“錯”,大膽地暴露認知障礙,再請君入甕,讓學生自己撥開迷霧,把最本質的事情做實,那么,我們的課堂就不會陷入迷茫之中,而是別有洞天。
比如,教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邊的關系”一課的拓展部分,老師提供兩根小棒(9厘米和15厘米),問:要圍成一個三角形,第三根小棒可以是多長?一學生大叫起來:“大于6厘米的都行。”隨即,大部分學生點頭贊同,因為最長邊是15厘米,只有大于6厘米才能使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學生分析得頭頭是道,自信滿滿。老師故意不語,眼睛一亮,“錯誤”就在眼前,何不“順水推舟”?老師故意拖長聲音說:“對啊,既然要大于6,那可以是20、25、30 ……” 大部分學生贊同,個別學生雖有想法卻說不出所以然,很明顯學生已掉進老師設置的陷阱里。可糾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把思考的舞臺交給學生。學生由此展開思辯,一學生說:“老師,我們上當了!現在第三根已不是短邊了,由短邊變長邊了,如 9+15<25。”另一學生馬上調整思路補充:“不能無限大,一旦變成長邊,最長不能超過24厘米,即第三根木條應大于6厘米且小于24厘米。”最后學生們達成共識,也從中感受到第三邊的變化區間和極限趨勢,體驗到數學的美妙。
案例中,面對學生課堂上生成的錯誤,老師故意使學生誤入“歧途”,等待學生自投羅網,同時堅持一條策略:緩說破,繼而請君入甕。設局讓學生將錯就錯,讓學生去經歷、去發現,引發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次梳理,使得易混、難理解的知識得到巧妙化解,形成系統。
三、容“錯”用“錯”,拋磚引玉
英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在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有一顆寬容之心,學會容納錯誤,還要對其加以妙用。
例如,在學習完“乘法分配律”之后,我出示練習103×12,要求學生應用簡便方法來計算。有一學生上臺板演出現了這樣錯誤:103×12=(100+3)×12=100×12+3。這位學生還沒做完,其余學生大喊:“老師,他做錯了!”都迫不及待地要上臺補充。臺上的孩子緊張地轉過頭,無助、尷尬地看著老師。面對學生的錯誤,我暗暗思忖:乘法分配律一直是乘法運算定律的“短板”,這位同學的錯誤是學生容易出現的常態錯誤,回想過去多次打壓糾正,多次圍、追、堵、截,效果不大,還是有個別學生陷入解題誤區,此時,若是光指責批評肯定讓學生反感。我轉念一想:何不對學生寬容,接納這一錯誤,也許別有一番洞天。于是,我靠近這個孩子,拍拍他肩膀,說:“不著急,老師相信你能行,你會自己解決的……”此時全班同學心照不宣,知道老師的寬容,讀懂老師在等待,于是視線不約而同地投到了那位同學身上。這時他就像吃了定心丸,不再那般無助,而是迅速回頭面對黑板題目思考片刻,緊接著他自信滿滿、面帶微笑地說:“老師,我忘記了12也要同3相乘,不然對3來說也太偏心。” “好一個太偏心!” 形象幽默,讓人耳目一新。我暗喜,感謝這位同學,正是這一“偏心”直指錯誤癥結,排除信息干擾,也道出解題的“盲區”。為此,我抓住契機,馬上組織學生進行強化練習,掌握解題訣竅。課后,我慶幸自己的等待讓課堂收獲成功。
看來,寬容學生的錯誤,利用課堂上的錯誤資源,及時調整跟進教學流程,能幫助學生超越自己,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四、辨“錯”議“錯,反客為主
“錯誤”的出現有時具有偶然性,不請自來,老師要練就一雙慧眼,引導學生大膽辨錯,多角度進行議錯,使不同思路噴涌而出,讓課堂更真實、更有深度。
例如,五年級上冊“有余數的小數除法”中一道練習:每套童裝用布2.3米 ,60米可以做多少套?還剩多少米?學生不費吹灰之力算出26套,大部分學生一致認同還剩“2米”。此題看似尋常,大部分學生都會不自覺地掉進設計的“陷阱”里,這時老師要不緊不慢,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判斷答案的可行性。經過一番思辯,學生很快意識到“此路不通”,教師追問:“你是怎樣發現的?”學生多渠道展示判斷錯誤的方法:(1)根據商不變的規律,我們只知道商不變,余數也會隨著變化,說明填“2”是錯誤的;(2)驗算:2.3×26+0.02≠60,說明填“2”是錯誤的。緊接著,我再讓學生交流、討論如何得出正確的余數。經過一番思考爭辯,答案很快浮出水面,學生自然明白了該如何解決問題。
案例中,我沒有讓“錯誤”溜走,而是采用反守為攻、反客為主的策略,把學生的觀點拋給其他學生,聆聽他們對此觀點的看法,達到自主建構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的目的。
錯誤是一種美麗,也是一種成功,課堂正是因為有了“錯誤”才變得鮮活。我們要巧妙處理動態生成的“錯誤”資源,融化認知的難點與冰點,達成構建良好數學認知結構的目標,使得課堂教學更和諧,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和期待的!
參考文獻:
[1]楊敏.動態生成,收獲精彩[J].小學數學教育,2008,(12).
[2]高枝國.從錯誤中挖掘有益的教學資源[J].小學數學教育,2008,(12).
[3]陳引子.化“課堂意外”為“教學契機”[J].小學數學教育,2009,(6).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