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石英財經網9月13日文章,原題:查看標簽:中國如今正在支配低成本假發生意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熙熙攘攘的格蘭德·尤夫街區,賽艾達發廊的理發師們為顧客提供各種服務。隨著趕時髦的當地人越來越被假發的好處(能輕松改變發型)吸引,接發也成了這家發廊的服務項目。印度產優質天然頭發曾被大量使用,但如今在這里難得一見。中國通常是在非洲流通的大多數天然與合成假發的來源地,盡管印度曾是非洲假發市場的頭號玩家。
不難理解中印企業為何爭奪非洲假發市場。盡管缺乏官方數據,但歐睿國際2015年估計,僅南非的假發行業規模就達4.5億美元。法語雜志《青年非洲》的調查顯示,2000年中國開始主導假發貿易。以發花、發套等形式運到非洲的假發或許來自印度、巴西、美國或其他國家,但都曾途經中國——在那里被“組裝”、加工并出口。引導該行業的是中國河南省許昌市的企業。這是一項興隆生意,每年價值20億美元且仍在增長。
盡管無處不在,但“中國制造”的假發卻“名聲不佳”。非洲一些消費者和理發師回憶說,2014年有報道稱一些所謂天然頭發竟含有山羊和牦牛的毛。賽艾達發廊經理也說,中國假發不太受客戶待見,被標榜為印度、巴西的產品更受歡迎。但其實,多數假發的包裝盒背面都印有“中國制造”字樣。
“幾乎所有(本地)人都想要假發”,達喀爾某發廊的理發師吉安娜說,“我們購買很多包。”價格從2.6美元到45美元不等,所有都是在中國包裝的。在格蘭德·尤夫街道市場,各個攤位和小店堆放著裝滿各種型號假發的塑料包裝盒,包括柔軟波浪形的、拉直的或巴西風格的,全都是“中國制造”。
在一家專門出售頭發飾品的店鋪內,一些包裝盒正面明顯標注著印度、巴西和美國等產地,但背面卻有個不起眼的小標:中國制造。店主說:“一些客戶不想要中國發飾,覺得質量低且看著廉價,但沒人細看包裝盒背面。”▲
(作者伊拉莉亞·馬麗亞·薩拉,丁雨晴譯)
環球時報201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