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國
作為我國行政管理體制的基礎層級,區、街(鎮)兩級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礎性因素。科學合理配置區街(鎮)兩級職責和事權,實現分工合作、優勢互補,有利于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也是加快城鄉一體化的現實需要。歷城區作為山東省會濟南東部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域面積廣,人口眾多,轄區內既有綜合實力發達的城區街道,也有脫胎于鄉鎮政府的城郊街道,同時還保留一個鎮政府,具有非常典型的示范意義。構建區街兩級“權責統一、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體制”對于歷城區加快打造優質政務服務軟環境,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結合歷城實際,對優化區街工作責任分工體系作如下分析探索。
一、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
近年來,歷城區圍繞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主線,推行清單化管理理念,陸續公布“權責清單”“中介服務清單”“隨機抽查清單”等各項清單,初步建立起以“三定”規定為基礎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清單化運轉體系,促進了部門和街鎮事業發展的積極性和活力,方便了企業和群眾辦事。
但是隨著歷城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建成區范圍不斷擴大,村莊變成社區,村民變成市民,鎮政府變成辦事處,群眾的居住形式實現了城市化,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卻還停留在村居時代,社區的服務能力也遠遠達不到城市居民的要求。與此同時,歷城經濟呈現高質量發展,大批的世界五百強、國內五百強企業入駐歷城,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園區打造等工作快速推進,然而由于區街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運行體系精細化不夠,社會治理還不夠精準,政務服務環境還不夠優,還有一些群眾、企業反映的“堵點、痛點、難點”未解決,主要表現為:
(一)對職責邊界的劃分認識模糊,不利于打造政務服務優質軟環境。區級部門和街鎮對“三定”規定和各類清單掌握理解不全面、不細致,貫徹執行不徹底和不嚴謹,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位、越位、錯位”的情況。區街兩級在實際工作中有職能交叉,推諉扯皮情況仍有發生,區街工作合力不強,“都在管又都不全管”的現象依然存在,導致政務服務效率與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匹配,打造優質服務環境的基礎不牢固。
(二)工作下移的把關機制有缺失,加重街鎮負擔。部分區級部門將工作職責下移隨意性較大,“依法下移、依規下移”執行不力。往往通過簽訂責任狀、下發文件等簡單的形式就將工作責任下移到街鎮,使街鎮承擔了一些超出法定職責的工作內容。面對下移事項的任務指標,“街鎮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和“一票否決”的壓力也導致了街鎮不惜違規使用公權力,出現越權甚至違法的現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三)工作下移過程中“權、責、利、人”缺乏同步性。有些依法依規下移的事項下沉至街鎮后,相應的行政權力特別是執法權、專業人員和技術支持卻沒有同時下放。街鎮固有的行政權力資源和服務手段不足以支撐區級下移的工作職責,街鎮“看得見、管不了”的尷尬由此而生。同時街鎮編制數量與工作任務不相適應,機構運行不夠流暢,街鎮工作人員都是身兼數職,工作疲于應付,有時按照上級要求成立了新的機構,人員卻得不到充實,機構有名無實。
(四)區級部門間職能交叉,城鄉分治,不利于推進城鄉一體化。特別是排水、交通、綠化等與群眾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領域,由于歷史遺留原因,職責分屬多個部門,邊界不清,導致推諉扯皮現象的發生。
二、明確優化區街工作責任分工理念
2017年以來,歷城區以開展大部門制改革試點工作為契機,明確區街責任分工體系設計理念,按照“樹立一項共識,把握兩個定位”,積極探索建立統分結合、權責一致、分工合作的區街關系。
(一)開展大部門制改革,首先破題部門之間職能交叉,城鄉分治,為優化區街分工奠定基礎。重點在“涉水、涉路、涉綠”三個領域進行改革,按照“一件事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的思路橫向改革,理清區市政管理局、區園林綠化管理局與區水務局、區交通運輸局、區林業局職能交叉的矛盾,通過撤并機構,形成領域內職能的大集合。站位于城市農村一體化管理的縱向串聯,通過調整體制機制實現水務、交通、林業領域的城鄉統籌發展,不僅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避免了區級部門之間繁瑣的溝通協調環節,最終形成了“大水務、大交通、大林業、大建設”體制格局。
