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佳慧
老齡化,在當代成為了每一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話題。而在自古有天堂之稱,更是養老首選的姑蘇城內,老年人如何度過他們的退休時光的呢?傳統大家族的消失,現代小家庭的出現,獨居老人、空巢老人越來越多,社會養老服務成為了增加生活便捷度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在拙政園歷史文化片區(平江街道)梅巷社區,我們看到的,正是服務全面到位的綜合機構下其樂融融的最美夕陽紅。
如何讓老人更好地享受晚年,梅巷社區的服務是從日常管理開始的。作為城鄉結合部回遷安置混合小區的代表,梅巷社區結合姑蘇區 “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創建工作,主要探索了“兩新市民”如何通過社區服務更好的進行社區融入,但受惠的不只是新蘇州人,而是全體居民。
在社區服務站,一樓主要通過政務服務“一站多居+全科社工”社區公共服務模式,為社區融合創造了制度環境;二樓主要通過養老服務,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助推“兩新”市民融于社區;三樓主要通過文化平臺引領,增強“兩新”市民社區歸屬感。
而說到社區公共服務模式,就不得不提及網格化管理。梅巷社區將服務的整個轄區2988戶分為7個網格,用7種顏色進行了劃分,每個網格對應一個顏色,左社工任命為網格長,下設為黨員先鋒小組和居民小組長,同時,再吸納了城管、民警、物業、法律顧問等,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的一個多方聯動全方位立體式的服務網格。使社區治理的精細化程度有了更大的提升。
老年人的幸福,牽動著整個社會
從東北跟隨兒子搬家到這里的張阿姨,剛到梅巷社區時,平時除了買菜做飯基本不出門,也沒有新的交友圈。老年人最怕孤獨,她一度萌生了回老家的想法。她所在網格的沈阿姨知道后,立刻邀請她來社區簽到,并加入居民群,于是,張阿姨的朋友從一個擴大到一群,很快就感受到了蘇州市她的第二故鄉。
主動幫老人們融入社區的熱心案例很多。“有事您說話”成為網格員掛在嘴上的口頭禪,借助三級網格式管理服務,以參加一個文體社團,結交一個新朋友為準則,發揮居民自主參與意識,進而吸收志愿者自主管理自治,正成為梅巷社區服務的新主題。“借助網格管理服務,讓更多的人參加到社區治理當中來,改變以前旁觀者的角度,轉化為主動參與者,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小區責任人意識,提升小區居民的責任共同體。”社區工作人員說道。
融入社區生活是幫助老人獲得幸福的一大要素,而實在的照料,解決老人因年齡和獨居而造成的不便,更能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
在梅巷社區二樓,就有著全面在日間照料老人醫養融合綜合體。梅巷社區現有老齡化比例達到35%,老齡化程度較嚴重,其中獨居老人和殘疾人較多。通過前期的摸排走訪,調研發現,老年人對醫療服務需求特別渴望,通過分析了解,主要集中在體檢、保健知識普及、家庭病床、上門診療等方面。為此,社區從醫護養老和生活養老兩個服務角度介入,探索滿足老年人群體的養老需求。針對這些需求,社區引進了專業社會組織來承接社區養老服務,主要涉及到生活養護上醫療、飲食、居住環境、出行、養身護理、文娛活動等6個方面。
這里的社區護理站由平江醫院運營。設有中醫診療室、康復理療區等,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康復理療以及健康檢查咨詢等服務。
梅巷社區的養老服務,受到了居民的極大歡迎
而居家樂養老服務中心,是蘇州市一家4A級社會組織,他們的主要業務是居家養老、日間照料等一體化、全方位養老服務。日間照料中心主要采用的是會員制模式。提供老人的助餐、助醫、助娛、助浴等服務。這邊主要是入托流程和收費標準。并且每天為會員提供晨檢區域,每個月都會形成報告定時提供給會員的子女,讓子女可持續地了解父母的健康狀況。
老年人助餐區域現場燒飯菜,還能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配餐服務。目前的餐飲標準是10元/餐,包括一大葷一小葷一素一湯。進入老年人助娛、助浴區、休息區需要刷會員卡。有了這張卡,老人們可以通過參加各種不同的活動獲得不同的積分,當獲得足夠積分隨時都可兌換中心的有價服務和產品。
在綜合活動室,大家開展各種手工制作和烘焙等活動,還有電子閱覽室,照料中心還將開設電腦培訓班,讓老年朋友人通過網絡獲取信息、暢游網絡世界。
休息室和康復活動區域有著科學的健身儀器,老人們每天早晨可以在此晨練,比如康姿百德健身操之類的。左手邊是電動護理床,為轄區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務。
這里有老人理發室,會員老人每月有一次免費理發服務。而助浴點更是解決了高齡老人在家洗浴不便的問題。為此,日間照料中心的衛生間區域,水池、廁所全部按照標準加裝了扶手,還有邊進式浴缸、兩張掛墻式升降沐浴椅、兩個掛墻式升降洗臉盆和一整套臥式沐浴系統幫助老人洗澡,并有專人照料。
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居住在梅巷社區的老年人生活質量得到很大提高,社區尊老氛圍也十分濃郁。去年,梅巷社區就獲得了蘇州市民政局頒發的“為老服務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這是姑蘇區社區中首個獲得的殊榮,也肯定了社區在街道的支持和指導下,在養老方面做的成績。老年人的幸福,是全家人的幸福,更是全社會的幸福。