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帥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故鄉》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重點剖析《故鄉》背后的精神世界。
關鍵詞:記憶和現實;理性的思考;感性的烏托邦
一、我眼中的魯迅
作為一名學生,自然很早就知道了魯迅,一位偉大的文學家、革命戰士。他的文章時常出現在課本上,課本上的文章自然都是節選,小說又占了大半。有《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孔乙己》、《祥林嫂》……那時候很不明白,為什么他既有一個文學家的身份,何以將他的革命戰士形象看得更重。后來漸漸知曉了魯迅對國人失望,棄醫從文,力求喚醒沉淪國民的事跡。仿佛魯迅在政治上的作用更大,是一面旗幟,是“最硬的脊梁”。因此魯迅在我的感官里并不是一位文學家了,而是一個政治符號,這個符號偉岸、光耀。一提起魯迅這個名字,便想到那一張黑白照片:如刀刻的眉毛,堅毅的眼光,凌厲的一字胡,天生的戰士模樣,革命氣質。
魯迅只能是孤獨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與之并肩。作為普通人,想要靠近也要付出巨大努力,更不用說讀懂了。我的文學素養很淺,至今沒有看過魯迅的雜文,所記得的,也只有課文里的內容。在這么一個水平上,對于魯迅的《故鄉》,只能看到幾分便說幾分。
另外,這里對題目中的“精神自覺”概念做一個小小的說明。精神自覺意為精神世界的自我覺醒,這也是我將在最后對文本及魯迅先生精神世界進行剖析的一個角度。
二、記憶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
沒有矛盾的文章總不會是好文章。只有矛盾才會讓故事有趣,讓作者的功力著處發揮,讓讀者看得津津有味。
《故鄉》的一個大矛盾是過去與現在的矛盾。文章開頭便說“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地理的遙遠、時間的久長讓接下來的一切矛盾有了巨大的發揮空間。
開頭的這句話不光使得矛盾合理,而且給讀者提供了真實殘酷的時間隔膜和空間隔膜。像沉重飽滿的一道橫,落在白紙上,便生出許多故事。
接下來的幾段文字毫不放松,“蒼黃的天底下……蕭索的荒村……”結結實實地將蕭索、荒涼的氣氛鋪開,魯迅的文章都是黑白色,一如他的照片?!豆枢l》也是黑白色,黑得沉重、陰郁,白得寡淡、慘烈。
“我所記得得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濒斞傅男目珊萘?,斷然不肯將記憶的美好說出。記憶中的故鄉只有朦朧的美麗,而朦朧的美麗是虛無的,靠不住的。
“我”記憶中的故鄉與眼前現實的故鄉是撕裂的,但又不是全無關聯。像是土壤漸漸貧瘠,最終了無生機。因著“我”從土壤中汲取過養分,有了預期,知道若無人管理,養分被榨干后,它終究會變成這樣。“我”心中的美麗故鄉只是記憶的欺騙罷了。
現實的故鄉成了一片混沌的灰色,破敗的老屋和枯萎的雜草在其間茍延殘喘。漸漸貧瘠的土地必然使土地上的人深受其害。這一點,魯迅先一步將矛盾放在了“楊二嫂”身上。從“豆腐西施”到“細腳伶仃的圓規”,這是一個小小的美麗印象的破碎,是現實對記憶的一下刺激。這也是一個可怕的預示,魯迅將這個矛盾點放在回憶完閏土之后,預示著即將到來的大破碎。
與閏土的會面是全文的高潮,是摧枯拉朽的打破。“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朦朧的美麗記憶、破敗的老屋、故鄉的最后一絲希望,一切腐朽、僥幸、震驚……統統在這一聲“老爺”中死亡、埋葬。像是溺水的人,本以為眼前會有一條救生繩,結果是一根稻草。于是“我”沉了下去,讀者也沉了下去。
記憶的故鄉死于現實。
三、快樂的童年和失色的成年
從回憶可以看出,“我”的童年生活是優渥的,“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蔽镔|生活的優渥使得“我”有著一個相對快樂輕松的童年,甚至于快樂輕松得有點無聊。閏土便是童年生活的一大點綴,他的奇思妙想,不同于“我”身邊人的奇特經歷,像是一道流星,使“我”的童年不光快樂了,更是多彩了起來。
“啊,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边@大概是“我”的第一次懵懂的自覺,自覺得自己的眼界和精神都被困在小小的一隅。這自覺大概也是不幸的開始?;蛟S做一個大膽的猜測,閏土的出現在“我”的眼前打開了一扇向外探求的窗戶,正是閏土無意識的啟蒙讓“我”走出了高墻,走出了故鄉。
走出故鄉的“我”大概很不如意吧,父親的去世、家景的破敗,繼而是求職的艱辛、生活的困頓,這些都是顯見的。蹉跎異鄉的“我”漸漸認識到這時代污濁的空氣,了無希望的前景,先進的文明對這片大地來說似乎是一個奢望。沮喪、頹廢,和世人一般無二地在灰塵揚揚的世間困掙?!拔摇钡男乜谑怯幸豢跐釟獾模拔摇钡某赡晔鞘摹T谕馄炊嗄瓴艢w鄉,竟是為別他而來,這就更令人喪氣了。