(二)樹立一項共識,即全區一盤棋的共識。區直部門、各街鎮黨(工)委辦事處作為區委區政府的有機組成部分,樹立“全區一盤棋”的思想不動搖,做到各司其職,相互補臺不拆臺,相互補位不缺位,形成工作合力。
(三)把握兩個定位,即明確區直部門和街鎮的各自定位。區直部門的定位是大力強化區級引領統籌發展和推進治理現代化的能力,街鎮的定位是注重增強街鎮經濟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區級層面側重于負責執行專業要求高、技術性強、涉及重大公共安全的職能事項,強化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制定、產業結構布局、園區規劃建設、資源優化配置的領域的統籌作用。街鎮層面注重增強經濟社會綜合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主要做好公共安全、市場秩序、企業服務、社會工作、社區服務等事項。通過完善街鎮功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規范提升街鎮為民服務中心,著重在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優質公共服務上下功夫,切實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
三、以大部門制改革為契機,探索建立“優化區街工作責任分工體系”工作機制
統籌使用機構編制資源,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通過強化三項舉措,建立三個機制”的工作措施,進一步明晰區街鎮兩級各自履行的職責和管理的事務,完善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機制。
(一)強化三項舉措,助推界定區街分工體系。一是全面界定區街職責分工,確保區街職責歸位,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誰執法誰負責”等原則科學界定、合理配置區街兩級職責和事權,明晰區街工作職責邊界。二是全面推開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網上政務服務向街鎮延伸,“網上辦”“一次辦”“我來辦”事項越來越多,讓群眾企業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形成區街上下聯動工作體系,打造優質軟環境。三是實施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推進執法重心下移,充實基層執法力量,切實解決基層“看得見、管不著”和執法力量薄弱問題。
(二)建立三項機制,確保區街分工體系落實到位。一是建立對區直部門工作下移事項的把關機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編制區級部門下沉給街道的工作事項清單,對區級部門委托、下移給街鎮承辦的事項實行申報式管理。區直各部門需下移工作事項時,應書面提交申請,由編辦、法制辦等部門進行合法性、合規性審查,重點是下移依據、權責分配、問責辦法等內容,確保事項依法依規下移。下沉事項要通過書面方式明確下移職責和事權、配套人財物供給方式、履職要求、責任轉移、追責辦法等內容,嚴控職責和事權的隨意下沉。沒有合理合法依據的工作事項,原則上不允許下沉給街鎮。二是合理統籌用好機構編制資源,促進街鎮建立高效的運行體制。在確保不突破編制總額的前提下,盤活編制資源,靈活調整區直部門和街鎮內設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把有限的機構編制資源用好用活,做到“好鋼用在刀刃上”。從關心關愛基層干部的角度,在政策范圍內,適當增加街鎮事業單位領導職數,推動編制向基層傾斜。對在全區拆違拆臨、招商引資、社會穩定等重點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街鎮機構改革分流人員,探討補充到街鎮事業單位的辦法。通過對全區機構編制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實現職責、機構、人員有機統一,為優化區街兩級職責分工體系提供必要的機構編制保障。三是強化街鎮“人、財、物、技”保障機制。按照“權隨責轉、人隨事轉、費隨事轉,權責對等”的原則,做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實現工作事項和人員、經費、業務培訓、技術支持等保障措施同時下移。注重拓寬區直部門和街鎮對接通道,在領導層面的交流以外,增加一線工作人員層面雙向交流學習的機會。特別是有事項下移的部門,可以采取班子成員包掛街鎮、科室對接街鎮站所等形式,加大本部門的業務專項培訓和指導力度,提高街鎮人員承接事項的能力。□E:FQJ
關鍵詞:區街 責任分工 體系 優化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