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麗
摘要:哈麗特·門羅于1912年創辦了《詩刊》,毋庸置疑,《詩刊》為現代主義詩歌開啟了新篇章,使現代主義詩歌美有了新的標準。因此,哈麗特·門羅推動了現代主義的發展并且其所創辦的《詩刊》也成了審美現代性的寄居地,用現代派的創新抵御傳統,用現代派的先鋒精神抵御資產階級,以此揭示出哈麗特·門羅以及她所創辦的《詩刊》體現出的審美現代性特征。
關鍵詞:哈麗特·門羅;《詩刊》;審美現代性
作為《詩刊:一本詩文雜志》(以下簡稱《詩刊》)創始人的哈麗特·門羅在美國詩歌復興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詩刊》作為現代主義詩歌的陣地,作為“英美現代主義詩歌的生發搖籃”(董洪川,74)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的發展打開了一扇門。從1912年創辦《詩刊》伊始直至她去世,門羅發掘了諸多現代派詩人,包括 T.S.艾略特、華萊士·史蒂文斯、威廉·巴特勒·葉芝、D.H.勞倫斯等等。在此過程中,《詩刊》無不體現出審美現代性的特征,恰如卡林內斯庫所說,“美學現代性應該被理解成為一個包含三重辯證對立的危機觀念——對立于傳統;對立于資產階級文明(及其理性、功利、進步理想)的現代性;對立于它自身,因為它把自己設想為一種新的傳統”(卡林內斯庫17)。因此,本文試論《詩刊》的反傳統與反資產階級文明特征,亦即《詩刊》的美學現代性特征。
一、反抗傳統,立志求新
現代主義在二十世紀初成為了藝術領域發展趨向,與此同時美學現代性也呈現出它與傳統的決裂以及其奮勇向前的先鋒精神。“先鋒”這個明顯的軍事化用語恰如其分地指明了先鋒派“強烈的戰斗意識、對不遵從主義的頌揚,勇往直前的探索,以及在更一般的層面上對于時間與內在性必然戰勝傳統的確信不疑”(卡林內斯庫 103)。事實上,文學現代主義急切想要打破傳統的欲望,與先鋒派的精神不謀而合。卡林內斯庫在其《現代性五副面孔》中引用羅德里格斯對藝術家的看法,“將充任你們先鋒的是我們,藝術家;藝術的力量試最直接、最敏捷的”(111)。藝術家用自己的武器,傳播他們新的理念,用音樂、詩歌、小說、喜劇、繪畫等方式,發乎他們無窮的想象力,作為一種驅動力促進藝術的發展。而對哈麗特·門羅來時,《詩刊》就是她的武器,她在這樣的情況下,擺脫傳統的束縛,創辦一個屬于詩人獨有的《詩刊》,五十多個來自英美的詩人都收到了門羅的宣傳冊,在它的封面上,門羅陳述了她的創刊理念、收稿要求。其中的創刊原則,與傳統理念的對立清晰可見。《詩刊》明確規定,投稿者可以自由發揮,不受任何現有期刊的約束,不受任何風格、長度亦或是人物的局限,跳出當下詩歌創作的束縛,《詩刊》認為任何好的詩歌都可以被發表,門羅甚至還引用了惠特曼的一句話,“但凡大的詩人都得有出色的讀者”,。正因如此,《詩刊》才得以呈現出諸多偉大的詩作。
《詩刊》創辦之初,最早的回應來自于龐德,當時還居住在倫敦的他,與在歐洲的諸多詩人都有聯系,因此,龐德便成了門羅與海外詩人交往的中間者,門羅與龐德長達三年的信件往來,為《詩刊》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源。當然,其中也不乏龐德自己的詩作,“在地鐵站”就是其中之一,該詩作為意象派的典型佳作,高度符合龐德所制定的意象派三原則,“在地鐵站”打破傳統詩歌創作中華美的辭藻,從日常生活中擇取意象,簡單明了地刻畫出地鐵站的景象,并且還用一種新奇的比喻,將地鐵站里擁擠的人群與黑色枝丫上的花苞作對比,給人一種新奇、明了的視覺享受。
門羅在收到大量的詩作之后,采取的“開門”式選取政策,她認為現代派詩歌不應該從屬于任何一個門派或者群體,最好的詩歌應該是寫于當下,不拘泥于地點、人物,不刻意遵從某種原則或藝術形式。
二、與資產階級現代性博弈,掙脫理性的牢籠