在這里我想先做一個小小的討論,如果“我”的童年是困苦的、辛勞的,“我”是否會對故鄉這一概念懷有溫暖、朦朧的好感,是否會迫切地想要尋找一個可靠的精神寄托。還是會和鄉人一樣,不發自覺,沉淪世間。童年、故鄉大概是“我”的一個烏托邦,“我”將童年的歡樂無憂和故鄉這一溫暖的概念進行了融合,讓“我”焦慮的精神有一個不怎么可靠的寄托。
另一方面,“我”對閏土的多彩生活的羨慕其實是一種天真、幼稚的向往。這種奇特經歷的樂趣也許只有遠觀才能感覺得到,實際上閏土是早熟的,他早早品嘗到生活的艱難不易,他的種種奇特只是勞作生活的副產品。剝去朦朧多彩的外殼,閏土只是一個普通的、可憐的農民。
快樂童年的遠去,失意的事一件接著一件,因著“我”迫切的精神需要,“我”創造了這么一個夢幻的烏托邦來使自己不致于真正失色。然而建立在虛幻上的安慰終要被打破,童年必然無法挽回,成年也令人不想面對。
四、童年的英雄/成年的悲劇-閏土
終于要談到閏土,這一學生人群無比熟悉的人物。在同學中流傳著一個笑話:說魯迅在《故鄉》發表后遇見一個中年人,模樣憨厚,也是紫紅色的臉龐。他問魯迅:迅哥兒,還記得我是誰嗎?魯迅說:哦?你是閏土嗎?中年人微微一笑:不,我是猹。
這個笑話自然是荒誕無稽的,不過細細一想也是可悲的。猹都能變化成人,而閏土終于一直是閏土,他不會變,他的人生已經寫好,他只像個提線木偶一般受著命運的指使。
童年的閏土對于“我”來說是個真正的小英雄,他活潑有趣、身手矯健,他有無窮盡的奇思妙想,有令人艷羨的奇特經歷。魯迅賦予了閏土“奇”和“夢幻”的特點,閏土帶著“我”從院子里突圍,因而見識到了從未領略過的“奇”和“夢幻”。以至于過了三十余年,經歷世事變遷,“我”依舊清晰記得。“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畫面真是又奇又夢幻,這是一個英雄的畫面啊。
童年閏土形象的崩塌和成年閏土形象的塑立,魯迅先生只用了一句話“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這句子的力量之大,仿佛帶出了“轟”的一聲,驚散了紙墨。小英雄遠去了,像投石入湖,鏡碎夢醒。只留下一個飽受生活戲弄折磨的老人,這老人不光身體已是頹然的模樣,精神也已匍匐在塵土中,聲音中無時不體現出一股澀然和失措,甚于有一絲死氣了。這真是一個悲劇了,一個時代苦難的最普通的承受者,一個頹然了身體、屈服了精神的眾生的代表。曾經靠近的兩個人再也無法一起真正地談論,余留的只有客套。這客套真是可悲。
英雄已死,悲影重重。
五、失意之旅和精神自覺
不難看出,《故鄉》是魯迅精神矛盾的反映之作。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是對時代沉淪頹喪的無奈悲憤,是對文明芬芳的拳拳期盼。因著自己理性的判斷,便可知這種盼望是水中月、鏡中花,是些虛妄的念頭,但又因著感性的力量,始終不肯輕易失掉這絲念頭,也有如以前一樣的憧憬。這便十分的難能可貴了,像是譚嗣同明悟變法無望后依舊舍身就義。這一股明悟之后的仍不改初心的巨大勇氣,著實可畏、可嘆、可敬。
“我”的返鄉是一趟失意之旅。親手摧毀了自己精神烏托邦,認識到文明的光輝仍沒能在這片大地上鋪開,甚至眾生愈發渾噩,吸著這污濁的空氣,吐出來的氣息又為這天地再添污濁。然而,理性上的絕無希望卻反激起感性的期盼和生氣?!拔蚁耄何揖古c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的,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嗎……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p>
“我”的失意之旅打碎了理性的琉璃窗,卻留下了感性的孔明燈。
該來談談《故鄉》所體現的魯迅的精神自覺了。自覺大抵是天底下最難做到的一件事情,看到別人的無知易,覺察自己的虛妄難。我想,《故鄉》這一場失意之旅應是魯迅先生的一次精神自覺后的作品,徹底承認時局已難挽回,文明、革命、運動的成果無法惠及大眾,蕓蕓眾生依舊是一片灰色?!拔摇钡拿埽行缘钠谂?,理性的批判,希望和害怕,怯膽和勇氣,是掙扎的自由。對現實故鄉破敗、死氣毫不留情的描摹體現了絕大的勇氣,對未來愿景卑微期望的刻畫卻是如此膽怯。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毕壬蟮质窍胪?,若是吃到第六個包子才得飽,那也不要忘記有前五個包子的功勞,就不用計較自己是第幾個包子吧,接著吃下去,總會得飽的。
參考文獻:
[1] 張慧瑜 . 異鄉人與“少年故鄉”的位置-對魯迅《故鄉》的重讀 [J].粵海風,2009(05):60-65.
[2] 劉俐俐 . 永遠的故鄉與魯迅的返鄉之路-魯迅《故鄉》的文本分析 [J].中南大學學報,2006(01):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