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作為小學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陣地;教學中教師怎樣發揮創新的教育方法,是我們科任教師所要探究的。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探究
《品德與社會》是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為目標;但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還存在許多的問題,采取解決的方法策略,是每一位任教老師所要努力的。
一、 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凸顯問題
(一) 專職教師不到位 多媒體教學運用少
如今農村學校出現學生少,年級多等現象,一個教師要上十幾門學科教學任務,壓力重,這對他們來說專業不對口,不好上,甚至連專職教師都沒有,更不要說專業教師。不說農村學校沒有專職專業教師,就中心校品德與社會課也一樣是校長、副校長等兼任,他們事務繁忙,突發事件多,造成代課教師應付為之。再者是年齡大的教師擔任,部分語文老師兼任,他們又有挪課的現象,因此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目前農村小學除了受教學條件的限制外,其中也有部分教師惰于麻煩,致使60%以上的教師難以運用多媒體教學;因為教師不能借助多媒體教學,課堂上教師無法講清抽象問題和難點。為此,如何解決農村學校運用多媒體教學問題已迫在眉睫。
(二) 思想認識不到位 教研活動開展少
在小學原有的課程《思想品德》課改為一、二年級開設《品德與生活》課,現又改為《道德與法治》;三至六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課,是教給學生如何做人等。遺憾的是,如今許多領導、教師對《品德與社會》學科認識不足,沒有花很大的精力去抓,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地位。
農村小學大多數教師還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原因是學校沒有開展品德課教研活動,教研主要靠中心小學組織開展,他們重點放在語文、數學等主科上,對品德等學科,開展活動力不從心;造成教師對品德學科歸屬感不強,再加上品社教師缺少外出學習機會,怎樣才能提高品社學科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每位科任教師的共同心愿。
(三) 教材鉆研不到位 常規管理檢查少
自課改以來,學校組織教師學課標,講教材等,開展得十分火熱,教師對課程的認識也到位。近年來,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許多老師缺乏學習教材的動力,以及外出學習的機會少,造成觀念陳舊的狀況。再者是科任教師專業不對口,他們又沒有下功夫花精力去鉆研等,因而對《品德與社會》課應付為之。另外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主力是學校管理人員和照顧對象,他們對于教學更是處于無心或無力狀態。
據了解《品德與社會》課大部分是語文老師兼任,有被“挪用”為單元測試或給學生講解試卷等現象;學校對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情況、教師備課、作業批改等常規管理檢查也明顯不到位,有的甚至沒有檢查;作為一名品社的科任教師,我們深深地感到沉重和無奈。
二、 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策略
(一)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努力造就專業教師隊伍
《品德與社會》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學校領導和科任教師對品德與社會課的重視與否,課程上得好與壞,直接影響品德課的教學效果。為了使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順利進行,作為學校領導和任課教師都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真正從思想上重視,做到從行動上體現,使《品德與社會》課的課程目標落到實處。
目前農村學校《品德與社會》科教師相當缺乏,造就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師隊伍已迫在眉睫,要在近幾年內安排專職專業的品德科的教師非常難,1. 穩住當前的科任教師。2. 能否在全市教師中開展轉崗任教并組織培訓,再持證上崗,以及給他們優惠政策。3. 組織他們外出學習,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達到勝任本學科的教學工作。
(二) 加強學習鉆研教材,精心運用多媒體教學途徑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作為科任教師,為了上好每一節品德課,首先要鉆研教材,其次,教師對教學方法和觀念的改變,其三教師還要認真地反思,總結每一節課的不足與收獲,使《品德與社會》課逐步走向深刻,走向有效。
運用多媒體教學不但使品德課上一個新臺階,它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課件等音頻、視頻,使學生感到好奇,使之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去。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江山多嬌》一課,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教師無法形象、生動講清巍峨的高山等,運用媒體教學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給學生留下深刻而又難忘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 豐富教研活動開展 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力度
為了豐富教研活動,建立完善校品德學科教研小組,加大教研工作開展。近幾年,由于上級領導的重視,在中心小學配備一名教研室主任,重點抓教研工作。同時,中心小學教研室和市教師進修校老師要時常下校指導,促進教研活動豐富開展。再是學校要有“教研興校”的意識,學校指定兼職教師以品社課教學作為教研的主攻方向并給予教學上指導。相信這樣能徹底改變《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現狀,走出傳統教學的陰影。
教學常規管理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節,要做到常抓不懈,從細處著眼,小處著手,在“真”和“實”上下功夫。學校教導處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常規管理方案,組織品德科的教師探究,加強備課、上課等的力度,同時開展常規檢查,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組織教師外出學習等,增長他們見識,提高專業水平。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關鍵要提升教師業務水平,思想高度重視,狠抓常規管理,加強教研開展等;只有這樣相信學校的德育工作一定會走進豐富多彩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
作者簡介:
方敬祥,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