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峰
摘要:柳樹為濕生陽性樹種,發芽早,落葉遲,生長快速,具有耐濕、抗低溫、耐水濕、抗旱性和抗風性良好等諸多優點,適應不同的地方種植。柳樹冬季落葉后可修剪,且短期內水淹及頂不致死亡,能有效改善空氣污染,多用于風景園林綠化,具有很好的綠化價值與觀賞價值。同時,柳樹還可用于日常用品和工藝品的制造,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所以,柳樹在我國各地都廣泛種植。
關鍵詞:柳樹;種植;病蟲害;防治
柳樹適應性較強,生長迅速,極易繁殖,在肇東種植面積十分廣泛.隨著栽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柳樹病蟲害發生種類越來越多,危害程度越來越重,嚴重影響了柳樹育苗產業發展和造林綠化成果,及時防治柳樹常見的病蟲害,是確保柳樹成活、良好成材的關鍵環節之一。
1 柳樹的種植
1.1 扦插繁殖。扦插繁殖作為柳樹最常見的繁殖方式,早春天氣回暖時,選擇生長快速、病蟲害少的良植株作為采條母樹,以保留柳樹原有優點,提高存活率:在冬眠期將柳枝剪下,截成約15—17厘米長的枝條作為插穗,直插入土壤,扦插行距約為20—30厘米。
1.2 水肥管理。保持土壤內的水分充足是柳樹生長過程中的必備條件,在灌溉過程中要盡可能的避免出現土壤板結、柳樹爛根的現象,所以不能采用大水漫灌,溝灌式為最佳的灌溉方式,能較好幫助水分下滲;除了必要的水分供給外,還要保證各個階段的養分供給。可在樹苗種植前,做好相應的土壤施肥工作,或在柳樹周圍挖環狀的淺溝,肥料以尿素為主,在溝內施人農家肥、渣肥和磷肥、在肥料的選擇上盡可能以水溶性肥料為主,以保證柳樹的生長需要。
1.3 修枝和拔芽。為保證柳樹良好的透光、透氣性,以及保證養分的充足供應,可采取將多余枝干修剪掉的方式;在修剪一年苗木的側枝時,要循序漸進,避免一次性修剪干凈,容易導致柳樹長歪:如果是兩年苗則可以將主干以外的側枝一次性修剪干凈,最大限度的保證柳樹的營養吸收。
2 柳樹的病蟲害防治措施
2.1 爛皮病的防治。柳樹爛皮病主要發生在苗木、幼樹及大樹枝條上。發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擴展,環繞1周后,上部枝條枯死。爛皮病分布極其廣泛,常引起幼樹大量枯死。爛皮病病原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器及子囊殼在病殘體中越冬,次年溫度條件成熟時,孢子便可借助風雨進行傳播,從傷口或死亡組織侵入寄主,病菌有一定的潛伏性,能在皮層內能潛育6—10天,發病時病斑擴展迅速:對于爛皮病的防治,首先要選擇抗病能力強的柳樹品種,在移栽時避免傷及根部,縮短假植期,并加強栽培管理,培養健壯的苗木,以提高樹體自身的抵抗力;發現有病死樹及時伐除并燒毀,發病初期用先將病斑部位的病皮劃破或刮除,再采用多菌靈和托布津液對病斑部位集中涂抹,為防止爛皮病復發,在多菌靈涂藥5天后,再用50—lOOppm赤霉素或是10%的雙效靈涂于病斑周圍,以促進愈合組織快速生長,讓柳樹恢復健康。
2.2 梨木虱的防治。梨木虱屬半翅目木虱科,是一種傳染速度快、危害大的常見的病蟲害,以幼、若蟲刺吸芽、葉、嫩枝梢汁液進行直接為害,梨木虱成蟲發芽展葉期將卵產于幼嫩組織茸毛內葉緣鋸齒間、葉片主脈溝內等處,產卵后迅速死亡。幼、若蟲分泌黏液,招致雜菌,使葉片造成間接為害、出現褐斑而造成早期落葉。梨木虱的防治,可通過徹底清除柳樹的枯枝落葉雜草,刮掉老樹皮、在嚴冬澆凍水,以消滅越冬成蟲:或是在3月中旬越冬成蟲出蟄盛期噴灑90%乙酰甲胺磷可溶粒劑1500—2000倍或者菊酯類藥劑1500—2000倍液,控制出蟄成蟲基數:梨木虱病發嚴重時,選用240g/L螺蟲乙酯、(1.8%、3.2%、5.O%)阿維菌素、90%乙酰甲胺磷可溶粒劑防治梨木虱。或是通過加大菊酯類藥劑酌量,以迅速消滅蟲害,保護柳樹的健康成長。
2.3 根朽病的防治。根朽病多發于高溫多雨的季節,病樹根頸周圍的土面上,常常長出成叢的、蜜黃色的蘑菇,為病菌的子實體,初期發病時,枝干上會出現病斑,發病較重時,可導致柳樹的根部腐爛,全株干枯。此種情況下,必須迅速進行隔離,將整株病樹拔除焚燒,以便控制病菌進一步的傳播與蔓延。根朽病,一方面靠病根與正常根接觸傳播,其病菌在病株根部,病原分泌膠質粘附土壤中越冬,也可從根部傷口侵入:比較常見且效果明顯的防治方法是,采用抑菌效果較好的三唑酮、百菌清、二硫化碳、三福美、硫酸銅、十三嗎啉等藥劑稀釋后在每年病菌開始活動的早春和夏末,分2次進行藥劑防治,并同時用20%福爾馬林液配合土壤進行消毒,最直接經濟實用有效的方法是:除掉病樹病根部位并將附近的土壤全部鏟除,然后用草木灰蓋上,再直接覆蓋新土。
3 結語
綜上所述,掌握好柳樹的種植技術,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技術,對柳樹生長過程進行嚴格監控,及時發現.及時報告,加強防治,采用科學有效的治理措施,消滅害蟲,保護樹木,鞏固綠化成果,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加強生態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云霞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林業病蟲害防治措施《內蒙古林業》,2017(9):15 -15
[2]郭曉雨柳樹病蟲害防治技術《新農村:黑龍江》,2017 (30):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