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龍
如何把校長負責制解析為學校治理現代化?現代學校中校長作為法人代表所代表的學校法人應是什么樣的治理結構?
2014年6月,青島市黃島區在開發區實驗初中試點探索建立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山東省公辦學校首家“學校教育董事會”揭牌,標志學校的法人治理結構取得重大創新突破。該校二屆五次教代會討論通過了體現實驗初中“完美教育”特色的現代學校制度體系——《完美教育法》,成為新區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標志性成果,法制、民主、合作、高效成為學校治理的新常態。
一、探索實踐
(一)創新法人治理結構,著力提升現代學校活力
創新特色章程,辦學自主權始于章程。依法治校首先要依章程治校,《青島開發區實驗初級中學章程》詳細闡明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目標、管理體制、考核評價等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和發展問題的基本關系及要求。章程成為特色辦學理念的凝練,治理特色的優化。
創新決策機制,問計學校教育董事會。依據《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成立了學校教育董事會,董事15人由學校舉辦方、社區、社會賢達及企業家、教育專家、家長、教師、管理干部和校長共八個方面的代表組成。章程規定,董事會不僅協調學校、家庭、社區之間的關系,而且對學校“三重一大”有預先決策權、評議指導權。
創新治理體制,構建“一主兩翼”的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實行以校長負責制為主體,“教職工代表大會”和“學校教育董事會”為兩翼的法人治理結構。以校長為代表的學校行政班子,成為學校管理的執行機構。成立以教職工代表大會為主體的監事會,監事由學校黨支部、工會、家委會、政府教育督導室等部門的推薦人組成,賦予其評議監督權,形成決策、執行、監督三權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的科學治理體制。
創新治理主體,校長權利走向多元合作治理。根據發展需求,將校長權力讓渡給自主治理主體,成立教師委員會、女工委員會、師生申訴調解委員會;班、級、校三級家長委員會;級、校兩級學生會;專家咨詢委員會等等。多元的治理主體共同治理,讓專業組織干專業的事,如學校教師的職稱評聘、評優選先等完全由教師委員會獨立圓滿完成。
創新治理模式,實行扁平化管理。不設副校長,中層不設副職,中層干部之間是互相支持的“合作共同體”。中層干部在其管理職權內,均能代表校長實施管理。將傳統的處室根據管理需求整合為9個發展服務中心,把學校日常工作管理、督查、指導、評價和獎懲等權力分別下放給各發展服務中心,形成責、權、利明晰的責任管理體系,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深化特色理念,夯實思想基礎
現代教育理念成為現代學校制度的核心。開發區實驗初中完善了學校特色文化發展戰略,形成了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全面成長”為價值取向的現代教育觀、師生觀、課程觀、教學觀和質量觀。
法制和民主成為現代學校制度的源頭活水。學校建立起了全員集中學習和專題研討制度,讓教師不僅明確制定現代學校制度是維護學校、教師、學生合法權益,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更加明確了制定制度規定,必須有充分的法理依據。
廣泛參與成為制定現代學校制度的關鍵要素。成立由學校干部、教師、家長和專家組成的制度審核小組。2015年8月,按照修訂程序,本著“補全、修正、理清、規范、貫通、創新”的原則,全面征求各方意見21次,召開各類專門會議10余次,對學校章程及制度文本進行第二次完善提升。
(三)完善特色制度體系,激出辦學活力
以學校章程為依據,從依法辦學、科學發展、崗位職責、自主管理、立德樹人、教師發展、課程教學、民主監督、社區參與、社團活動十大方面建立起了學校教育制度體系。這個制度體系經教代會討論通過,董事會決策審核,校長辦公會發布實行,共有一級分類目錄10條,二級制度目錄128條,重點、常規工作的標準流程105條,約28萬字。
明確學校管理權,人人成為自主管理的主體。實行“值周校長責任制”,每周由一名中層干部擔任值周校長,行使校長職責,每天安排一位中層干部作為值日組長,帶領輪值老師直接參與學校管理。實行后,校長有了更多精力深入課堂調研謀劃大事,解決難題。學校干部教師站在校長角度參與管理,提升了自主發展的意識和綜合能力。近年來,先后有10名中層干部被區教體局選聘到校級領導崗位。
確保社會參與監督權,激發家長參與的積極性。賦予家長教育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三級家委會成員經層層競選產生,家委會由“從旁協助”走向“共同治理”。每天有3名家長駐校辦公,進課堂、進食堂等,全程參與學生一天的學校生活;家長評議學校、班主任、教師的結果,學校都以較高的權重納入綜合考核;家長熱線、微信平臺、校園網家長空間成為家長即時監督評價、反饋建議的暢通渠道。
二、下步措施
下一步,圍繞管、辦、評分離,進一步理順政府、學校和社會的關系,加快推進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激發新區教育發展新活力。
(一)關于“管”的問題。建立合法性審查機制,全面推行對規范性文件出臺、重大教育決策制定實施合法性審查。推行“一校一顧問”制度,強化學校依法辦學意識。采取事中、事后監管方式,深入實施“底線”與“紅線”管理。進一步優化教育服務,及時調整不適宜學校承擔的、不屬于學校職責范圍的權限和職能配置。
(二)關于“辦”的問題。深入推進多方共同治理,建立完善職能部門論證、邀請專家咨詢、聽取教師意見、專業機構測評相結合的風險評估機制,對學校發展規劃、重大教育教學改革、重大合作項目、重要資產處置以及基本建設等決策事項,進行合法性論證,開展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評估。積極拓寬社會參與學校辦學與管理的渠道,更多地引入社會資源,擴大社會參與的廣度與深度。
(三)關于“評”的問題。充分發揮督學責任區制度和掛牌督學的作用,完善教育督導和評估檢查報告發布制度。科學建立綠色教師評價體系,為教師崗位聘任、職務晉升、表彰獎勵、績效發放確立依據。強化社會參與,探索建立多元參與的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作者單位:黃島區編辦 E:ZZJ
關鍵詞:法人治理 學校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