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晨曦 王守龍 王愛國
(1濟源市林業局 河南 濟源 459000;2 濟源市林業工作站 河南 濟源 459000)
核桃是我國木本糧油產業的主要樹種之一,特別是薄皮核桃,具有其他果品不可比擬的營養價值,廣泛用于食療和高檔菜肴之中,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目前,在濟源市核桃得到了大規模發展,全市種植面積達1萬hm2。從核桃建園到初果期是投入高、產出低的階段,為了提高這一階段幼齡核桃園綜合效益,筆者在濟源市進行了相關技術試驗,探索出了幾種不同的林藥間作模式,并進行了對比分析,以期為生產實踐做指導。
1.1 試驗地概況。試驗地選在河南省濟源市承留鎮玉陽村(低山丘陵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1℃,年均降水量650 mm,海拔高度210 m。土壤以褐土為主,土層深厚,肥力較高,pH值7~8,屬微堿性土壤。試驗區水利設施完備,灌溉方便,排水便利。試驗區選擇2013年建園的核桃園,栽植品種為“香玲”,屬早實品種,樹齡6年,株行距4 m×5 m,郁閉度0.3,田間管理水平較好。
1.2 試驗方法。2017年在核桃樹每側留1m營養帶,在行間間作艾草、懷菊、板藍根等不同藥材。間作艾草和懷菊,4月下旬根蘗苗移栽,株行距30cm×60cm。間作板藍根于4月下旬播種,株行距8 cm×25 cm。試驗區隨機布設樣地4個,每個樣地面積667 m2(33株核桃樹)。試驗共設4個處理,分別為:核桃純林,間作艾草,間作懷菊,間作板藍根。每個處理重復3次,每個重復標記10株,共120株。
1.3 測定方法。2017年4月和11月分別對地徑、樹高、新枝生長情況進行調查。地徑在距離地面5 cm處量取,樹高從地面量至最高枝條頂端。同時,每株隨機選取20個枝條,調查當年新枝長度和新枝粗度(新枝萌發處以上3 cm處)。9月中旬調查核桃產量,對各個處理小區核桃所產干果重量進行調查。艾草每年收割2次,5月下旬、11月上旬各1次,收割后晾干稱重。懷菊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采收,采收后晾干稱重。板藍根入冬前采收,晾干稱重。
2.1 不同間作模式對核桃生長的影響。核桃樹生長與溫度、光照、水分、土壤養分等都有密切關系,林藥間作影響上述指標的變化,從而影響樹體生長。由表1可知,間作藥材對核桃生長會產生負面影響,但影響并不顯著,核桃生長受間作板藍根的影響最小。

表1 各種間作模式對核桃生長量的影響
2.2 不同間作模式對核桃產量的影響。由表2可知,不同林藥間作模式對核桃產量有一定影響,核桃純林產量(61.05 kg/667 m2)>間作懷菊產量(59.07 kg/667 m2)>間作板藍根產量(57.75 kg/667 m2)>間作艾草產量(57.34 kg/667 m2),林藥間作后會略微降低產量,以間作艾草最為明顯。

表2 各種間作模式對核桃產量的影響
2.3 不同間作模式對當年核桃園綜合效益的影響。由表3可知,間作藥材的3種處理模式與核桃純林的處理模式相比,核桃樹管理投入上有所降低,減少了清除雜草費用。間作藥材后,初果期核桃收益和間作藥材收益累加,綜合效益顯著提高。間作艾草的綜合效益最高,間作懷菊和間作板藍根次之。

表3 各種模式對當年核桃園每畝綜合效益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間作藥材可延緩核桃地徑、樹高、新梢生長量,降低核桃的產量。但與核桃純林相比,間作藥材之后,藥材收入加上核桃干果收入每畝綜合效益顯著增加。
在幼齡核桃園內間作藥材,符合林業復合經營模式,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節約管理成本,提高果園的綜合效益。林農在選擇藥材品種時,要對市場進行充分調查分析,選擇合適品種,避免市場價格波動對收益造成影響。同時,選擇間作藥材的品種時,要根據藥材的特性,適當選擇耐陰品種。核桃園內的郁閉度對藥材產量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