卡林內斯庫認為在社會現代化,機器化,過度理性化的進程中必然會出現與審美現代性的博弈。也就是說,“作為西方文明史一個階段的現代性同作為美學概念的現代性之間發生了無法彌合的分裂”(卡林內斯庫,48),資產階級現代性崇尚進步的觀念,對科學的力量深信不疑,并且將理性和實用主義視作革命得以勝利的必要條件。而審美現代性,作為“科學技術進步、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帶來的全民經濟化的產物”(卡林內斯庫,48),意欲通過多樣化手段以及與眾不同的文化形式,表達出它對資產階級的否定和厭惡。《詩刊》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它的創世地——芝加哥,不就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新興都市,門羅的詩歌《康塔塔》和隨筆《芝加哥》都表現出她對芝加哥以及改造它的現代商業力量的著迷。在門羅看來,正是這樣變革的環境給《詩刊》提供了出路,使得《詩刊》敢于掙脫理性的牢籠,釋放現代主義詩歌的可能性。
門羅一直在找尋詩歌在現代的經濟文化中地位,《詩刊》的創辦在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說是門羅發起的一場運動,運動的起因是美國詩歌始終在歐洲文學的陰影下以及現代社會中物質、理性的蔓延,運動的目的就是打開美國現代主義詩歌的大門,讓美國有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不僅能夠在詩歌文學中有立足之地,而且能給現代主義詩歌注入新的力量。《詩刊》有兩個重要的方針政策,一是所有的作者都會收到相應的報酬,一是保證《詩刊》有絕對的版權。這樣一來,《詩刊》在這場詩歌革命中就不僅僅是一個慈善宣傳的公共刊物,而且更是20世紀現代主義詩歌的陣地,參與著并影響著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卡林內斯庫認為“現代性是一種精神冒險,詩人動身去探索邪惡的禁域,他理當發現并采摘危險的美麗的花”(卡林內斯庫,61)。《詩刊》的包羅萬象恰如一個冒險之旅,在這個過程中,它不斷地探索發現現代主義詩歌的真諦。《詩刊》參與了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各種運動,它囊括了自由詩體的探索,意象主義運動,藝術精英主義,讀者角色探討,美國文學身份問題以及地域寫作等等話題,Jayne E.Marek認為《詩刊》是最具影響力的小刊物之一,它引導著英語文學匯聚現代主義的力量(Marek,23)。從最初的創立詩歌刊物,給詩人一個可以自有發聲的媒介,到后來《詩刊》呈現出的審美現代性并與資產階級所代表的現代性分庭抗禮,自此現代主義詩歌開啟了新的篇章。
文學現代性一般被看作是對工具理性權威的抗議,以及在資產階級世界中,驅使文明為個人主義,創造性和美學價值營造一個專屬及空間。《詩刊》就是這樣一個空間,在這里,詩人可以作為詩人發出個人的聲音。門羅在這里公布了《詩刊》的“open-door”政策,龐德在這里寫出了他“一剎那思想和感情復合體”,用精準的語言和干練的意象向世人傳遞出他深邃的思想,理查德·奧爾丁頓在這里展示了他作為最年輕的意象派成員的才華,威廉姆·卡羅斯·威廉姆斯則希望用最貼近生活的語言創作出純粹美國化的詩歌,威廉·巴特勒·葉芝給他的創作注入了新鮮血液,由此造就了葉芝文學作品中,浪漫又具神秘色彩,唯美又具象征主義的獨特風格,艾略特讓荒原之火在這里燃燒,給世人一記警鐘。
三、結語
本文通過卡林內斯庫的審美現代性學說,分析了《詩刊》在現代主義詩歌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詩刊》的反傳統和反資產階級現代性,實現了現代主義詩歌的復興,為美國詩歌找到了出路,同時,在某種程度上,《詩刊》也成為了實現審美救贖的一種途徑,在這個一切處在變化中的時代里,詩人有了一席之地,為現代文學的發展和凈化人的心靈做出重要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董洪川,王慶.“20世紀初的美國詩歌:美學追求與商業市場間的博弈與協調——從芝加哥草創時期辦刊策略說起”[J].外國文學研究,2017:(6),74.
[2]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五副面孔[M].顧愛彬,李瑞華譯.北京:商務印出版社,2002.
[3]Jayne E.Marek.Women Editing Modernism:“Little”Magazine&Literary; History.Lexington: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