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華悅
人們常說,蘇州有獨特的文化氣質。但往下追問,蘇州文化的精神標識、文化精髓、當代價值是什么,卻很難用一兩句話來概括。由蘇州市委宣傳部、市社科聯主辦,蘇州日報報業集團承辦,古吳軒出版社協辦的“吳文化的精神標識、文化精髓和當代價值”名家對話暨《典范蘇州.社科普及精品讀本》出版座談會日前舉行。會上,三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吳義勤、范小青、王堯與文藝大咖們共話《典范蘇州》,解讀蘇州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如何在新時代傳承和弘揚蘇州優秀傳統文化,做更多的“有底氣”、“接地氣”的有益探索。把蘇式文化基因傳承下去,永葆其青春活力和時代魅力,為蘇州發展提供最深層的精神動力,成為與會名家對話的焦點。
蘇州優秀傳統文化特有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給蘇州發展提供了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帶來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蘇州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擔綱本次名家對話主持人的是蘇州大學教授王堯。今年8月,他憑借《重讀汪曾祺兼論當代文學相關問題》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參加對話的名家
中,有三位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除了王堯之外,吳義勤《難度·長度·速度·限度——關于長篇小說文體問題的思考》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獎,范小青描寫農民工題材的短篇小說《城鄉簡史》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我今天剛剛從俄羅斯回來,剛到浦東機場工作人員就把我接到這里來了。我心想我怎么這么愿意奔波,可能還是對吳文化的責任。”名家對話開場時王堯就幽默了一把,他幾乎成為了整場座談會的“幽默擔當”,淵博的知識、亦莊亦諧的主持方式,讓座談會生動起來。
王堯評價范小青是“蘇州當代文化的另外一座標識”。這么多年來,范小青用她的小說和散文,從另外一個角度詮釋了蘇州。在某種意義上說,今天蘇州的影響力與范小青的創造是有關系的。
在談到傳統文化的概念時,王堯表示,現在人們把好幾個概念混淆了,人們講蘇州的絲綢、園林、昆曲、評彈,講的是傳統文化;講到包容、開放、敢為天下先的時候,講的是文化傳統。“整個吳文化當中什么是具體的形態,什么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這是需要區分的。吳文化具體的形態和精神互為載體。”
吳文化對文化中國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文化蘇州與文化中國又有什么關系呢?談及吳文化,蘇州大學文學院院長王堯提出了這兩個問題,讓在場的大咖們紛紛陷入沉思。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主席團委員,文學評論家吳義勤在蘇州上學三年,在談到對蘇州文化的理解時,他謙虛地表示:“我不是蘇州人,因此對蘇州文化發言權不是特別大。但文化的魅力有時候恰恰是說不出來的。”
吳義勤談到陸文夫的《美食家》,給予其高度贊揚。他認為,從蘇州文化的呈現角度來說,有時候文學作品是不可替代的。“《美食家》對蘇州文化、蘇州人性格的闡釋,可能超過了很多理論研究的著作。這本小說拿到任何國家去讀,人家會覺得這就是蘇州,這就是蘇州人對生活的理解、熱愛和態度。一部小說把所有內容包含在里面。”
吳義勤還拿范小青寫的《褲襠巷風流記》等許多反映蘇州的小說為實例,闡釋文學作品在文化呈現上的優勢。“一個地方的人有他自身的精神方式,面對時代變動時會有本能反應,從文化角度看,文化的元素和質感,反而是更強烈的。”
在如何呈現蘇州和闡釋蘇州時,他認為:“蘇州何以成為蘇州,需要我們去闡釋,蘇州形象,標識性的文化內涵,則需要我們去提升。城與人,自然與人的關系,靜態和動態的價值又該怎樣去體現?蘇州城市地域文化性格和人的性格呈現,體現在普通人的生活里。
如何重塑文化、建構文化,一是對蘇州文化的反思,不是將文化作為祭品來看待;二是文化不能符號化地去解讀。文化有符號性的一面,比如歷史積淀下來的文化遺產或者風俗;但文化又幾千年綿延不絕,有內在的深層的力量,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是力量巨大的。吳文化的內在的神秘的不可言傳的力量的研究和挖掘,是文化研究方面非常重要的方向。蘇州當代文化的總結,還有很多事可以做。”
在今年暑期引發全民追劇熱潮的劇集《延禧攻略》里,蘇州元素頻頻出鏡,除了緙絲、刺繡、昆曲,還有蘇州話、蘇幫菜、名醫葉天士等,讓蘇州觀眾驚喜連連。在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范小青在談到“蘇州傳統文化的工匠精神”時提到,《延禧攻略》中有一段情節讓她為蘇州的文化感到特別自豪,一批選進宮的繡女在比試技藝高下,一旁的嬤嬤說:“不要自以為了不起,你們只能繡一點平時的常服。真正皇上的龍袍和皇后的鳳袍是要送到蘇州去請專人打造的。”范小青說,在這部電視劇里,蘇州的刺繡、緙絲、昆曲無不閃耀著蘇州工匠精神的光芒。其精神內涵就是敬業、精益、專注、創新,是蘇州文化能夠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能夠具有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品格,成為文化典范的重要因素之一。
范小青對于蘇州文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說:“經常會被問到蘇州的性格或者蘇州人的性格是怎樣的?我在思考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蘇州人是非常努力,但是低調的努力,蘇州人非常進取,但是不張揚的進取。這既是蘇州也是蘇州人的性格。蘇州人的努力是轉換性的努力,不是張揚的、表面化的。蘇州的老宅,上面有大匾,“寧靜致遠”“厚德載物”,每家每戶都有,大廳的楹聯,磚雕、木雕也都是有故事的,體現傳統文化中揚善的方面。蘇州人家的孩子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宅子里面,每天頭頂著這樣的內容,他成長起來不會是很浮躁的人,血液里的家風家教都會在老宅子里體現出來。”
蘇州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吳文化研究專家王衛平則認為蘇州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可能是其他任何地方都很難比的。
“我曾經在20年前寫的《蘇州史記》中間就專門有一個命題叫《中國文化的蘇州時代》,就是講蘇州文化特別是明清時期的蘇州文化是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最高水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原因當然是很多的,但是蘇州文化本身所具備的張力,這個也應該是極為重要的原因。”王衛平認為,蘇州之所以能夠在明清時期就成為全國的工商業經濟中心,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這個地方它是有思想的,有文化的傳承在里面。總而言之家風家教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復興中國的中國夢是有重大的作用的。現代吳文化的創新發展,精髓和特點要哪里去尋找?隱含在吳文化內部和深處的東西,如何提煉表現出來?吳文化在中華文化中有自己的特色,很多人做過總結,大家所公認的特點里面,表象文化像水鄉文化、吳語文化,盡管看得到,但也是隱含的、影響到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有一些經過系統梳理和總結才能得出的,吳文化里的“開放包容”就是非常明顯的。吳文化中的追求卓越、追求精致就是工匠精神,而中國人的家國情懷里最有名的兩句話,都是蘇州人喊出來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該結合自身的特點,弘揚蘇州的傳統文化,以此來為蘇州拓展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